洛阳文物修复师:让文化遗产焕生机(修复文物文化遗产生机工具)

  今天,特别邀请市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文物修复师张露露、张婉舒、郭海龙,为大家介绍他们工作中常用的修复工具,咱们一起看一看他们如何“妙手回春”。

  唐三彩和陶器修复

刀具组合

洛阳文物修复师:让文化遗产焕生机(修复文物文化遗产生机工具)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刀具组合

  清理用的工具,主要包括竹片刀、手术刀、铲刀、牙科调刀和雕塑刀。
竹片刀用来清理泥沙等疏松的附着物;其他几种刀具则根据附着物的特点和位置、修复师的使用习惯等,用来对器物进行较为精细的清理。

上色工具

  上色工具

  常见的丙烯颜料和画刷,在修复师的妙手下让文物重现光彩。

  翻模工具

  蜡片和雕塑油泥是常用的翻模工具。
使用蜡片进行翻模,先将蜡片对准缺口处贴在器物外,然后加热软化至贴合器型,待冷却后移动至缺失部位,用石膏填补缺失处补配相应的区域。
使用雕塑油泥的方法与之类似。

医用棉签和脱脂棉

  医用棉签和脱脂棉

  也是清理工具,配合去离子水轻轻擦拭或湿敷,使器物脱盐,软化附着硬结物。

修形、打磨工具

  修形、打磨工具

  主要是各种型号的锉刀和锯条、砂纸。
修补后的陶器和唐三彩在它们的作用下,线条变得更平滑,器型也更符合原貌。

唐三彩踩鬼天王俑修复前(资料图片)

唐三彩踩鬼天王俑修复后

  修复案例

  唐三彩踩鬼天王俑

  这件天王俑高66厘米、宽20.5厘米,腿部与底座连接处断裂,冠部也有一小部分断裂和缺失,整体泥土附着物较多。
张婉舒介绍,通过清理、翻模、补缺、粘接、打磨塑形等十余道工序,文物最终恢复昔日光彩。

隋彩绘陶马修复前(资料图片)

隋彩绘陶马修复后

  修复案例

  隋彩绘陶马

  这件陶马长28.5厘米、宽11厘米、高31.5厘米,修复前碎为7块。
经过清理、翻模、拼接、粘接、打磨、上色等工序,文物达到展示标准。

  青铜器修复

  洁牙机

  牙科诊所常见的器械,在青铜器文物修复师手中,成了去除青铜器上的泥沙、土垢和锈蚀的好帮手。

矫形器

  矫形器

  根据形状不同,它们分别叫“G形夹”“F形夹”,是文物修复工具中的“大力士”。
不少青铜器出土时已变形,使用矫形器进行拉、顶等操作,让它们恢复原来的形状。

  铜片

  用来补配器物上缺失的部分。

  焊接工具

  焊接是修复破损青铜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要修补青铜器上的裂缝或者拼接碎块,离不开电烙铁和锡条这组“好搭档”。

打磨机

  打磨机

  对修补后的器物进行打磨的工具,目的是让修补处变得平滑,形状更完美。

  矿物质颜料

  青铜器补色时使用的均为矿物质颜料,以便收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修复案例

  战国青铜鼎

  这件青铜鼎口径38厘米、残高38.5厘米。
修复前通体变形、碎裂严重,有部分缺失,表面锈蚀严重。
在充分调查文物资料及保存现状的基础上,文物修复师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科学手段分析文物病害与信息,制订了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基本还原文物真实面貌。

  书画修复

棕刷

  棕刷

  棕刷有大小之分,大一点的是在上糊托心后,用它刷平、刷紧纸张,使画心与托纸平整黏合;小一点的用来刷稠糨糊,它棕毛密实、略硬却有弹性,能让糨糊分布得更均匀。

  针锥

  在书画修复中配杆、定位、划边都要使用它。
文物修复师常选择合适型号的缝被针,将针插入竹节、木头或用布包好,露出针体和针尖使用。

  竹起子

  主要用于将贴在壁子上的书画剥离下来。
它的形状前尖后宽,四周光滑。
壁子是用来贴扶、平整、收干书画的墙面,有板壁、纸壁两种。

  糨糊

  用来托裱书画的黏合剂。
是文物修复师自己冲制的,先将低筋面粉洗出面筋,然后用留在盆底的淀粉混合热水、明矾冲制而成。

  砑(yà)石

  主要用来砑压书画,使所裱书画更紧、更平、更光亮。

  修复案例

  清代张远览行书中堂

  该书画藏品为晚清秀才段正则先生于1958年捐赠的个人私藏。

  原画提取时天杆缺失,地杆完好,脱裱现象较为严重,并有三处严重缺失,中心有一处明显断裂。
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清洗、揭覆背纸、命纸、游面开褶、全色等环节基本恢复了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符合陈展标准。

  高科技工具

金相显微镜

  金相显微镜

  可以检测金属器物的制作工艺,如是锻打还是铸造而成,为制订修复方案提供参考。

xrf便携式荧光光谱仪

  XRF便携式荧光光谱仪

  检测分析文物中的各类元素含量,以便详细了解文物信息,制订修复方案。
(洛报融媒·洛阳网 智慧 文/图)(视觉设计 洛报集团版式工作室 闵敏)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