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作为盘州一张具有代表性的“王牌”,正成为人们认识和认可这座城市的“通关口”。
近年来,盘州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市级统筹、部门主管、乡镇主抓、平台公司主导、合作社主体”的发展模式,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做到科学规划、规模种植、规范管理,统筹抓好刺梨产业发展。
通过建园区、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盘州已初步形成产、加、供、销全产业链,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最大限度释放脱贫红利、产业红利、生态红利,盘州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瞅准时机:遍地尽是“黄金果”
以往大山里不起眼的野果,如今成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果,成了山里人的“摇钱树”。
今年,盘州市刺梨产业迎来了丰收季节,满山金灿灿的刺梨果像灯笼一样挂满了枝头,10余万亩刺梨喜获丰收助农增收。
然而几年前的盘州,却是另一番模样。
盘关镇贾西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3.8%。几年前,这里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山坡,出了名令人闻而生畏的“穷山恶水”。
2014年,贾西村利用“三变”改革模式,依托产业园区,连片发展刺梨产业,使分散的人、地、钱有效组织起来,增强发展动力。
从此,贾西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如今,贾西村种植刺梨已达13500亩,直接带动2267户农户增收致富。贾西村也顺利退出了一类贫困村,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贾西村的嬗变之路发人深思,令人振奋!
事实证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刺梨产业保生态、富口袋,路子没错。
盘州市当机立断、瞅准时机,开始多措并举助推刺梨产业发展,力争遍地尽是“黄金果”。
——紧盯基础抓基地、建好基地抓园区,积极采取林药、林菜、林苗等方式开展林下种植,以耕代抚、以短养长,既培育树体又增加收入。
——打造21个标准化刺梨种植基地、1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获批“贵州省刺梨进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刺梨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证。
——立足“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出口刺梨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品牌优势,不断完善刺梨的种、产、供、销等各个产业发展环节。
“为加快推进刺梨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盘州先后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将产业发展及管护各个生产环节的组织保障、责任主体、资金保障、实施主体及收购、销售、加工等落细落实,有效保障了刺梨产业健康发展。”盘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局副局长朱昌平说。
目前,盘州市已建成的3个加工厂可年加工刺梨鲜果38万吨,主要有刺梨王、天刺力等系列产品,已形成产、供、销全产业链格局,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产业带动:助农增收拔穷根
“走,剪枝去咯!”饶是萧瑟的冬日,盘关镇茅坪村却迎来了一个好天气,村民管鸿国起了个早,只见他一声招呼,七八个村民跟着他赶往刺梨基地。
“铺展开的老枝要剪掉,留下直立往上长的枝丫,注意不要碰掉嫩芽,来年要靠它们结果子呢。”
管鸿国是务工队的小组长,他给村民做着示范,一双戴着红胶手套的手,拉着枝丫,拿着剪子在刺梨丛中灵活地翻动,不一会儿一株刺梨修剪完成,管鸿国的脸上喜笑颜开。
然而在几年前,管鸿国的眉头却常常紧锁。
“两亩地种玉米、土豆,刨去成本还卖不到两千块,一家四口人,有两个娃娃要读书,平时打点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6年,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管鸿国把家里的两亩地入股到合作社,“大高个”玉米换成了“矮”刺梨苗,管鸿国也成了合作社的务工人员。
“你别看它刺多不讨喜,我们的收益可全靠它,今年年收入有近4万元,管护得好,来年收入更高!”如今,天天和刺梨打交道的管鸿国,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野果子”摇身一变,成了农户的“摇钱树”。
近年来,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在盘州市政府的推动下,平台公司与各个乡镇发展签订合作,建立合作社,乘势而上的茅坪村也因种植刺梨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一条“在农村谋出路、向土地要效益”的产业之路。
“现在村里的刺梨有2812.5亩,农户将土地入股流转费每亩地400元,基地务工费每天至少70元,产生的效益农户还可以享受二次分红。”茅坪村合作社理事长陈方说。
一颗小刺梨为茅坪村带来的变化只是盘州大地上的冰山一角,它正释放着不可小觑的能量。
截至目前,盘州市27个乡(镇、街道)333个村累计种植刺梨54.41万亩,产业基地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覆盖农户17万户52万人,其中覆盖贫困户3万户7万人。
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均源于一颗小小的刺梨果。
产研结合:为民铺就致富路
饶是萧瑟的冬日,位于盘州市红果经济开发区一隅的盘州刺梨产研中心,生产车间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一罐罐“刺梨王”饮料正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接下来,这些产品将运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负责生产的贵州宏财聚龙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邹雷,最近可忙坏了,春节将至,他必须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生产出50万件,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端连接刺梨原材料生产,一端连接刺梨产品生产、销售,盘州刺梨产研中心成为盘州市刺梨产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为解决刺梨产业后期加工、研发等问题,贵州宏财集团规划建设年加工50万吨刺梨加工企业,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投入5.57亿元,建成年消耗刺梨20万吨生产线5条,主要生产饮料、口服液、果脯等,有效保障了刺梨产业后续加工问题。
“只要是合格的刺梨,我们来者不拒。”看着一车车刺梨满载而来,一个个农民满意而去,邹雷说不出的欣慰,他介绍,接下来公司将打算通过分等级的方法来收购老百姓的刺梨,同时采取大户承包奖励模式,以此激励大家想方设法种出好刺梨。
“脱贫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还要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邹雷告诉,下一步公司将提高刺梨产业的附加值,通过科技研发,明年发展“健”字号,后年发展“药”字号,让刺梨走向全世界,使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
为了证实自己所言非虚,邹雷拿出手机,他的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弹出。
“刺梨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能达到出口的标准?”
“刺梨的功效到底有哪些?”
“你们宏财能不能供应上我们所需要的量?”
……
这个微信交流群有专业的翻译人员,群里是以色列、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各国客商,他们均对刺梨产品抱有浓厚兴趣,也是潜在的合作对象。
“我们都会提供相应的依据,以及样品,然后直接寄给他们。”邹雷还向透露,通过妥乐论坛,公司已与多哥共和国达成合作意向,并已带对方参观了盘州刺梨产研中心。
如今,盘州刺梨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国外。
小刺梨产业不小,撬动大扶贫,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