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太难了”?(装修评论员太难岂能随笔)

这几年,装修市场快速发展壮大,企业争相拥抱互联网+。
不过,一提起装修,很多人还是会面露难色:“水太深”“坑太多”“太难了”,甚至再也不想装修了……

前段时间,我也“遭遇”了一场装修。
这么写,并不是病句,因为总体来看,用“遭遇”二字简直恰如其分。

装修前后,从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到以旧代新、偷工减料、服务缩水、工期拖延,各种糟心事一个接一个。

岂能“太难了”?(装修评论员太难岂能随笔)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就举两个例子吧。
去年8月,跟“百安居”签订了一份全包合同。
根据合同,全屋打拆属于全包范围。
但打拆后的垃圾外运,由业主承担。
垃圾外运,市场价格8.5元一袋,但施工队长转头就要15元一袋——价格翻倍,袋数虚报,着实把人吓了一跳。

后来,又跟“轩怡装饰”合作。
离谱的事,依然不少。
比如约定好的卫浴产品,运过来的却是在卖场里展示已久的样品。
从头到尾,相关工作人员一直靠演技试图蒙混过关。
直到谎言被戳破了,才说自己“抱有侥幸心理”,说是“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

网络上的吐槽。

这些只是个案吗?还真不是。
翻翻发布,看看网友讨论,对装修公司的评价基本“一边倒”。
在这一领域,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似乎不适用了,再精明的消费者都变得有些“天真”了。
比如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契约精神——大家都按合同来,多简单?但在家装领域,约定、合同有时形同废纸。
某些企业、从业人员压根就不看合同、不认合同,几乎所有涉及自己的义务,都可以不执行。
比如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认为消费是等价交换,给够钱就可以办好事。
实际呢?在家装行业,有些人就是“艺高人胆大”,能坑一点是一点。

就这么说吧,装修好比是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有这样几大特点:学费高、课时多、内容杂,并且还有一个最棘手的——对学员的素质要求高。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砍价技巧、“侦查”技能、装修知识,根本搞不定。
可问题在于,消费者只是想花钱买服务呀,花钱都这么难吗?就不能简单点,挣钱的方式简单点?

如果答案是“能”,那还有一个最基础的条件,还是行业生态。
目前一些“水深”的行业,都有一定共性:它们都是线下的、一扇房门之内的、人对人的服务。
一扇房门之内,意味着不在公共场景,缺乏有效监督;人对人服务,更是很难量化、标准化。

净化行业生态,必须从房门、从人对人上入手。
比如现在连餐厅都可以“明厨亮灶”了,装修完全可以更“透明”,监管可以更智能、更实时;还有,家装市场之乱,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对人”的不对等。
让维权成本一降再降,让投诉处理机制更快捷、更畅通,让商家的侵权成本直线上升,装修消费才能简单点。

文、编/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 莫伟浓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