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游记。
种玉楼位于华安县华丰镇曹板村西向九龙江,建于清代咸丰丁几年,公元一八五七年,建造者为李氏十七代成功商人李代。土楼呈两层长方形碉堡状,主楼中有大厅,厅两边各有两间主房,两边巷道各装有一部十九级的没有转台的木体。
大厅下是一座五十平方米的天井院,落地面上错落有致,铺着长短不一的花岗岩条石。天井两边各有两间房,屋前各有一道走廊,其中第二间集户对一间作为金库,故意不造窗户。天井往下是下大厅,两边又各有一间房。楼上楼下共有四间大厅二十间房。

正楼上楼主厅两边墙面各有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画,东面一幅记载的是唐中兴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怡皇宫朝拜皇上的故事,西面一幅描绘的是唐朝古都洛阳群显图,壁画仅有史料珍贵。楼上地面全部由红砖铺设,下大厅面积有五十平方米,雅致气派,是接待贵宾的豪华场所。
楼下下大厅居中有一副面朝九龙江的正楼双扇木板大门,门面高二点八米,宽九十公分,厚十二公分,两扇门宽合为一点八米。大门两边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半圆形拱门,门上雕刻着种玉楼一前锋丁几冬字样,楼名三字体,现着楼主的理想与追求。
楼门由北向南,可以望见将对岸远方的层层封管。主楼两边各建有一座两层户错楼,楼上楼下共有十六厅十六房,靠着正楼墙体各设有一张二十三级一字斜行木体台阶。整装土楼共有二十处厅堂三十六间房,土楼为红土夯墙,正楼墙面宽度有五十六公分,石器地基高度均为二点一米,可有效预防洪水浸泡,危防冰匪。
靠外墙体距离不等,设有若干料问口,一定观察楼外动静,做好自我防卫。土楼四周砌有两米高三十公分宽,总长度约两百米的石头围墙。土楼后面围墙内和左侧围墙外分别种着四颗百年参天芒果树和一个龙眼树,树头腰围分别有一至五人才合抱的来,树冠面积五十至一百平方米不得。
他们郁郁葱葱的像五把绿色大伞,工人们在夏日里避暑那样。土楼后面又向围墙下挖有一口深十八米,直径一点五米的水井,水清澈甘甜,楼人世代引用。土楼门前有一处近三百平方米的庭院,中间部分为沙石灰地面,两边地面由鹅卵石浇筑。
庭院左侧有一座面朝九龙江的庭门,庭前省到金上县福金公路大桥跨江而过,桥下橡胶大坝一字排开锁住九龙江,形成一座烟波浩渺的人工湖。庭门前和左侧围墙外有几十平方米的石铺地面,庭门左边有一尊石敢当人头像,日夜护卫着种玉楼的安宁。
土楼庭院外从河地累积起长百米,高三至四米宽两米的石铺,左侧沿石铺边砌着一条宽一点五米,有几十级通往江边的时间,快快砌实,有几百乃至千斤重足见当年建造者的艰辛和不易。土炉右侧围墙外十多颗古龙眼树和一丛丛麻竹仿佛一片原始森林,幽深寂静,杂有鸟鸣。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英下铁路的工人修建华安至漳平公路的民工。华安初级师范般的师生看管土楼边三公庙,劳教所的民警现水泥厂筹建办的职工由厦门前线撤往华安山区的部队家属。文革中因造反派武斗暂躲难于此的县城部分居民连通土楼里的十多户原住民,土楼里最热闹时住过两百多人。
一九六零年九月,百年不遇六月九日洪水涌上土楼主楼大厅和房间,一尺多高的水位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以至退水时房间里都滞留有一斤重的活鱼。由土楼右侧楼上廊桥连接的楼楼外另一座两层小楼为学堂楼,英年九师修在此次洪灾中垮塌。
一九六九年土楼进行过一次百年大修,梁子领着应换金换,至于瓦片由于建筑土楼石铺的特别密集,只从中做了稀疏处理。这一次修缮巩固土楼五十年。二零零九年五月种玉楼被定为华安县历史文物保护调查点。
二零二二年六月到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在线文体旅局局长郭延黄和县博物馆馆长李艺谋的重视指导和全体楼民的齐心努力下种玉楼得以全面整修,修就如旧晚于即倒,重放异彩。
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七日,中国十大建筑师黄汉民教授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范文云博士在林艺谋馆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参观考察了历史文物种育楼。黄教授和范院长高度评价种育楼是无价之宝,是华安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应当认真保护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它的历史文物价值,造福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