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植物结果了 教案

4.植物结果了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中的第4课《植物结果了》。
本课从学生对单元初开始的西红柿(黄瓜)长期观察记录活动进行总结汇报,到对不同的果实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学生的各种问题下,展开本课的教学。
经历观察记录活动总结汇报、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对生活中的可食用植物进行分类这一系列探究过程,回顾植物一生的过程,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最后,将课堂带到课外,通过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怎样利用植物。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植物结果了 教案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举例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生长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三年级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无处不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也很少有种植经验,对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作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果实的特征。

2.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3.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科学探究:

1.通过整理和交流种植记录表,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2.能够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交流汇报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和交流种植记录表,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观察记录表、西红柿、黄瓜、小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携带2株学生栽种的西红柿进教室。

2.谈话:同学们,你们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西红柿终于长大了,你们还记得刚见到它时,它是什么样子的吗?(种子)

3.谈话:这些西红柿和同学们一起成长,也帮助同学们学习到了很多与植物有关的知识,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4.学生利用前知回答:植物的根、茎、叶、花……

5.谈话:今天,我们的西红柿要带大家继续学习有关的知识,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栽种的西红柿,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关注。
通过展示唤醒学生的前知记忆,展开接下来的学习。

二、西红柿种植观察活动交流汇报会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西红柿的时候它长什么样吗?它现在长什么样?

2.学生描述西红柿过去和现在的样子,教师适时出示学生拍摄的西红柿照片辅助其描述。

3.谈话:从同学们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看着西红柿一天天健康长大的欣喜和自豪。
那么,在西红柿长大的过程中,有哪些瞬间让你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呢?请展示你的观察记录单,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4.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单,汇报种植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播种、发芽、长叶、开花……

5.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多位学生观察记录单,适时指导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和交流。

6.提问:从同学们的观察记录中,你们找到了什么共同点吗?

7.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单,思考并发言。

8.教师出示视频:西红柿的生长过程、黄瓜的生长过程。

9.提问:这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共同点?

10.师生共同小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会,了解学生种植观察活动的开展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热爱观察、热爱植物的情感。

三、认识植物的果实

1.提问:我们的西红柿开花之后会怎样呢?(结果)你知道西红柿的果实长什么样吗?

2.谈话: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同学们种出来的西红柿,还带来了和它大不一样的黄瓜。
同学们来找一找,圆圆的西红柿和长长的黄瓜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3.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小心切开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

4.学生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班级内汇报发现。

5.学生小结:西红柿和黄瓜的果实都有外皮(果皮)、果肉(可能出现)和种子。

6.教师出示花生果实图片,提问:花生的果实也具有这些结构吗?

7.学生观察,修正结论:植物的果实一般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8.出示图片,学生辨认: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

9.出示视频:果实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简单的解剖植物果实的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不同植物果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通过出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观察、思考和归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社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了解植物的作用

1.提问:刚才在汇报果实的共同点时,很多同学说了“能吃”。
当然,大部分植物的果实是可以吃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我们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呢?

2.出示课本上图片,提问:这些我们食用的植物都是植物的果实吗?如果不是,它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呢?

3.学生根据果实的特征进行判断。

4.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平时吃的植物并不都是它的果实部分,部分植物的根、茎、叶、花也是可以食用的。

5.提问:植物除了可以用来吃,还有什么作用?

6.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言回答。

7.出示视频:植物的作用。

8.小结:植物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判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前知和教师介绍,使学生意识到植物的重要性。
树立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总结拓展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植物有了哪些了解呢?

2.师生总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谈话:今天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西红柿的生命历程还没有结束。
回去之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种出的西红柿,为爸爸妈妈做一道菜,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吧!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和课后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优良品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