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小榄的“百千万工程”实践|菊城新局(帮扶小榄永丰结对工程)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规上工业企业最多……打开中山经济地图,在“市直管镇”体制下,小榄对这座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山对小榄的定位,是成为“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纵览粤港澳大湾区,在广东“百强镇”中排名第五的小榄,如何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一线施工现场”?在湾区林立的强镇中,在全市经济地图上举足轻重的小榄,如何为这座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升级蹚出新路径?

聚焦小榄在新历史机遇下的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南方+推出“菊城新局”系列年度盘点稿件,为小榄一年来的攻坚鼓与呼,分析新一年改革的时与势,敬请垂注!

透视小榄的“百千万工程”实践|菊城新局(帮扶小榄永丰结对工程)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乌沙更寮——这个得名自古时“西海十八沙”、承载着抗日救亡、红色革命历史的地名,在中山市小榄镇益隆村被重新擦亮。
走在乌沙更寮广场上,经过升级改造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充满活力的休闲场所。

危桥改造、老屋重修、卫生服务站重建……“百千万工程”在小榄镇的实施与党建引领结对帮扶工作的落地,带来了村里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小榄的改变才刚刚起步。
近日,小榄典型镇建设规划入选全省优秀案例,在“精造小榄,雅致菊城”的发展定位下,从“输血”到“造血”,小榄镇在镇域结对帮扶中,努力打造一个由镇到城的城乡融合“示范样板”。

新面貌:“乌沙更寮”重焕生机

每天傍晚,78岁的森伯吃过晚饭,都会到乌沙更寮广场散散步。
作为土生土长的益隆人,看到乌沙更寮换了新颜,森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现在乌沙更寮及周边建设得非常好,老人家晚上过来休闲散步,年轻人可以打篮球做运动,更寮既可以做休闲场所,又可以做传统革命教育基地,真是一举两得。

党建引领结对帮扶工作,是小榄镇立足于镇域发展特点所做出的促协调发展重要举措。
从地图上看,在2021年行政区域调整后,镇域面积全市最大的新小榄镇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地形特征,村(社区)之间地理跨度大、产业区别大,存在一定的发展势能差。

据统计,2021年,位于东升片的胜龙、坦背、太平、同茂永丰片、白鲤和益隆6个经济薄弱村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占全镇29个村(社区)总量的1.15%。

在这个背景下,小榄独创性开展党建引领结对帮扶工作,以此作为解决镇域发展不均衡、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3月,小榄启动党建引领结对帮扶促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党建、资金、人才、产业、民生五大维度,以“先富村”带动“后富村”,成为“百千万工程”先行先试的“小榄实践”。

益隆村是六个被帮扶的村之一。
2022年,在小榄镇结对帮扶项目的引领下,竹源、绩东一、九洲基三个社区向益隆村提供了100万元帮扶资金。
有了资金,应该如何合理使用?经过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要把钱用到实处上。

“将乌沙更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不仅费用充足,而且升级后能成为益隆村的一个亮点工程,效果十分显著。
”益隆村党委书记吴伟坚介绍说。
村容村貌的改造成为第一件要做的事。
益隆村将100万中的70万投入对乌沙更寮重新进行升级改造,剩余30万资金则用于人居环境整治费用,补齐人居环境整治硬件短板。

经过重新装修,这座历史悠久的乡公所内部焕然一新,增添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元素、农耕文化以及五人飞艇文化元素;在更寮广场上,增设了党建元素、便民设施和景观亮化工程,改造了更寮周边的绿道。
紫花风铃木随风摇曳,乌沙更寮重新焕发生机。

升级改造后的益隆乌沙更寮广场。
南方+ 廖瀚 拍摄

“这里在承载益隆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广大群众有一个娱乐放松的好去处,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益隆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益隆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美丽乡村测评有了明显提高。

2023年,针对益隆村的帮扶方案被确定为重建益隆社区卫生服务站。
此前,益隆村旧卫生服务站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存在装修旧、医生少、设备落后的问题,且开诊时间只有半天,造成很多村民外出求医。
益隆村卫生服务站重建后,将显著改善村里就医条件,让村民就医不出村,真正让优质医疗“多跑路”,群众看病“少跑腿”。

除了项目帮扶,双方还在党建、人才等方面进行提升。
益隆村选派年轻干部到竹源、绩东一社区学习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使益隆村在人员管理、工作作风方面有很大提升。
竹源、绩东一、九洲基社区派“两委”到益隆村进行经验传授和分享,帮助益隆村设立综合办公室,有效提高益隆村工作效率。

新成效: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白鲤村。
白鲤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白鲤涌穿村而过。
位于白鲤涌边的白鲤村十五队健身广场,前身为白鲤幼儿园旧址。
2023年5月起,在永宁社区、高沙社区的结对帮扶下,这里启动升级改造工程,改造成为一个集教育、运动、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新乡村健身广场。

白鲤村十五队健身广场。
南方+ 廖瀚 拍摄

在健身广场门前,横跨白鲤涌的一座辅桥,因年久失修在2022年中封闭。
在村委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出资下,辅桥重建工程于2023年1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自镇内结对帮扶促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永宁社区会同高沙社区积极落实帮资金、帮党建、帮民生各项措施,重点解决了白鲤村一批民生工作、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
”永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蔡华林在1月8日召开的小榄镇“百千万工程”镇内结对帮扶现场会上表示。

1月8日,小榄镇召开“百千万工程”镇内结对帮扶现场会。

会上,小榄镇党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共培育了六个被帮扶村共53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挖掘包括益隆村更寮农业生产、太平二圣公社头庙宇、胜龙咸水歌等村落文化。
先后有永丰新涌渡头亲水平台、太平村东兴北路岗亭边休闲空间改造、益隆乌沙更寮广场提升、胜龙文体公园、坦背榕树文化公园等项目落地。
”小榄镇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德庭说。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需政企村三方联动、携手共进。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小榄镇积极发挥榄商、侨商及各类商协会的独特作用,汇聚产业经营、创富创业、文化艺术、农业种养等方面的专家能人、行家里手,凝聚社会合力,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加高效的统筹协调,为全市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强镇兴村特色之路。

小榄出台《“百千万工程”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提出建立镇党委主责、民营企业兴村、建筑企业联村、海外乡亲援村、社会力量帮村的帮扶协作机制,合力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具体举措包括建立企业帮扶协作机制、试行“文化村长”结对指导模式等。

小榄企业榄菊积极投身到帮扶协作机制之中。
“2023年10月,我们公司向同茂社区党委提出依托榄菊慈善基金会,将爱心助学、“双低”家庭帮扶工作落到社区,作为长期公益项目。
11月,公司参与同茂社区敬老活动,向社区老人赠送榄菊大礼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经理刘翔说。

小榄创新试行“文化村长”结对指导模式,聘请文化界名人担任村(社区)的“文化村长”。
中山市咸水歌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炎敏是东升社区的“文化村长”。
“受聘以来,我成功开展2023年咸水歌暑假公益培训班、‘古韵颂菊城’咸水歌展演等文化活动。
”周炎敏表示,“文化村长”是一种使命,更是感恩回馈家乡的机会。

系列民生工程的投入使用,改变了乡村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据统计,2022、2023年,胜龙、坦背、太平、同茂永丰片、白鲤、益隆6个被帮扶村的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合共同比分别增长10.72%和9%。

新动能: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不但要做好民生帮扶,更要全方位地帮扶,尤其是产业帮扶。
”1月8日,在白鲤村十五队健身广场实地察看时,小榄镇党委书记赵锡雄充分肯定了党建引领结对帮扶促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赵锡雄强调,结对帮扶促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产业支撑保障能力、优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携手走好共富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是小榄乃至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动力所在。

同茂社区永丰片,是小榄镇的“经济薄弱村”,辖区以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为主,村集体收入不足60万元/年。
自2022年起,小榄镇工业总公司对同茂社区永丰片全力开展帮扶,立足永丰片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的自然禀赋,计划以“乡村文旅”和“高新农业”作为推动永丰片发展产业的定位,力促农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乡情生活IP。

2022年,小榄镇工业总公司投入28万余元帮扶资金,对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新涌渡头进行修葺;又邀请多家文旅产业相关的公司和团队到永丰开展深调研,探索各种农文旅项目的可行性。

同茂社区永丰片。

“永丰片的生态环境优美,因此我们希望农文旅的导入,发展他们的产业,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
”小榄镇工业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麦锦华表示,结合项目调研情况,正在打造新涌渡头榕情驿站等小型文创网红IP,其中新涌渡头榕情驿站设计方案已敲定,计划农历年后动工,争取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只有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才能描绘强镇兴村富民画卷。
2023年11月22日召开的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镇街主战,各镇街要高度重视,强化规划引领,找准主攻方向,立足自身实际,认真谋划实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造沙场赛马、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要坚持村(社区)落实,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把市、镇(街)部署的工作落实到位,努力在全省“百千万工程”大局中做出特色、做出经验,贡献中山智慧和力量。

“结对帮扶是为民办实事的项目,除了资金帮扶,我们还学到先进社区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一些工作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发展好集体经济,让群众实实在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吴伟坚说。

南方+ 廖瀚

通讯员 小榄宣

【作者】 廖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