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品牌影响力
让社区自治在“笔”下生花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微缩版”城市社会,社区常被亲切地称为“小巷”,然而,常令“小巷管家”们头疼的事情有很多,“如何号召更多‘小巷居民’成为社区事务的‘参与者’?”便是其中之一。
香泉路居民区老年居民比例较大,为了提升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感,自2015年开始,居民区以“一品香泉”自治品牌升级打造为契机,对香泉苑进行了“软硬兼施”的治理,不仅在硬件改造上“下功夫”,还在软实力提升上“做文章”。从今年起,居民区更是创新社区治理举措,引入社区营造理念,提升社区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管好居民“小事”来治理社区“大事”,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社区活力,提升了队伍能级,还打造出群众满意的温馨家园。
在墙体上“作画”
如今,“一品香泉”自治品牌已在居民区深耕了七年,从围着“小家”自转,到融入社区“公转”,社区居民们也在各种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家园意识。依托该品牌,今年7月,香泉路居民区携手万里社区基金会,打造了自治项目“一品香泉——香泉苑彩绘墙工作坊”,邀请社区青少年在公共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刘毅团队的带领下,为香泉苑羽毛球场、公共区域墙体“作画”。
聚合“亲子家庭”之力
公共艺术“牵手”社区治理
据了解,此次壁画项目利用小白楼与围墙的错位空间关系,打造墙绘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来自香泉苑的12组亲子家庭欢聚一堂。活动现场,刘毅教授用一个个充满艺术感的案例,阐述了公共艺术与社区治理融合的意义。在创作环节,社区小居民们把对家园、自然、动物的想象付诸笔墨。
壁画项目创作环节
“我梦想中的社区是绿意盎然的。”“我希望社区里有好多好多小动物。”创作过程中,孩子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共同探讨,联合完成作品,而家长们则成了“后勤助理”,为他们洗画笔、调颜料,以别样的方式陪伴孩子参与美化社区环境。“我特别支持孩子来参与这样的活动,等她长大后,看到儿时留下的印迹,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居民苏女士说。活动结束后,居委干部将孩子们的画作交由刘毅教授团队,等他们完成二次创作后,再次邀请亲子家庭,为社区共绘一面五彩缤纷的“彩绘墙”。
居民们一起创作
刘毅教授说,公共艺术的本质就是面向大众,激发大家的创造力,继而携手完成项目。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在画画,但是他们很开心,也愿意参与进来,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予鼓励!
“一张壁画能够有老人、中青年、少年儿童一起参与创作,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
“小项目”取得“大成效”
打造居民幸福家园
在大家的“巧手绘制”下,香泉苑变成了缤纷的海洋。在长达四十米的停车场的围墙上,各种大色块的植物、太阳和彩虹映入眼帘,以一种矢量感的绘画风格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今天又是朝气蓬勃的一天”“常回家看看”等各种暖心文字也跃然“墙”上,在停车场的另一边,则有一片鸟语花香的世界,一个名为“香泉”的水壶正灌溉着田野,四周还有萌宠鸟儿迸发着生机。再往前走,便能看到一颗巨大的树,树上鸟儿栖息,树下热闹无比,与来往居民互动的秋千、各式各样的帽子……无不吸引着居民打卡留念。
彩绘墙
彩绘墙从开始到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经过社区“自治家园理事会”民主评议,所有内容完全由居民民主商议、共议共决。“对社区来说,共画彩绘墙可以聚合人气,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人与社区之间的连接,打造熟人社区。”香泉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刚说。
一位全程参与作画的居民,看到了活动背后的意义,他表示,壁画项目不仅注重人文关怀,还加强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互动,而且让儿童共创作画,无形中增强了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
“停车场区域那些温馨的文案,特别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现在壁画完成了,这些地方倒成了网红打卡地,深得大家喜爱!
”
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纽带,香泉路居民区创新开展的彩绘墙项目,让社区“小手”拉起了“大手”,引领更多白领和亲子家庭走出家门,在社区大舞台上尽情展示才能,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乐在社区,共创美好家园。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