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业产值增速上升至全省第一,芜湖做对了什么?
从“建造”迈向“智造”
建筑企业想要破茧成蝶、在竞争中突出重围,技术创新必不可少。

在芜湖单轨1号线,一段段轨道梁支撑单轨顺利运行,跨座式轨道车辆在轨道梁上飞驰前行。“当时,我们在简支桥梁体系基础上,创新采用了‘连续刚构’桥梁体系,大大减少桥墩数量,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质量。”中国中铁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施工总工程师刘喜年介绍,这项技术运用在国内尚属首例。
1月22日,在城南过江隧道的建设工地,如巨大摩天轮般的“皖江复兴号”盾构机刀盘顺利吊装下井,即将完成组装。预计4月底,这架盾构机将和已穿过长江无为大堤、正在加速掘进的“皖江奋斗号”盾构机共同作业,开启“双龙穿江”模式。
“城南过江隧道是迄今为止长江上施工难度最大的隧道之一。”中铁十四局项目负责人介绍,为应对复杂难题,他们采用了国产硬岩复合盾构机,能够有效应对全断面硬岩区域长、有地质断层破碎带、局部区域有可燃气体等施工难题。该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智能掘进设备之一。
“智造”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芜湖共有建筑业企业2119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168家;共有工程监理企业87家,具备专业甲级资质企业17家。宁安铁路芜湖站工程获得2020至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江北建筑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招”
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的理念,是芜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招”。
在芜湖,政府部门服务建筑企业的故事层出不穷:芜湖良安建设有限公司在资质升级过程中,遇到信息资料不全、工作流程不畅等问题。对此,市住建局建管处主动对接安徽省住建厅,帮助企业完成信息上报、资质审批等环节,最终打通工作堵点,企业完成资质升级;还有一家建筑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市住建局为企业请来十多家银行,开展银企对接服务,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
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建筑行业整体竞争力。近年来,芜湖市不断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信用核查机制,激励建筑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其中,对信用评价等级AAA的建筑企业,在启用信用标的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中赋予信用分值100分,同时降低各类保证金担保费用;对失信建筑施工企业给予不良行为扣分、取消信用评价资格等惩戒措施。此外,结合行业安全三年行动专项整治、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进一步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建设项目安全质量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不断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去年7月,芜湖发布《贯彻落实〈持续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十二条意见〉实施细则》,围绕优化资质管理、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等内容,出台41条具体措施,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保持“空杯”心态
“虽然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持续发力。”谈到今后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时,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忘记过去的成绩,不断补齐差距短板。
首先,产值总量有较大提升空间:去年芜湖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总产值895.87亿元,省会合肥建筑业企业产值为5081.5亿元。此外,芜湖有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3家,而合肥有23家、南通有24家。总的来说,芜湖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头部企业数量仍需增加。
“十四五”期间,芜湖将进一步向先发地区学习对标,推动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支持建筑企业在芜湖发展总部经济;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积极培育高资质等级和整体竞争力的建筑业企业。同时,扶持建筑企业上市挂牌,对拟上市、挂牌企业进行资金奖励。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该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建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不断提升芜湖建筑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