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处理,又怎么办?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成都最近就在探索,为这些枯枝落叶建一座工厂。让绿化垃圾就地有效转化利用,变废为宝。
两套处理办法:一种变成“碳棒”照亮城市,一种变成肥料改良大地
在金牛区天回镇街道白塔社区,见到了这个“落叶工厂”。这家名为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是成都市首家针对园林垃圾和大件木质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项目,于2020年4月建成并运行。
![兴办落叶工厂公园城市的秘密武器 范文模稿 兴办落叶工厂公园城市的秘密武器 范文模稿](http://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9/20240921084636172687959635078.jpeg)
推开铁皮门,一阵巨大的声浪直扑耳鼓。几台大型设备正在紧张工作,几名工人不时将木料放入设备中,随之而来的还有空气中时不时飘来的树木特有的香味。
这个工厂占地约8亩,设置有破碎车间、生产车间和成品车间。车间内破碎系统、粉碎系统、颗粒机、输送机、堆肥槽,以及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一应俱全。
在破碎车间,工人们将成捆的树枝放入破碎机里,经过短短几分钟的破碎处理,园林垃圾转眼变成了约3厘米长的小段。随即,这堆物质通过传送带来到生产车间,经过粉碎机作业,这堆物质便变成了沙粒状的碎末。
随后,这些枯枝落叶将迎来两种不同的“归宿”。一种是进入颗粒机压制,变成“燃料棒”。另外一种便是进入车间内的堆肥槽,在此经过约40天的发酵后,变成上好的有机土壤。
发酵也是一门学问。成都金牛天府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环保业务部业务主管罗锐介绍,基地生物发酵堆肥工艺选用最先进的“PF -3菌剂发酵制肥”技术。
该技术采用特定的培养驯化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调理菌剂,通过控制湿度、含氧量、孔隙度、温度等发酵条件,可促使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快速向稳定的小分子物质和腐殖质转化,具有杀菌除卵、发酵速度快等特点。最后产出的有机肥营养元素丰富,并用于回填土壤。
变成“燃料棒”的枯枝落叶同样有着了不起的贡献。原本松散林木废弃物挤压成固体燃料后,其能源密度与标准煤相当。随着近年国内外有关生物质燃料棒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燃料棒作为替代标准煤,天然气,石油等现今主要能源来源的效果极为突出。
罗锐介绍,因其原材料主要为纤维素和木质素,所燃烧后产生的物质对环境基本无害,燃烧后残留物质不足整体的3%。燃烧效率和热能转换率相比于标准煤高出了25%。
两种最终成效: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250万元运输和处置费,减排有害物质348吨
这种用“生态办法”解决“绿色烦恼”的新路子,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双收益”。
金牛区公园城市和城市更新局绿化管理科科长李永纯告诉,以前对传统绿化垃圾的处置方式,基本是混同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填埋或焚烧。
两种处置方式有着高成本、高污染等缺点。例如焚烧,焚烧处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并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而填埋场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填埋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浓度高且难处理。他做过一个统计,目前成都地区处置1吨生活垃圾所需费用约250元,其中:运输费用约为120元/吨,垃圾处置服务费50元/吨,生态补偿金90元/吨,处理成本较高。
“金牛区一年产生的园林绿化垃圾大概在10000吨左右,需要近5000辆标准两吨货车清运,一年单单运输处置费用就达上百万。” 李永纯介绍,放在全市,规模无疑是上述数字的10倍甚至几十倍。
如此巨大的园林绿化垃圾,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让人产生一种“好东西”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破解这个难题,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探索新路。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采用政府搭台、平台公司运营管理,并引入研发单位的三方合作模式经营建设。
罗锐告诉,基地每年可处置利用相关废弃物10000吨,产出相关衍生产品8000吨,拟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与传统处置方式相比,每年可节约250万运输处置费,每年减少排放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质348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两条推广路径: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制定监管制度
金牛区绿化再生资源利用基地,是一个走在前列的示范。放眼全市,将园林垃圾“变废为宝”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9年,成都市制定下发了《成都市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各区(市)县建成一个处置站点。
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绿化处处长李智彪认为,虽然目前全市各区(市)县均建立了站点,但大部分区域只是满足了基础处置需求,对于园林垃圾后期的综合利用还十分欠缺。
今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也提出了园林绿化垃圾要单独处置的要求。那么,后期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将如何做好相关工作,推广先进经验?对此,李智彪谈及了两个方面。
首先,将对现有的处置站点本身进行进一步规范,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推广堆肥换田、生物能源、地表覆盖物、土壤改良基质等生态化处置方式和新技术应用,借助生态化处理技术回收园林绿化垃圾。同时,将着手制定园林垃圾监管的制度,从垃圾产生地到后续处置全链条建台站、建规范。李智彪指出,目前各个区市县均有一些制度,但只是针对某一个点的管理,并未形成全链条的监管。未来,这和监管链条将形成。“比如,一个小区产生的园林绿化垃圾,它的暂存地、产生量,再到后期的清运,都将建立台账、清单,形成全链条监管。”
成都日报·锦观 王琳黎 摄影 张青青 编辑 王鹃 校对 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