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之三:要想致富就先修路(公路路面修路要想就先)

7月25日中午搭上从思茅到西盟的班车,天快黑了才到达勐梭河。
河岸边建有国营的食宿店,那是客运班车必须停靠的站点。
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乘座的车子到达募西公路62公里处时,遇公路路面下陷,司机从车子后备箱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我们一部分人在前面拉,一部分人在后面推,车子吼叫着冲过陷坑,一路无奈,拼着老命把我们送到了山顶。

总是才有一条外出县境的公路也不是办法,在国家的支持下,西盟人民开动脑子,腾出双手,于1989年动工修建第二条出境公路西孟公路,这条从勐梭乡至孟连县的公路,途经爬街、拉巴、景冒村,全长52公里,1990年建成通车。
1999年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进行弹石路面改造,2004年进行路基改扩建和柏油路面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公路的重要性,要求修公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75年至1990年,共修建公路29条,里程全长153公路,但均为泥土路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幸福路之三:要想致富就先修路(公路路面修路要想就先)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82年从募西公路K89公里处修通了到马散村的公路。
说是公路,其实充其量也就是比小道宽不了多少,然而这条小道有着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这条4公里长的公路,连接的是西盟的革命老区,这里有西盟县1956年3月创办的第一个农业产生合作社――窝努社。

1982年修通翁嘎科到龙坎的砂石公路。
前几年又修通了从龙坎到橡胶厂的公路,在龙坎村的靠莱村民小组当年大英帝国掠夺金矿资源时建的机场还清晰可见,原址上如今被人们种上了树,机场原址被破坏。

1983年的时候修通从班哲村到莫美村的公路,虽说是公路但非常简陋,后来索性不通了。
1999年从募西公路K60公里处又重新修了一条到莫美村。
这里有着为西盟提供主要电力的新厂河电站,在电力没有入网前,西盟人的生活中照明、动力用电都只能靠它。

1986年才修通了新厂到永广村的公路,尽管是砂石路面,永广村的男女老少也是高兴呀。
永广村的土地和缅甸相连,现在的四组也是1956年3月和解放军一起撤回的寨子。
据徐志远在其所著的《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中记载:在十九世纪初汉族到永广开发“十牛厂”、“新厂”银矿时带来了较“刀耕火种”优越的耕作方法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又加之永广和澜沧木嘎一带交往多,所以在生产技术上,永广已经是普遍用牛犁,水田是二犁二耙,中耕一次,并懂得使用化肥。
这里的佤族开种水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几乎和内地相同,人民生活比其他佤族地区稍富裕,财富积累也较集中,是佤族经济社会较进步的地区。

1989年底全县3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2002年4月澜沧募乃至西盟新县城(勐梭镇)的柏油公路通车。
2004年、2008年勐梭河至勐卡镇的路段分段进行柏油路面铺筑。

来自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底的时候,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203.3公里,其中,省道77.633公里,县乡道219.2公里,乡村道459.2公里,村组道465公里,全县有沥青路面72.633公里, 水泥路7公里,弹石路面92.7公里,砂石路面224公里,三级以上公路24.633公里,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902公里。
2012年末,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223.41公里,其中:省道1条34.62公里(含县管省道11.62公里),县道14条310.66公里,乡道73条558.49公里,村道45条319.64公里,专用公路2条6.39公里。
有沥青混凝土路面193.5公里,水泥混泥土路面85.7公里,砂石路面451.7公里。
列养公路92条,列养里程1008.24公里(其中县道322.24公里,乡道558.5公里,村道127.5公里)。
列养公路中小桥梁47座856.6公里。

2012年,全县共有班线29条、客运车辆123辆,其中,县际班线8条,车辆19辆;县内班线19条,车辆84辆(其中,微型客车79辆,小型客车5辆),有7个客运站点,行政村班车通达率68%。
有机动车维修户43户,摩托车修理点13户。
客运周转量310万人次/公里;公交班线2条,车辆2辆;出租汽车20辆(2012年新增3辆)。
共有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2户(云南金孔雀集团西盟客运分公司和西盟佤山汽车出租有限责任公司)。
全县共有营运货车1068辆,其中,大型载货汽车249辆,中型载货汽车231辆,小型载货汽车588辆。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1019户。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运输业户,整合物流信息资源,省交通运输厅与移动公司共同合作推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于2012年3月正式推广,引导和推动货物运输市场多渠道健康发展。

1949年2月西盟解放。
但由于边境形势与内地不一样,当时对敌和政治斗争是主要任务,所以西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起点低。
经过西盟人民七十年的艰苦努力,西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差到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公路网络,道路等级明显提高,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在2001至2005年的第十个五计划期间,西盟公路建设进入了最为迅速的发展时期,公路建设主要以省道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路面等级和公路的通行能力为主。
省道公路实现油路化,县乡公路实现弹石路面化,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基本铺通了弹石路面。

2006年全国公路调查,全县共有村道公路155条,全长390.04公里。

西盟出境的第三条公路澜西公路全长60.36公里(其中,澜沧县境内38公里,西盟县境内22.36公里,到勐梭止16公里),经大平掌、小拉巴、博航、到勐梭。
西盟段于2009年11月15日开工建设,总投资6.55亿元(西盟段2.6亿元),2011年5月25日建设完成。
澜沧至西盟二级公路工程的全面建成,标志着普洱市通往西盟县城最捷径的交通运输道路工程,也是一条区域内重要的“金三角”旅游环线工程。
社会受益范围为西盟县、澜沧拉巴乡、东兰乡和孟连、西盟边境等进20余万人口。

新建澜沧至西盟二级公路里程比原老路募西线缩短了45公里,比走孟连少50公里,运输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
该条路充分发挥公路运能大、降低运输成本、安全和人性化等优势。
澜沧至西盟二级公路工程的建成在普洱交通吏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普洱交通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
这条笔直的、平坦的大路,在进入西盟后,路两旁直立着许多太阳能路灯,远远望去如长龙一般照着大地,一盏盏路灯排在路边,像永远在等待着什么似的。

(李群昌/文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图)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