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标题的文章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想起了在我这代人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的劳动技术课当中是有“修自行车”的课程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现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关于应试教育教材的讨论让我觉得在中小学生的课本当中应当多一些更实用的课程。
作为一个70后,在我上小学、初中、高中的年代都上过劳动技术课。小学时候校办工厂是制作“七巧板”的,高年级的同学会在劳动技术课上帮助工人把七巧板装盒;初中时候校办工厂是制作汽车雨刷的,初二的时候,我曾经在工厂学习并工作过两周,学习了用酸对金属进行抛光的工艺;高中的时候,劳动技术课是学习修理自行车,要求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自行车整体拆装一次……。
在我看来,这些劳动技术课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工厂的工作是怎样的。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的是“修理自行车”的课程,这个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也确实让我学会了很多实用技能。比如,在骑车出门的过程中“掉链子”,只要不是车链条断了,大多数时候我都可以自行修理。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更注重文化教育,近年来体育课程在考核时占的比重在增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不过,如果说学校想要教会孩子们的是“如何在未来走向社会、应对社会现象”的话,增加一些更加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标题中提到的“修电脑”、“修手机”、“修汽车”,这对于当代人来说都算是生活必须得基本技能。学会对简单问题的修理以及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设备使用者的时间。说起来,现在的硬件设备已经越来越“模块化”、“傻瓜式”,需要维修的部分越来越少,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基本不是家庭维修可以解决的。但是软件端的一些设置、调整以及对于硬件问题的判断,都是非常有用的“实战技能”。当然,类似的课程当然不止这三个,比如:做饭、切菜、拖地……这些或许都是需要进入到基础教学当中的课程。
想要推出一门或某个专业领域的课程,需要三个核心要素: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在“劳动技能”课程当中,面向学生的教育在这三个核心要素方面都还有很多可以补充、加强的地方。
如果我们把这种技能教育当作一个趋势的话,那么实话实说,这也是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可以是某种程度上的“商机”,但是在更大的层面上,这是一种公益的,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机会。
或许,当今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习惯“花钱购买服务”了,在本篇文字当中,应该说我的思想方向是有些“老派”的,看看吧,看看我这个“老派的思想”是否可以预见对这个未来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