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芗城交警了解到
2021年上半年
单是芗城区涉及电动自行车事故

就达1845起,占全区事故总量的63.77%
受伤350人,占受伤总人数的78.48%
近日,市民林女士向本报反映,在市区一路段亲眼看见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撞到一位正在走路的行人,原因就是电动自行车速度太快,又没有声音。电动自行车声音小、速度快,靠近时不能提前预警的弊病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7月10日,市区新华南路的非机动车道上许多电动自行车穿行在汽车之间,道路状况拥挤。
电动自行车令人“又爱又恨”
“走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上,身边突然无声无息冲过一辆电动自行车时,我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市民陈女士告诉,“家门口这段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只在地面用白色标线区分开,来往电动自行车与行人大多时候混杂通行,非常危险。”
“有时在拐弯处也常突然冒出电动自行车,真的是猝不及防。”饭后常在南昌路鑫荣小区附近散步的方先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电动自行车可以称得上是‘人行道杀手’了。汽车哪怕开到非机动车道上,速度放慢的同时还会用喇叭提醒行人;自行车本身速度慢,容易刹住车,发生事故伤害也小;电动自行车则完全不同,速度快噪音小,不易察觉,撞伤事故常有发生。”
从芗城交警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单是芗城区涉及电动自行车事故就达1845起,占全区事故总量的63.77%;受伤350人,占受伤总人数的78.48%。
最怕电动自行车“又快又静”
由于电动自行车采用蓄电池驱动行驶,动力过程本身发出声响较小,在嘈杂的道路行驶时,基本察觉不到。但是,电动自行车如按规定时速文明行驶,对行人构成的危害也不大,怕就怕它“又快又静”。
针对此类隐患,2019年4月15日起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以下简称“新国标”)已提出针对性新要求:新国标车必须具备超速即警报的车速提示音功能,用以解决群众诟病的电动自行车声音小、速度快,从背后靠近时不能提前预警的问题。
但在电动自行车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何极少听见所谓的“报警声”呢?走访了市区多家电动自行车行了解详情,并在新华南路某车行亲自进行试骑。发现,当车速超过15km/h时,电动自行车便会响起“嘀嘀嘀”的超速提示音。但这样的声音在喧闹的大马路上基本只有驾驶者自己听得清。
店员解释说:“如今电动自行车速度都限制在25km/h,而且车速超过15km/h时,车子就会报警。”看到露出疑惑神情,店员接着说明,“限速、超速报警,在挂完牌后我们都能帮你改装。”
部分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警报声已被改装,再加上路上仍跑着一定数量的“旧国标”。“车速提示音”功能在城市中基本成了“陌生人”,“又快又静”确实成了电动自行车的典型标签。
遵守交规文明驾驶是关键
对电动自行车引发事故是不是静音行驶引起的,部分市民有着不同看法。
“其实开车骑车都一样,在视野不好的路口或者拐弯处摁个喇叭,在需要提醒别人时摁个喇叭,该减速时减速,就可以避免很多事故发生。” 叶先生平时既开小车,偶尔也骑电动自行车,作为一名老司机,他认为,养成文明的驾驶习惯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他说,“有喇叭不摁,非得装个报警器,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一旁叶先生的妻子张女士则提出质疑:“街上还是有部分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让所有人都做到文明驾驶有点难度,给车装个超速报警,限制车辆速度,作用总是有的,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
市民周女士则认为:“限速和警报器设置让电动自行车在硬件方面减少了危险事故的发生,但驾驶员的文明驾驶更为重要。电动自行车的规范生产销售和骑车人的文明驾驶习惯两手齐抓,才是更全面可行的解决办法。”
“电动自行车不文明行驶等乱象整治是交警常态化开展的工作之一。”芗城交警大队陈警官告诉,路面交警长期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不按道行驶、闯红灯、逆向行驶、套假牌、未悬挂号牌及超标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闯禁行等违法行为。陈警官强调:“电动自行车驾驶员骑行时请严格按道通行,必要时可鸣笛提醒前车或行人,禁止骑行非法改装过的电动自行车。”同时,也提醒行人,在非机动车道行走时不低头看手机,注意观察路面情况,尽量靠右通行。
来源 闽南日报
编辑 洪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