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洪水侵袭的军工厂,探寻那段尘封的岁月(旺苍洪水侵袭探寻那段)

三线建设,崛起于旺苍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个特殊时期,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对峙,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三线建设应运而生,一场举国之力的大迁徙开始了。
在这场伟大的自强运动中,旺苍县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上,迎来了众多的工业企业,其中就包括国营风雷器材厂——756厂。

1970年9月,随着机器的轰鸣和工人们的辛勤劳动,756厂在旺苍县城北的东河畔拔地而起。
选址于此,不仅方便物资的运输,也便于职工的生活,同时还可与河对岸的东河印制公司造币厂相互支援。
工厂的建设者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遭遇洪水侵袭的军工厂,探寻那段尘封的岁月(旺苍洪水侵袭探寻那段)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辉煌岁月,军工之光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756厂逐渐步入正轨,并迎来了它的辉煌岁月。
工厂拥有锌银、镉镍、铁镍三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的碱性蓄电池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设备上,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保密工作的需要下,756厂在旺苍一直使用756信箱对外联系,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军工基地。

在鼎盛时期,756厂拥有近4000名职工和家属,他们的生活区、工作区、学校、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独立的小社会。
在这里,人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军工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激励着工人们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也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洪水侵袭,灾难降临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就在756厂迎来辉煌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
1981年8月15日,旺苍县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
这场洪水来势汹汹,瞬间将756厂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被洪水损坏严重,多名员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在灾难面前,人们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

当洪水退去时,留下的只有一片废墟和无尽的悲伤。
据统计,这场洪水导致1300余名职工和家属受灾,遇难8人,工厂直接经济损失达904.5万元。
这对于正处于鼎盛时期的756厂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它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生产能力,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空壳。

逆境重生,迁址绵阳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和损失,756厂的领导层并没有放弃。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必须尽快恢复生产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后,他们决定向四机部提出迁厂的报告。

四机部经过研究后同意了这个报告,并决定将756厂迁往湖南怀化重建。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
最终经过厂领导的周旋与奋争以及绵阳市政府的支持,756厂最终落户绵阳市南山区。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国营电源厂在绵阳南山建成。

在迁址过程中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756厂的职工们并没有退缩。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并继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人感动和敬佩。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如今在绵阳市南山区的这片土地上756厂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占地面积近300亩的中国最大的电源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
它不仅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