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毅然归国求学东大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学成后再次回国

两次抉择,他毅然归国,攻坚克难,无惧质疑。

作为国内医疗建筑设计开拓者,他扎根医疗工程设计30多年,力争为国民营造更加优良的医疗环境,200多项的医院设计项目在他的主持与指导下,逐渐成形。

每一张图纸,都承载着他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

16岁毅然归国求学东大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学成后再次回国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东南大学杰出校友黄锡璆。

黄锡璆,196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著名建筑学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工国际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梁思成建筑奖”得主。

黄锡璆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虽然自幼旅居异国他乡,但他始终心系祖国。

20世纪50年代,正值国家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之际,年仅16岁的黄锡璆毅然选择漂洋过海,回归祖国的怀抱,并于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东南大学的建筑教育起始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具备完整意义的建筑系(科),持续引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是梦想在建筑领域有所建树的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求学之地。

刚入学时,老师和教授的讲述,让初入东大的黄锡璆认识到专业学习包括哪些内容、学习要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也鼓励着他在专业里刻苦努力学习。
从初步设计,到后来设计多类型建筑,再到毕业设计时的车站建筑设计,东大见证着黄锡璆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渐精进这门专业的过程。

初入东大,黄锡璆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不敢有一丝松懈。
这段日子是他最难忘的一段回忆,同时也是他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建筑师道路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带着在东大的数载沉淀,1984年,黄锡璆公派赴比利时鲁汶大学人居研究中心留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

“国外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地方。
我们应该赶紧回国做点事情。
”当黄锡璆获得鲁汶大学医疗建筑博士学位时,有人劝他留在国外发展,他毅然拒绝:“我想让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让我们的老百姓早日享受到良好的就医环境。
”于是,他再次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大业之中。

图源 北京侨联

对于国家的悉心培养,黄锡璆始终心怀感激,一心想着要早日报效祖国。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为了发展国内的医疗建筑事业,黄锡璆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致力于从事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研究。

他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积极主动地揽下多项重要任务,力争为国民营造更加优良的医疗环境。
他主持设计和改扩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广东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小汤山应急设施等200余项医疗工程,开创了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基本规范;他亦迈出国门,项目远及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添砖加瓦。

黄锡璆博士(前排左)和设计团队成员及施工方在讨论小汤山医院建设方案

黄锡璆博士主持中国中元支援武汉建设应急医院协调会议

黄锡璆代表作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他用心设计,将“生命健康至上”镌刻在每一张设计图纸上,倾注心血改善就医环境,为医患送去医疗空间的人文关怀,功勋卓越。
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用谆谆教诲点亮青年之梦,希望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在黄锡璆的身上,闪耀的是一位建筑大师的专业精神,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一位归国华侨的报国情怀。

追寻榜样之光,未来,期待更多的青年英才,在东南大学的培养下,将仁心和匠心不断地传承和延续,为祖国建筑事业持续贡献力量!

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东南大学官网/官微、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北京侨联、中国组织人事报等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