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展

转自:建筑竞赛情报局

2023年,建筑学专业持续贯彻东南大学与建筑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相关精神与改革思路,结合学科特点与专业评估要求,精心组织、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持续保持了一贯高水准,还呈现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多元状态。

2018级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共78人 ,参与了15项毕业设计课题。
本次毕业设计课题从村镇与交叉、城市设计、公共建筑共计3个方向进行开展。
其中村镇与交叉方向的课题居多,包含了城市更新、数字与技术等多主题,如长沙文庙坪街区城市更新及建筑设计,基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丁蜀镇画溪河沿线城市更新设计,以及超高性能混凝土蒙古包建筑设计与建造等课题。

2023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展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城市设计方向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域一体化与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课题持续推进并深化。
公共建筑方向有盐城市伍佑老镇沉浸式剧场文化商业中心设计等课题。
同时,秉承多年的联合毕业设计传统今年仍然保持,如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8+”联合毕业设计、TOD-六校联合毕业设计。

此外,学生自主展开的跨学科自主选题在学院积极推动与鼓励下方兴未艾,如南京某小型会议中心建筑零碳方案——建筑装配式系统集成智能建造设计等课题。

总体而言,建筑学专业本届毕业设计呈现出四多特点:课题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与视角多维度、联合毕设多方化以及设计成果多元化,团队合作中尤其强调个人独立成果的体现,兼顾了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与个性化训练主旨,是五年教学成果阶段性总结的大阅兵。

毕业设计课题1

JIAN ZHU JING SAI QING BAO JU

扬州历史城区广陵路及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01

扬州历史城区广陵路及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苏北电影院地块改造

作者:李幸儒

指导老师:沈旸

苏北电影院地块在广陵路沿线地块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一方面,地块内分布着大面积多种类的空置公共建筑以及文保单位。
其中沿广陵路分布的重要空置公建有苏北电影院以及工商银行旧址。
苏北电影院成立于1949年,是扬州最早的专业电影院,成为一代扬州人的回忆,也是广陵路曾经繁荣的见证。

工商银行旧址原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广陵路曾经繁盛金融图景的唯一留存。
另外地块内部还有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花局巷5号民居据推测为民国时期文人团体冶春后社的活动地点之一——风来堂,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地块由层次多样且历史价值丰富的街巷所围合,广陵路作为单向二车道的城市支路,是曾经繁华百年的扬州商街,湾子街平均宽度4m,在历史上曾为连接东关与钞关的重要通道,也是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目前作为交通性街巷仍然承担着连接城市道路与街区巷道的重要交通作用。
石牌楼和花局巷则为平均宽度2m的生活性街巷,两侧分布着大量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其中花局巷还保留有扬州仅存的巷道牌楼。

因此方案着重关注空置建筑载体的激活与再利用,通过载体活化引入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保留城市记忆,同时通过对空置载体空间的整体梳理,与街巷联动,探索整合街道与街区的更新路径。

02

扬州历史城区广陵路及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

作者:赵丽媛

指导老师:沈旸

梳理广陵路街道空间现有问题,可以发现主要有功能混杂、人车矛盾、活力空间不足等问题,故街道改造方案通过功能整体规划、交通优化、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等针对性措施,渐进式由整体到局部给出更新策略。

本次设计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抬高人行道标高等手段来保障行人路权,通过减小路口路缘石半径、增加过街通道密度等手段来改善步行体验。
最后是对街道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
街道现有的规划设计和相关规范标准主要针对道路红线内的断面、市政与景观要素提出要求,缺乏对两侧建筑界面及建筑前空间的整体考虑。

对广陵路两侧的建筑进行分类后发现,大部分建筑为一至二层传统坡屋顶商铺,穿插着文保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
针对这两类不同的沿街界面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前者采用分类给出改造菜单的方式,保证街道界面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后者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最大化利用沿线资源。

毕业设计课题2

JIAN ZHU JING SAI QING BAO JU

基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丁蜀镇画溪河沿线城市更新设计

01

下滩陶批码头地块城市大小空间的再生与共生

作者:李祎

指导老师:唐芃

本方案设计基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画溪河沿岸,画溪河周边有众多与陶瓷产业相关的历史遗存,地块内的两个片区—下滩聚落与陶批码头都是与陶瓷产业息息相关的建筑群,但随着传统手工业的没落,陶批码头变为私密的工作园区,堆放了大量废弃缸山;下滩聚落滨水区域变为私人领地,居民生活环境也大大降低。
因此,开放码头园区,恢复传统风貌,提升下滩居住环境,开放滨水空间成了该地块改造的目标。

02

与遗产本体相关的历史记忆重建和周边环境改善

作者:田野 指导老师:唐芃

画溪河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设计课题依托于画溪河遗产廊道总体城市设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地块进行城市更新。
该方案选择的是下滩-陶批码头重点片区,对该片区进行问题分析,提出更新策略,并进行重点建筑设计。

03

窑中之器—青瓷厂及周边的适应性改造

作者:夏杨

指导老师:唐芃

笔者使用POI爬取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场地周边大范围地区进行了数据爬取和现场调研,确定了场地在整条河流域以及整个汤渡片区的定位,找到了场地社区和文旅相结合的定位后,对场地利弊进行分析,做了功能策划。

之后,如何将这些功能置入场地呢?笔者认为建筑功能由特定的人的行为决定,而特定的人的行为发生在何处是合适的呢?这取决于区位和空间。
区位沿河更活跃的地方宜发展旅游休闲,处于社区之中,更加安静的地方适合作为社区服务,这是由区位决定的功能。

而不同的行为在最适合其发生的空间内发生,人们会得到最好的体验,场地内的建筑是有类型区别的,笔者根据特定指标将场地内四十多座建筑分为六大类八小类,之后为特定的功能找到适合这种功能的建筑类型(详见图纸的表格),这是根据空间类型决定的功能。
先通过大体区位划分出大致的功能分区,再通过建筑类型分类去置入特定的功能到每个建筑中,整个场地的功能划分就会相对合理。

04

青瓷印象

作者:张宇赫

指导老师:唐芃;李飚

丁蜀镇是陶瓷文化发源地,保留有众多活态的陶瓷工艺特色街区、厂区、窑址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其紧临太湖,辖区内保留有黄龙山、莲花荡等重要山水资源, 自然条件丰沃。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陶文化内涵 并发挥山水自然风光的独特价值,本课题拟对丁蜀镇辖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功能更新,使城镇风光、 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江南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综合功 能区,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设计范围为画溪河遗产廊道,课题组同学需在系统性研究丁蜀 镇的自然山水 、人文艺术 、镇区格局等层面后,选取场地内重要节点,结合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出设计任务书, 完成城市更新设计。
设计深度为城市设计及部分单体建筑深度设计。

05

微插件操作方式下的人居环境改善与运河文化再现

作者:赵雨濛

指导老师: 李飚;唐芃

放眼画溪河新遗产廊道“陶瓷文化产业链”、“新兴商业创业链”、“绿色与运动生活链”三链共生的未来总体引导,担当着沟通蜀山与宜南山区之间景观廊道的潜在责任。
其中,所选“下滩-陶批码头”节点位于画溪河遗产廊道最北端,是自较为知名的蜀山风景区和古南街一路向南的第一站,更应饱含归属感人情,展现高品质人居,方能开展沉浸式人文。

“微插件”的操作方式的前提,是不影响原有城市肌理。
更新前的下滩片区与红星桥片区各自有着较为强烈的肌理规则。
以“户”为单位来看,通常与道路和河岸垂直分布,具有较强的方向感。
因此,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延续这种场地肌理规律。

06

青瓷厂- 民主路片区文化记忆与工业印象重塑

作者:王佳钺

指导老师:唐芃;李飚

改造过程首先为梳理建筑拆改留情况,并对保留建筑进行一定程度修缮加建。
此后将道路进行高效化疏通,加强城市道路与河岸联系:在建筑拆改留处理上,首先将沿河部分和内部风貌较差厂房进行大面积拆除,将场地空间结构进行疏通;中间多层混凝土厂房进行功能性重点改造,拆除违建体量,保留主要体量,后续将作为场地核心区的青瓷文化宫。

体量加建上,首先将内部出于功能逻辑加建部分虚体量,强化空间体验和功能分区;北侧建筑后续用于服务性办公楼,将体量加高以容纳更多工作人员;沿河部分厂房为大跨结构,空间效果良好,进行只保留屋架的改造;道路改造处理上,由于原场地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主要道路仅剩功能性车道,不存在联系整个厂区的意识;现将城市快速路联通场地内部,梳理主要快速路网以方便通车,并将河岸线贯通,加强快速道路与河岸边慢行道路联系,强化沿河游线可达性。

毕业设计课题3

JIAN ZHU JING SAI QING BAO JU

泉州古城公共空间的图绘调查与跨尺度设计

01

泉州古城公共空间的图绘调查与跨尺度设计——基于共有性的古城文化综合体设计

作者:崔文泰

指导老师:王逸凡;陈洁萍

泉州市鲤城区辖开元、鲤中等8个街道,陆域面积53.74平方千米。
按照《泉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等上位规划的总体设计,泉州市将以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区为引领,联动古城提质、新城聚集,加快古城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古城品质,完善国际化旅游配套,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

在此环境下,古城的改造更新工作是提升古城品质的直接途径,因此,对于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价值的古城改造和微更新设计以及相应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成为重要的课题。

本项目着眼于场所面对的复杂的古城环境和拥挤的功能行为,旨在城市历史性要素和古城居民公共生活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历史场所的更新改造,强化其可识别性和公共属性,分别探讨基于不同既有建筑保护条件下的历史要素的复现与利用,并探索在泉州古城公共空间系统中以点状更新带动区域发展的可能性。

02

以历史水系修复为引导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作者:马筱蕾

指导老师:王逸凡;陈洁萍

泉州古城这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中,既有着开元寺、德济门等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遗迹,也有着骑楼、八卦沟、铺境庙这类保留了城市历史连续性的邻里空间。
这些历史空间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转化为富有公共吸引力的场所,并构成了现今泉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底色。

本课题将这种基于城市文脉和历史信息所形成的公共空间视为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日常性城市遗产,采用“建筑民族志”的图绘研究方法呈现不同尺度的空间观察记录、空间历史分析以及针对当地社区日常实践记录的民族志,从而建立对古城公共空间的系统化认知。
并试图基于前期研究展开跨尺度的设计介入,从城市、景观、建筑三个不同尺度,回应历史城市这类日常性遗产的保护、活化与再生问题。

在不断的变迁发展中,城市中公共空间逐渐被分割,历史文化特征也逐渐被削弱。
“八卦沟”是泉州城内旧有的排水系统,它的规模和布局体现出在生态因素和人工建设下的城市公共生活方式。
围绕八卦沟形成的历史公共空间有潜力成为再次沟通城市公共空间,重建城市公共生活体系的结构。
本次设计基于古城公共空间体系和典型案例的图绘研究开展跨尺度设计介入,景观尺度上将完成以历史景观为基础的开放空间体系规划以及重要公共节点设计。

03

泉州古城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图绘调查与跨尺度设计——基于日常性城市遗产活化的公共空间体系设计

作者:李滢君

指导老师:王逸凡;陈洁萍

在泉州古城这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中,既有着开元寺、德济门等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遗迹,也有着骑楼、八卦沟、铺境庙这类保留了城市历史连续性的邻里空间。
这些历史空间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转化为富有公共吸引力的场所,并构成了现今泉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底色。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