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 “天赋每个人都有,谁发挥自己的天赋,谁做事就得心应手。”——查理 · 金斯莱
在10年前的淄博陶瓷行业内,要想拿着设计图纸卖产品创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刚到淄博的孙正斌,明显的低估了这个难度系数,有近一年的时间,设计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住工作室的开销,日复一日的不断自我否定与被否定。10年后的今天,当他作为陶瓷设计奖项硕果累累的陶琉产品造型设计师时再回首时,他说人走到一段时间,应该给自己一个重生,从零开始,才会有无限新的可能。
对设计,对艺术的敏感度,与其说是与生俱来,不如说兴趣指引后的努力更为精确。"我高二才开始接触美术,相比我的同学们初中就进入美术班,我出发太晚了。如果说一定要有启蒙老师的话,我的父亲年轻时自己画过的一本《哪吒闹海》连环画,让小时候的我痴迷不已。高中开始接触美术,一接触就从早到晚的集训,当时的集训色彩老师是大连大学的油画系教授,素描老师是烟台大学造型艺术专业教授,正是有两位教授的引路,让我从入门就有了对色彩对造型更加深入的理解,有了主观意识去绘画静物,那时候用“废寝忘食”一词形容我毫不夸张"。

考入韩山师范学院的那年,全国只有12个大学招聘陶瓷设计专业,全班仅有24人,目前也就剩下1/4的同学还在从事相关的专业。"我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她曾不止一次的说:山东人骨子里有股犟劲,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出名堂,你要把自己浸入到陶瓷的全产业中,深耕日用陶瓷的设计,咱们国家太缺这样的专业人才了……"
从大二到大三,孙正斌和同学们都是在陶艺室里边工作边学习。大学的陶艺室有制釉间、制泥间、车模间,翻模间,滚压间,注浆间,喷釉间、花纸制作,烧成等完整的陶瓷专业生产体系,这为孙正斌后期设计中的从材料到工艺、到制作流程的全产业链思维夯实了坚硬的基础,大四时候进入到了老师的山水间设计事务所学习空间造型设计。
然而,毕业后的孙正斌却没有如老师所愿从事日用陶瓷设计,而是找了一份品牌策划的工作,负责卫浴品牌的空间设计,根植于潮州的产业氛围内,设计也是不断的在跨行业的产生交融和碰撞,这段持续了一年的工作,突然在某一天,让孙正斌有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品牌的核心不是包装、推广、和展厅大小,产品设计才是灵魂。他想起了恩师的谆谆教导,决心回归到日用陶瓷的设计工作中,立志要做出点名堂,于是2011年11月他背起行囊,与潮州挥手道别,来到了淄博。
决定扎根淄博的孙正斌,选择了博山。他以为他从书本、老师的课堂、网上的搜索里对淄博陶瓷产业有所了解,但当时那种了解和扎根生存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境遇。孙正斌陶瓷设计工作室选在了老美陶,他租了一个满是杂物的房间,自己一点点开荒整理装修,好歹是有了一方自己好好做设计的地方。数不清的白天和夜晚,他在工作室里创作,等待着陶瓷厂家因为他的创意来找他合作。但是,当时的行业现状是,大家卖着老一辈留下来的器形,大家比着南方的产品样子自己造,传统的产品思维模式下,花钱买一个年轻设计师的创意图纸,主动的意愿度并不高。
起初有多少壮志酬筹,后来就有多坎坷,一切热情都会被渐渐磨灭,终将回归于最普通,最细枝末节的『柴米油盐』。孙正斌坚持不做300-500元一张张的吆喝兜售,他说自己不能沦为画图的工具。他的心中有火,但是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无数的加班日夜、无数的设计图纸、无数的点线面。在一度以为自己要抑郁的时候,几乎就要放弃了设计,他开始画陶器,画了一件又一件,也烧出了一些,但是一件也没有卖,就当几十个画好的半米高的大陶瓶子堆在地上的时候,却在一个晚上被自己全部狠狠砸掉,他强烈的相信在某一时刻自己会与当初的设计理想不期而遇。(未完待续)
《太公钓鱼》原名为《齐源壶》,采用青瓷、齐字祥云浮雕,完整的磨缝线,上下开模保持完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