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变速器行业奇迹,更令国外巨头折腰(大开变速器伊顿折腰执掌)

可是却有这么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在与美国卡特彼勒、伊顿的合资公司里,它均是大股东,处于控股地位。

这家企业就是陕西法士特集团,它凭什么能够独树一帜,令美国巨头折腰?

其实在九十年代,法士特首次与伊顿公司进行合资谈判时,伊顿代表也十分傲慢,口出轻蔑之言:“李厂长,你再有志气,你再懂行,你再努力,不出3年我们就会把你击垮。

创造变速器行业奇迹,更令国外巨头折腰(大开变速器伊顿折腰执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几年后,法士特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日渐成势,这时伊顿公司自降身姿再次找李厂长重谈合资。

这位李厂长是谁?他为什么能带领法士特扭转乾坤,在重型变速器行业位居世界第一?

一,作家梦

1953年,李大开出生于山东省微山县的一个工薪家庭,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普通工人。

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百废待兴。
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李父携妻带子举家迁到陕西,在那里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母亲白天进厂上班,幼年李大开只能跟着父亲到学校,耳濡目染之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当时,同龄人七八岁才开始上学,李大开5岁上学,启蒙早上学早,成绩也好。
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读名著,《小城春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这也促成了他以后想当作家的梦想。

1968年,李大开15岁,本应继续求学深造,但他知道:在国家大策面前,个人梦想微不足道。

因此,他下乡当了3年农民,在秦岭深处的大山里,生活异常艰辛,割麦、锄地、砍柴等等农活他都干过。

日出而作,日落而读。
李大开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在晚上捧起书本,在昏暗的油灯下或读书、或写小说。
他写过上麻袋的小说和文章,虽然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那几年的历练对他受益终身。

“人生的每个阶段绝不可能按部就班计划好,因此一定不要虚度。
你经历的这些事情,在以后的历程中都可能用到。

二,初入陕齿

1971年,18岁的李大开应征来到陕西汽车齿轮厂(简称陕齿)当工人。
没想到,他这一干就是一辈子,自己的梦想也随之发生改变。

陕齿是1968年始建的三线军工企业,厂址位于岐山县的蔡家坡。
那里虽是“云深不知处”,却是当时西北最大的工业重镇,汇集陕棉九厂、渭河模具、西北机器、陕汽、陕齿等国营工厂,总职工超10万人。

刚进工厂时,陕齿还没有完全建好,李大开跟着大家一块挖沟建厂,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奋斗激情飞舞。

1976年,李大开被工厂推荐进入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学习。
就这样,李大开经过8年的劳动锻炼,终于进入大学的校园。
1977年恢复高考,他便成为那个年代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很多工农兵大学生都要补文化课,李大开因为底子厚、脑瓜聪明,3个月就补完了。
他作为团支部书记,耐心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为他们解疑答惑,也收获了很好的人缘。

1980年,李大开返回陕齿从事技术工作,任助理工程师,3年后正式成为一名工程师。

1986年,李大开设计出陕齿第二代产品---六挡全同步器变速箱,这是一款符合国情、经得住考验的产品,直到现在还在生产。
但它从设计到投市的过程却异常曲折。

那时候,陕齿设备落后,更没有先进的机床,很多设备都是万能的。
为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李大开和车间工人一步步摸索,起早贪黑,把整个变速器里面的很多小零件一个一个硬挤压出来。
又经过装车试验,磕磕绊绊四五年才最终投放市场。

1990年,陕齿新厂长把李大开调到销售科锻炼。
从技术转销售,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推销自己设计的产品,李大开却是得心应手。

以前,陕齿只给陕汽配套,产量小发展慢。
李大开接手后,先后在西安、新疆、重庆等地建立销售服务站,把陕齿产品卖到徐工、一汽、济南重汽、四川重汽等厂,扩大了销量规模。

三,临危受命

1995年2月,李大开被提拔为总经济师,4个月后,被任命为新厂长。

九十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国企面临经营危机,陕齿也不例外,资不抵债,银行贷款加逾期利息5个亿。
最困难时,陕齿四个半月发不出工资,工厂3000人必须下岗700人。
李大开以身作则,先让自己的夫人下岗。
他认为,让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好。

即使工厂再艰难,李大开仍坚持搞技术改进和产品研发。
有些员工不理解,认为是涂脂抹粉。
技术出身的李大开坚信,这是必须要做的。

1999年,陕齿从中国重汽集团旗下脱离,划归陕西省管。
这让陕齿初见曙光,获得新生,2000年便扭亏为盈。
但是要想取得更大发展,还是缺钱,怎么办?

李大开先后找到一汽和东风的领导谈合作,一汽没兴趣,东风有意向,但是要走流程,让他耐心等。
等待是最漫长的煎熬,形势千钧一发,若再迟步,市场即被别人占领。

2001年,李大开与民营上市公司湘火炬谈合资,一个月后双方组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湘火炬投资1.3亿元,占股51%,陕齿则占股49%。
签字第二天,陕齿便收到1.3亿元的支票。
民营企业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在这家民企与国企合资公司,董事长是湘火炬聂新勇,李大开担任总经理,但他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想开发什么产品、买什么设备等决策,李大开说了算,年底向湘火炬汇报一下就行。

陕齿有技术,湘火炬有资金,法士特公司风生水起,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销量越来越高,员工工资翻番增长。

2002年,法士特重型车变速器年销售超过5万台;2006年,法士特重型变速器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
“法士特”品牌一夜成名,陕西汽车齿轮总厂也随之更名为“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与国外巨头斗智斗勇

汽车界传奇人物、“野马之父”李·艾柯卡曾说:“天下没有倒闭的企业,只有经营不善的企业。
”李大开就是经营高手。

九十年代,李大开初任厂长时,美国伊顿公司找到陕齿希望合资合作。
当时的陕齿根本没有谈判权,伊顿代表趾高气扬,“任凭你李大开再强再能,也阻挡不住历史的洪流。
你们必将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途中关门。

跟伊顿公司谈了很多次后,最后谈判失败。
1997年,伊顿在上海外高桥成立一家独资公司,主要生产重型卡车变速器。

为什么外国企业敢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中国的技术不如人。

不过,李大开没有被吓到,他全身凝聚着民族精神,唤起每个员工的民族尊严,激励研发人员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发誓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此后,法士特一路高歌猛进,像滚雪球似的爆发。
而伊顿独资公司却发展缓慢,貌似水土不服。

2003年,伊顿再次找到法士特希望合资。
李大开等人与伊顿代表互不相让,谈了七天七夜,最后有个条款死活谈不拢。

李大开主张在合资公司搞研发,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伊顿方面却称,伊顿的研发人员和设备充足,为啥要重新研发?中国需要什么产品,我们拿过去。
如果没有,我们研发出来后再拿过去。

伊顿就是想让这家合资公司只负责加工生产。
但是没有研发的工厂是没有灵魂的,李大开拒不让步,最终伊顿屈服,在合同里加上“研发”两个字。

2003年底,西安伊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成立,伊顿公司控股55%,法士特参股45%。
当时法士特的实力毕竟没有人家强,所以是小股东。

另外,合资合同还规定,“伊顿法士特”成立后,李大开不能经常去公司,会影响干涉合资公司工作。
李大开遵守约定,“伊顿法士特”成立4年他只去过五六次,但是合资公司并未履约,在中国搞研发。

2007年,“伊顿法士特”撑不下去了,只卖九档变速器,一年也就几百台,年年亏损。
而法士特本部则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十二挡变速箱,大获市场好评。

2008年,“伊顿法士特”解体,法士特买断股份,将合资公司并入法士特本部。
李大开带领法士特继续开疆拓土,占领市场。

2013年,伊顿公司又找到法士特谈合资,他们表示当年没有顺应中国国情,没有尊重合作方,导致合资失败,很是遗憾。

2015年,法士特伊顿(西安)动力传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8年,法士特伊顿(宝鸡)轻型变速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看这些合资公司的名字就知道了,法士特控股51%,伊顿参股49%。

另外,法士特和卡特彼勒也有一家合资公司-西安双特智能传动有限公司,法士特控股55%,对方参股45%。

五,“民族英雄”

伊顿和卡特彼勒都是世界500强、行业巨头,中国企业与它们合资却处于控股地位,这在中国是极其少见的。
法士特的成功,就源于李大开和法士特人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

独一无二蔡家坡,天下无双法士特。

法士特是从陕西宝鸡蔡家坡山沟里走出来的,它创造了中国制造行业的一个奇迹。
如今,法士特已经成为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变速器生产基地和世界高品质汽车传动系统供应商。

李大开创造了法士特的传奇,也成就了他的fast人生。

“如果说这些年法士特得到了快速发展,我认为最主要的发展途径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主动权,才成就了法士特今天取得的优异成绩。

他不仅重视产品创新,还注重打造企业文化。
唯有文化,才能让企业长盛不衰。
他提出“法士特靠我发展,我靠法士特生存”的口号,正是这种企业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法士特人勇往奋进,一直向前。

2013年,李大开年过六十,可省里不让他退休,结果又干了三年。
2016年2月,他才正式退休。

如今,退休在家的李大开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汽车工业。

“希望我们中国不仅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更希望壮大成长为汽车强国。
像华为一样,引领产业发展前行。

参考资料

汽车记忆 从普通工程师到执掌法士特 李大开如何改造这家企业汽车纵横 李大开:法士特未来角逐国际市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