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林梁希实验班到康奈尔/宾大建筑设计景观学长跨专业上岸

转自:IMPACT STUDIO

Impact Studio集结各位学长学姐们,从个人经验出发,涵盖作品集制作、留学选择、申请过程等多方面信息,帮助新学子们在留学之路上少走弯路、更加顺利的前进~

arch IMPACT STUDIO

从北林梁希实验班到康奈尔/宾大建筑设计景观学长跨专业上岸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 我们的学长

憨桑

本科: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

录取结果

康奈尔大学MArch

宾夕法尼亚大学MArch

密歇根大学MArch

伊利诺伊香槟分校MArch

华盛顿大学MArch

我是一个热爱设计、不喜欢走寻常路、对建筑学有执念的理想主义者。
相比于随大流,我更喜欢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喜欢研究城市,了解城市的建筑、交通、人文、自然等等。

02 | Offer在此

03 | 白月光一般的建筑

选择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偶然的决定,是在我万分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突然出现的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一段非常纠结的过程。

我从中学就立志以后学建筑,最早是因为我很敬佩梁思成并对于北京城建史十分感兴趣,读了很多建筑方面的书,高中也参与了学校的建筑社团。
然而我的高考分数并不能让我去到那些有王牌建筑系的大学读建筑,于是我选择了到北京林业大学读风景园林,因为景观专业和建筑关系较近,并且分数线和我的分数更匹配。

在大学学习景观期间,我意识到我并没有像爱建筑那样爱景观,但我还是考上了北林的梁希设计实验班,并以努力保持绩点争取保研本校为目标。
同时,为了以防保不了研,我选择了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考研建筑学。
当时我准备考东南大学,把考研用的建筑理论教材读了几遍,并在2022年暑假到南京上了两个礼拜的线下快题班,在快题班我才意识到考研竞争有多么激烈,跨专业的我与建筑本科同学竞争画快题显得毫无优势,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心里也十分怀疑自己有能力一战上岸。
但通过准备考研的机会,我学习了不少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设计历史构造等等,对我日后准备建筑作品集有所帮助。

到了大四一开学,我擦边获得了保研本校资格,然而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从内心深处并不想再学风景园林三年了。
但是对于跨专业考研建筑的我来说一战上岸的可能性非常小,当我在纠结究竟保研景观还是考研建筑时,我从家长和同学那了解到了第三个选项:gap一年出国学建筑。

从这时起我才开始了解出国学建筑的可能,我了解到在美国英国有专门适合我这种转专业的同学读建筑的项目,且上藤校的难度要低于国内考研建筑老四校的难度。
最后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我决定申请美国建筑MArch项目。
鉴于我是跨专业,来不及用三个月准备出作品集,我决定gap一年。

虽然离当时已经过去一年半了,但回想起来仍然是一个不容易做的决定。
可以说考研、保研、出国三条路我都走过,我想如果你本科不是建筑学但真正热爱建筑并对它有执念,且你的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出国读MArch是最适合你系统扎实地学习建筑学的一条路。
你将有三年的时间从头细致地学习,并且毕业后有三年工作签证和NAAB认证,提供了以后在美国工作的可能。

04 | Into the wall

北京曾经是一座拥有气势恢宏的城墙的雄伟壮丽的古城。
但随着城市的现代化与城市的无序扩张,城墙与许多古建筑被拆除,随之消失的还有昔日的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项目在仅存的一小段城墙遗址上建立一个市民活动中心,提供了展览、市场、演出等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功能的同时,解决了城墙遗址给周边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北京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并通过感知建筑空间将人短暂地带回到了那个已然消逝的老北京。

因为我学建筑的兴趣源自我对北京城的某种追忆,我的第一个项目主题便是北京城墙遗址的改造,也是我最想做的主题。
这个项目是我用时最长的,做了半年多,其实用不了这么长,主要是一个适应作品集方案与表达特点的过程。
项目的难点首先是如何设计建筑位于城墙外部的体量,使得建筑拥有更强的可达性。
解决方法是用之字形的楼梯和平台将人流引入建筑内部,并形成大面积户外公共空间。
其次是用什么样的空间分别实现展览、市场和演出功能。
可以从图中看出,我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语言,分别借鉴了老北京的三种传统空间语言来设计三个功能区的空间。

05 | Rebirth of theBajau

巴瑶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传统的巴瑶人以潜海捕鱼为生,他们拥有发达的海上贸易和自给性渔业,常被比喻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的生活方式正在影响着巴瑶人的生活。
他们能捕的鱼越来越少,他们开始自愿或被迫地住在陆地上,但生活质量也没有因为住在岸上得到提高。
巴瑶人开始思考如何既能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不丢失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不被旅游业裹挟控制,自给自足。

这个项目将一座位于菲律宾沿海的废弃钻井平台改造为巴瑶族人的新家园。
项目根据巴瑶族人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废弃钻井平台的改造潜力特点,在新家园中置入居住、现代捕鱼培训、文化展示、市场以及医疗等功能,既提高了巴瑶族人的生活质量,也让他们不为人知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

第二个项目是一个偏不落地的项目,是一个海上钻井平台的改造。
这个项目是暑假在线下与老师一起突击完成的,用时一个多月,是所有项目里做得最快的。
项目的难点是如何使得改造后的钻井平台的形态美观新颖,以及需要加入何种功能满足巴瑶人生活需要。

06 | Cultural Mosaic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不同民族的包容程度越来越高,但近年来,民族间冲突频发,因此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非常重要。
该项目是位于旧金山一个种族复杂地区的住宅公寓。
共同居住的概念将各种公共活动融入建筑中,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大楼内的服务设施在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居民能够在大楼内自给自足,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项目的方案生成得比较顺利,难点一个是如何组织好一个贯穿建筑各层的公共流线,将各类活动空间穿起来,让人在社区中能够多一些合作沟通,并在功能上能够自给自足;另一个是如何设计各种不同的户型,并使得每个房间都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且既要有隐私也要有通达性。

07 | Sports——+

北京体育馆路周边地区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其他体育单位的所在地,也是国家运动员的训练场和康复中心。
然而,虽然该地区有浓厚的体育氛围,但市民对体育的参与度并不高。
项目选择两条道路交汇形成的十字区域进行设计,分别将交流、商业、展览、体育等功能与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相匹配,形成一条充满活力、对市民友好的运动主题街道。

第四个项目是将我本科学校的街道景观设计项目改成一个城市设计项目。
项目的难点是如何用不同的建筑体量来实现不同的体育相关功能,以及十字路口处的空间如何处理。

08 | 我认识的作品集

作品集项目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有很多不同点。

首先,作品集里的项目都没有任务书,不像课设作业里有很多限制条件制约。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条件的制约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做设计,做出独属于场地的设计,好像生长于独特土壤的植物。
但是作品集的项目可以是任何的选题,需要自己通过调研找到合适的场地,场地的大小也由自己定,更没有每种功能的面积或是一些严格的规范要求,刚开始会很不适应。
另外对于某些概念性的不落地的项目类型,场地的条件有时候并不是很重要。

除此之外,作品集更注重主题概念的表达,因此许多实际的但对项目主题无关紧要的辅助功能就可以适当忽略,如大公建里的厕所、设备间有时候就可以不考虑。

另外,不是所有主题的建筑都适合放到作品集里。
作品集项目往往需要有合适的项目类型与有新意的主题的叠加。
比如我的一个改造项目是将海上钻井平台改造为海上民族巴瑶族的家园并传承他们的文化,这就是一个独特的改造项目(钻井平台改造)再加上一个独特的主题(有特色的民族、解决社会问题)。
项目的选题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老师往往更了解什么样的主题是合适的,有时候还需要根据你申请的国家和学校选择匹配的项目主题。

09 | IS感受

通过在Impact Studio的学习,我在方案设计和图纸表现上都得到了提高。
由于我是转专业的同学,对于建筑设计理解不深,经过老师四个项目的辅导,我认为我对方案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最初阶段的掌握有了很大进步,我渐渐熟悉了几种常见的体块生成模式,并能将功能很好的与体块结合。
在图纸表现上,我接触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图纸案例,了解到了最基本的几种图纸表现风格,熟悉了各种软件的组合使用工具流,可以轻松地模仿任何风格的图纸。

Impact Studio是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室,老师们都认真负责,工作效率很高,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无论是作品集主带老师还是负责文书和申请择校的老师都很靠谱,让你不用操心琐碎的东西,专注于作品集的打磨上,可以说非常的省心。
线下的氛围很好,老师和同学们其乐融融,像我这种有些社恐的人也能很享受和大家相处的那段时间,大家的紧张心态也因为靠谱的老师们的鼓励和乐观的工作氛围而缓解。
在线下,如果是方案阶段的话能大大加快方案退进速度,和老师用一个礼拜确定好方案就开始出图;如果是出图阶段也能方便和老师沟通并且比在家更有效率。

在择校上,我只申请了美国的大学,申请的是排名靠前的一批学校。
Impact studio的申请服务很靠谱,静静老师事无巨细地料理了所有的申请程序,包括之后的签证办理过程,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提供个性化的文书想法上。
在年末各个学校的ddl前,老师会把各种申请材料都按不同学校的要求帮你整理好。
我认识其他机构的同学在最后几周都忙了爪儿了,而我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赶作品集。
等到offer出来之后,老师也会帮你把办签证要准备的材料准备好,确保出国之前不出差错,可以说是善始善终。
感谢静静老师!

10 | 过来人的实用经验

我从标化考试和作品集两方面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

一定要趁早考完语言考试。
我的托福是在2023年五月底出分,GRE是在十一月中旬出分的,可以说是刚刚好不早不晚,再晚一点就会非常被动。
建议大家托福尽量在暑假之前考完,这样整个暑假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集中。
如果在暑假之前考出一个100分以上的托福并至少完成了作品集一个项目,你最后的申请结果大概率会很理想。
GRE不是必需但有时间的话还是考一下,可以锦上添花。
GRE可以在较短时间突击,如果认真备考两三个月的话也是足够考到很高的分数的,我就是在较短时间内备考考到了328+3.5。
而对于那些还在读大一大二的同学,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准备GRE,因为它的有效期有五年,早考完早轻松,可以为你之后省去不少时间。
我有许多同学从大一就开始背GRE单词了,他们也不是所有人研究生都出国了,但是GRE成绩即使在国内也用得上,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英语水平。

就算真的到申请提交之前怎么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也不用完全灰心,美国很多学校不会严格地卡分数,少几分照样能被录取,前提是你的作品集做得非常好。
我的本科同学托福考了快十次都一直卡在99分,但是因为十分优秀的作品集最后还是被哈佛和ETH景观录取。
所以一定要在最后阶段心态放平,把作品集尽力做到最好,最后也能收获梦校offer。

作品集方面,第一个项目会比其他项目做得慢很多,我第一个项目做了半年多,导致之后的三个项目时间很紧张。
所以第一个项目虽然慢但也要抓紧完成,之后以每个项目两个月左右的速度推进,你便会有足够的时间认真打磨,完成一本自己满意的作品集。

做作品集过程中要多和老师沟通,尽量听取老师给出的所有建议,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设计执念,因为老师在留学作品集方面更有经验,他们更了解学校喜欢什么类型的项目。
留学作品集的最终目的是申请到好学校,不要过分在设计上钻牛角尖。
但是当你在项目中意识到某个设计方案很有趣很有想法很令自己满意,并且老师也很认可时,这个项目往往会很出色。
做出自己特别满意且符合老师要求的项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定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否则即使一个项目做得再好最后没做完也是白搭。

多看展览可以缓解压力,最重要的是能找到灵感!
我的项目一就从隈研吾的很多作品中得到了启发。

安藤忠雄展

安藤忠雄展

隈研吾展

中央美院2023毕设展

感谢郭老师陪伴我度过了这辛苦的一年,帮助我完成了作品集这一申请中的重中之重,在我想法枯竭时给我灵感,在我焦虑时为我排忧解难。
郭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经常对我进行鞭策,能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并让我随时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这对我这种拖延症是非常有好处的,幸亏如此我才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坚持到最后。
我希望未来我能像老师期盼的一样继续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最后祝IS蒸蒸日上,offer一届更比一届强!

文中作品及部分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