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变市民!“上楼”安全难题要破解(街道居民网格应急搬迁)

山东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大力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难题

人上了楼,风险防范和安全意识也“上楼”

本报 王谦

村民变市民!“上楼”安全难题要破解(街道居民网格应急搬迁)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走进山东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金色嘉苑西区,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小楼上的“应急救援”四个大字。
这栋二层小楼就是黄屯街道投资300万元建设的金色嘉苑微型应急救援站。
救援站一层是消防车车库,二层是值班室。

2016年,黄屯街道32个村居3.6万人搬进金色嘉苑社区,该社区也成为山东省首个“全街道合一”社区。
昔日低矮破旧的民居不见了,代之以林立的楼房和整洁的环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中衍生的安全难题?黄屯街道升级“软硬件”,用好消防员、保安员、网格员,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应急项目融入社区建设

“面对搬迁后的变化,许多老年人不适应、不习惯。
”黄屯街道办事处主任孙秀军说,“比如,原来做饭用木柴,现在改用液化气,但很多人对液化气安全使用知识了解甚少,不正确的使用方式很容易导致火灾发生。

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距离黄屯街道办事处大约7公里,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救援大队到达黄屯街道需要10余分钟,而且中途有铁路立交桥,大型消防车无法通过。

针对这些问题,2016年初,黄屯街道投资建设了微型消防站,招聘9名退伍军人担任消防员,并配置了小型消防车。
2019年4月,微型消防站挂牌成为微型应急救援站,并新购置了电动泡沫灭火车、应急照明灯等设备。

邱小军是原黄屯街道庞村村民,士官转业,2017年来到微型应急救援站。
“我们救援站配备的这种小型消防车更加灵活,更适合在农村和小区的狭窄道路上行驶。
”邱小军介绍,“我们这些消防员都是附近的居民,对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一旦发生火灾,5分钟左右我们就可以到达现场。

2020年,金色嘉苑78号楼的一名独居老人由于使用电器不当引发火灾,微型应急救援站队员驾驶消防车第一时间出警,在消防救援大队队员到达前,成功将火扑灭。

2019年,黄屯街道又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修订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值守制度、设置专职信息员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工作体系。
同时,街道还投资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站,在辖区10余家企业建立微型应急处置站,并在社区建设4处应急避难场所。

用好“两员”织密安全网

“我们每天在责任区巡逻,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置并报警。
”金色嘉苑小区的保安员杨贵立说,“附近的18号楼发生过暖气泄漏事件,当时业主不在家。
接报后,我们立即联系并安排专业人员处置。

杨贵立今年66岁,原来是黄屯街道二十里铺村的一名治保人员,现在成为社区物业公司的一名保安员。
黄屯街道社区共有保安员300余名,街道每年安排安保人员接受2次专业培训,要求他们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在日常巡检中及时处置消防安全问题。
采访当日,一场针对保安员的安全专业培训刚刚结束。

“消防安全明白纸的发放,楼底口消防通道的清理,对社区居民使用木材烧水的快炉进行监管,都是我们负责的工作。
”网格员蒋辉说。
蒋辉负责8栋楼的安全巡查工作,安全知识送教上门也是他日常的工作之一。
目前,黄屯街道有133名网格员活跃在社区。

“有些老年人图省事,在楼下用快炉烧完水后,也不收拾未烧尽的柴火,很容易引发火灾。
”蒋辉说,“人上楼了,思想也得‘上楼’才行。
我们在做好巡查的同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搬迁后,原来村里的大喇叭不见了,黄屯街道在社区内安装了小喇叭。
如今小喇叭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网格群。
“一旦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通知居民,我就会在群里通知大家,我也会不时地在群里普及安全知识。
”蒋辉说。

看到,蒋辉所在的网格群有成员247名。
蒋辉将采访的情景拍照发到群里,马上就获得了居民的点赞。

除了用好保安员、网格员织密安全网外,黄屯街道还建设了素质固安科普展馆,馆内有模拟驾驶体验等多种VR安全体验设备,涵盖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用于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教育。
除了社区居民,周边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来此接受安全教育。

细节入手抓安全

黄屯街道为社区配备了1.5万个具灭火器,保证每栋楼都有一组灭火器。
“光有还不够,有效才是目标。
”黄屯街道办事处应急办主任魏恒对说。

黄屯街道每年会联系专业灭火器维保单位,对社区的灭火器具进行维护、充装。
近日,该街道的灭火器刚刚完成统一充装。

黄屯街道有79栋高层建筑,电动车飞线充电一直是一个顽疾。
2020年,黄屯街道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10余个充电桩。

“我们计划将这几个充电桩作为试点,让居民了解充电桩充电的好处,然后在小区进行全覆盖。
”魏恒说。
城镇化也带动了小商业的发展,黄屯街道的“九小场所”由搬迁前的300余户增至如今的600余户。
但商户燃气管网没有纳入燃气管网改造,导致沿街餐饮门店燃气使用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我们已经与住建部门联系好了,正在与燃气公司对接,计划在燃气管网上再接一条管线,为附近的商铺统一安装燃气管道。
预计今年底所有商户都会用上管道燃气。
”魏恒说。

高新区民调中心每年都会开展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
3年来,黄屯街道的群众满意度在高新区始终名列前茅。
居住在黄屯街道金色嘉苑小区37号楼的刘香兰,原居住在黄屯街道高汪庄村。
她笑着对说:“小区广场上经常举办安全宣传活动,网格员也经常上门提醒。
如今,我们生活更红火了,心里更踏实了。

读者之声

村民变市民衍生的安全隐患如何消除

王东照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城郊农村被并入市区,平房变楼房。
随着一些大工程、大项目的推进,不少村民被异地安置,一夜之间成为市民。
农村变城区,村民变市民,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但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没有及时转变,衍生出一系列安全问题。

作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笔者常下基层。
在很多搬迁安置区,笔者看到,小区狭窄的楼道上堆满了自行车、电动车、炭箱、旧冰箱等各种杂物。
不少居民从窗户里拉出电线,为停放在楼下的电动车充电。
可以说,这样的现象极为普遍,如不予重视,会导致“破窗效应”,形成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隐患。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个重要原因是,搬迁安置区有自身的特殊性,人们的身份变了,居住环境变了,但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也导致小区居民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欠缺,对隐患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隐患排查能力,遇上突发事件后也没有自救和互救能力。

还有很多居民认为,在楼道堆放杂物等做法理所当然,谁也管不着。
殊不知,这些杂物占用、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后,就构成了违法行为。

对此类搬迁安置区的安全问题,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
首先,要抓好安全教育,做好移风易俗工作。
要针对搬迁安置区居民的心理特点,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
其次,要发挥物业的作用,定期对楼道内的物品进行清理。
鼓励居民加强自治,以业主为主体,共同加强楼道环境治理。

再其次,要发挥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如今,不少地区机构改革已经推进到了街道层面,不少街道建起了应急救援站,城市网格化治理机制已初步建立。
街道、社区可组织救援人员、网格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巡查和宣传教育工作。
最后,要发动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比如,遇到邻居在楼道中堆放杂物的行为,居民可采用要求开展小区居民评议等方式,让邻居停止占用行为,恢复楼道原状,抑或向小区物业、业委会投诉。

有条件的小区要按相关消防安全标准,设立停车棚以及充电桩,满足居民对电动车安全充电的需求。
唯有疏堵结合,才能破解搬迁安置区安全治理的难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