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成都市正式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已悬挂专用车牌出行。使用该号牌的汽车可享受在成都市域内出行不受尾号限行限制、纯电动城市物流配送车入城不受限等通行优惠政策。利好政策刺激下,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愿望正逐步增强,需求变化也将助推相关产业链扩容。了解到,目前,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四川中力汇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力汇通”)研发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于明年量产。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也催生庞大的充电桩市场。据了解,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和四川中交信达谦和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信达谦和”)等企业正加速“抢滩”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市场,在市内多个点位布局充电桩、充电站等装置,并借助手机APP实现充电智能化管理。
“高新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明年量产 有望使车辆续航里程翻倍
今年以来,《成都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及成都市《关于鼓励和规范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促使产业链上的资本加速布局成都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新政落地,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加快市场布局步伐。
“新能源汽车在装上‘绿牌’后可享受不限行、停车费减免等优惠,这将增加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吸引力。”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力汇通副总经理张园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四川唯一的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试点城市,成都实施新能源小汽车号牌新政对整个产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同时,张园尚透露,中力汇通研发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磷酸锰锂电池,已在国家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将于明年量产。
2015年11月,中力汇通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目前,该公司已在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智能车载终端和电机控制器4大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张园尚介绍,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该公司和特斯拉采用了同样的技术。“目前,中力汇通已与东风、一汽、蜀都、黄海和奇瑞等国内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合作,设计生产了多款能满足不同市场运营需求的电动汽车。”
张园尚告诉,该公司此次研发的磷酸锰锂电池,最大特点在于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已达到三元材料电池的密度。“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成熟的动力电池技术被广泛采用,具有相对安全、稳定性高和环保等优势。据了解,中力汇通研发的磷酸锰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变大的同时,在安全稳定性能上也能得到保障,还具有成本优势。
“从电池容量上来看,磷酸锰锂电池充电速度与现有磷酸铁锂电池相同。”张园尚告诉,中力汇通正在积极进行产品迭代,预计明年产品正式量产时,电池能量密度将比现有产品提高一倍。“现在新能源汽车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在200公里左右,我们下一代产品有望使其续航里程翻倍。”
“高新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颠覆传统充电技术 加速抢占全国市场
“我们每周都在市内部分区域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现在在成都高新区1058路公交车站点安装的充电桩累计充电量达到两万多度。”特来电总经办的项雪告诉,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走俏,近年来公司充电桩安装量持续攀升,截至今年9月,成都特来电已经在全市投建20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场站,安装2504个充电终端,其中,在成都高新区建设10个充电站,安装228个充电桩,主要位于主城区公交站、大型商场、加油站及加气站,并在成都高新区打造了两公里充电网络。
特来电不仅在迅速抢占充电桩市场份额,其充电桩也在不断颠覆传统技术。目前,安装在不少城市街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多采取柜式设计,体积庞大,为了避免汽车撞桩产生漏电现象,须安装防护栏,在充电的时候汽车与充电桩之间匹配度不是很高,刷卡消费模式也不适应互联网支付趋势。特来电的新能源充电桩在设计研发之初就对设备进行“瘦身”,采取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等技术,优化了安装空间和使用性能。
在特来电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体验区,看到,车挡式充电桩与停车场地挡完全“吻合”,人机交互和充电控制功能模块移至后台管控系统,实现抗碾压、防浸水、不占空间。此外,安全性能也进一步提升,车主拔下充电枪即刻断电,再次启用充电枪,需要连接与之匹配的手机APP。“公司独立研发的手机APP与充电桩信息相匹配,车主在驾驶过程中可以搜索到附近的充电桩,在充电时能够实时了解电流、电压、温度、充电时间及充电费用。”项雪说。
将手机APP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链接,随着用户增长,沉淀后的大数据为特来电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带来了契机。特来电的充电桩和后方云技术平台相连,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情况可传导到云平台,形成汽车维修报告,通过手机APP推送给车主,并推荐附近的汽车维修厂,这一过程将产生信息服务费用。在充电桩大规模布局后,一些充电站还可进行餐饮配套设施建设,让车主在充电的同时能进一步消费。
与此同时,另一家成都高新区企业也在布局充电桩市场。“公司已在成都市部分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物流园区、加油(加气)站、居民小区等区域布点建设充电桩,同时加快向省外拓展,在内蒙古、甘肃、广西等地成立了分公司。”中交信达谦和副总裁高博介绍,未来3年,公司将以成都为核心,在全国投建100万个充电桩。
中交信达谦和今年7月入驻成都高新区,在产品形态上也走轻型化路线,已推出分散式充电桩、集中式充电站等形态的产品,并开发了“快乐充”手机APP,实现对汽车和充电桩的智能化管理,下一步将开发光伏发电式的充电装置。“今年年底前将投建1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高博说。
本报 黄启恒 宋嘉问
摄影 梁磊
专/家/声/音
四川省汽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蔡云:
新能源汽车
将成为汽车市场主要增长板块
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牌新政落地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四川省汽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蔡云认为,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导入期走向成熟期,已步入政策驱动向创新、市场双驱动的转型期。“成都市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规划和正式使用新能源汽车专属号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成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据悉,今年以来,《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三年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7-2019年)》《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三年建设实施方案(2017-2019年》《成都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提出3年内全市新上牌新能源汽车3万辆,至2019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达到4.8万辆,新建充电站600座,充电桩6.7万个,满足7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等目标。
“从产业规模、企业聚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成都新能源汽车位于国内中上游水平。”蔡云说,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在安全、可靠、耐久、性能以及便利等方面尚有差距,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仍主要依靠政策拉动,成熟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因此,制定专用号牌,给予新能源汽车一定政策倾斜,将有助于快速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更容易实现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国内技术发展的重心,这些技术都能很好地与新能源汽车相结合。”在蔡云看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痛点。“预计未来5-10年,传统燃油汽车仍将是汽车市场主流产品,但随着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要增长板块。”
蔡云认为,目前作为低碳出行方式进行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将会有更多“玩法”,网联化和智能化便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叠加不仅改变了汽车产业的面貌,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并催生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蔡云说,搭载先进智能装备、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演变成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一和数字空间,实现人-车、车-车、车-路、车-网的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
本报 黄启恒
坐上新能源汽车畅游高新
这几个地方让你的爱车“电力”十足
俗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得给马儿吃饱。随着11月20日成都市开始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上牌新政,新能源汽车大批量上路的场景正在逐步呈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布局和具体坐标,将成为车主们下一步关心的焦点。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已在多个商圈、社区和企业园区设立了充电设备,保证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力”十足。
11月22日,在桂溪街道双祥社区25号院内看到,4个专用车位都以清晰的白线划分清楚,并用绿色字体标注了“Evcard分时租赁专用车位”字样。每个车位配有蓝色充电桩和联系电话。
“这4个车位是今年年初投放到社区的,居民们使用频率很高,平时工作人员也会定期来保养车辆,维护充电桩设备。”双祥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据了解,Evcard品牌来自环球车享成都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目前在成都已建成上线900多个网点,投放2000多台各类型电动汽车,其中在成都高新区设有80多个站点。
“双祥社区车辆的使用率排在我们所有点位的前十名,我们也会依据车辆使用率灵活调配车辆。”环球车享成都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网点基础建设负责人屈爱告诉。今年公司计划将站点规模扩充到1500个,并投放3000台车辆。
不仅社区布设有充电桩,在成都高新区的部分商圈和公园,居民也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汽车充电服务。居民张先生在新的上牌政策实施后便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更换了牌照,他告诉,最担心的就是汽车充电问题。由于怕出现车在路上电量不足的情况,大多时候他都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11月22日,张先生驾驶爱车来到锦城公园,寻找停车位时惊喜地发现一个充电桩。“以前满大街寻找充电桩,现在公园里就能充电,心里踏实了不少。”
了解到,锦城公园的充电桩是今年3月建成投用的,而这样的充电桩还分布在凯德天府购物广场、环球中心以及银泰城等多个商圈。
“成都市今年出台了多项关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规划,我们将严格落实,让居民购物游玩时不再担心车辆充电问题。”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市上的要求细化实施充电桩建设,力争将充电设备覆盖全区。
本报 曹凘源 向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