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轿、大马车、巨鼓、百年官斗、碾子、石磨……阳谷闫庄村:用老物件留住时代底色(庄村展厅玉峰物件碾子)

闫兆美介绍村里收藏的巨鼓

说起民俗文化村,位于阳谷县阿城镇西约15公里的闫庄村是一个典型代表。

8月19日,驱车探访这个“中国民俗文化村”时发现,这个村街道错落有致,行行垂柳静静地守候在街道两旁,古建筑祠堂,街道旁的马台、拴马桩、马槽似乎在讲述着这个村庄的历史。
走进这个村的临时展厅,古轿、大马车、巨鼓、百年官斗、碾子、石磨等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老物件让人大开眼界。

古轿、大马车、巨鼓、百年官斗、碾子、石磨……阳谷闫庄村:用老物件留住时代底色(庄村展厅玉峰物件碾子)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闫庄村之前设置的展厅

三千余件老物件,件件有故事

在闫庄村后街村委会北邻,有一座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闫氏祠堂。
“这座建筑是清朝时内黄县县令闫玉峰的老宅,闫家在当时是大户人家。
现在的祠堂只是闫玉峰原来宅院的偏房,西面和后面的主楼等主要建筑在‘文革’时期已经被拆。
”阳谷县阿城镇闫庄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闫兆美说,尽管是祠堂,但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这座保存下来的祠堂里,能反映出闫庄村悠久的历史文脉。

在闫庄村街道旁的小广场,摆放在那里的马台、拴马桩、马槽透出古朴的气息。
闫兆美说,拴马桩、马槽在其他很多地方也能见到,而马台就少见了。
因为闫玉峰个子比较矮,上马时不方便,于是命下人专门做了一个马台放在院子里,借助马台闫玉峰就可以轻松地上马。
也正是村里出了这个县令,才留下来很多传统民俗器具。

在闫庄村临时展厅外,摆放着传统的碾子、石磨。
临时展厅内,摆放着百年官斗、食盒、聘盒、油灯、马灯、耧、杈、辘轳、铡、织布机、纺车等,还有清朝时期的轿子。
展厅内还有一面解放前的红色巨鼓,直径约2.7米。
展厅中间的一辆大木轮马车,车轱辘上一个连一个的大铆钉似乎在描绘着当年大户人家出入时的气派景象。
闫兆美说,展厅内的老物件仅是一部分,另外的仓库内还放着一大部分,两个地方加起来共计3000余件。
这些老物件,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闫兆美坦言,从2003年开始,他和村委会成员意识到要将闫庄村的民俗文化保留下来。
于是,他们着手从村民手里收集老物件,同时从外村也收集了一部分。
2007年10月,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在闫庄村诞生了,同年,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工程组委会授予该村“中国民俗文化村”荣誉称号。
当时村里租用了一些民房当展厅,设有“生活用具展厅”“量田用具展厅”“交通运输展厅”“农具展厅”“编织具展厅”“巨鼓展厅”“民俗工艺展厅”等10余个展厅。
后来,由于维护资金跟不上,这些展厅也难以为继,只得将部分藏品放到一个临时展厅内,其他藏品放进仓库保存。

期待为振兴乡村旅游出一把力

走在闫庄村的街道上,不一样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善行义举四德榜”异常醒目,其中的“个人品德榜”“职业道德榜”“家庭美德榜”“社会公德榜”四个板块,彰显了和谐的村风村貌。
村内“闫庄民俗村导览图”内,“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的布局及村内的规划一览无余。

在村委会办公区内,发现,原山东省旅游局颁发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原旅游部颁发的“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工程组委会颁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阳谷县原旅游局颁发的“特色乡村旅游点”等牌匾悬挂在墙上,折射着闫庄村的文化底蕴。

从闫兆美提供的闫庄村村史上了解到,闫庄村于康熙八年(1669年)建村,古称“青龙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当时闫庄村的先祖闫容色来到此地,见北面有一东西走向的大土岗,人称“土龙”,向南是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遂购地筑房建村。
到清朝中后期,闫庄村人口达300余人,土地200多顷,村内楼堂林立,集贸繁华。
不久,村里建起了钢叉楼、太平楼、堂楼等5座名楼,村四面也修建了土围墙和护村河。
清朝乾隆年间,闫庄集贸市场以粮食、棉花贸易为主,大豆、高粱、豆饼也多在此地销售。
当时的大粮行就达七八家,有泰和堂、复兴堂、三兴堂等堂号。
每逢集市日,大车小车,赶车的挑担的,士农工商不一而足。
男女老幼、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相传闫庄村就有一个集市能吃掉72家馍馍车子的传说,当时的闫庄村远近闻名。

闫兆美说,事实上,闫庄村的民俗生态旅游产业起步较早,2007年“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建馆时,村里就计划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农家景、品土特产品、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民俗生态旅游项目,不过由于资金链跟不上,不得不暂时搁置,3000余件藏品也因为资金的原因不得不“刀兵入库,马放南山”。
现如今,闫庄村与邻村合并成了闫庄新村,闫庄新村村委会决定重启“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和“民俗生态旅游项目”,并呼吁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让闫庄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村借力腾飞,为振兴乡村旅游出一把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