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马勒 mahle
提到马勒,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各种空滤和机滤吧,相比这一年凄惨的没上榜的曼胡默尔,马勒应该是榜上做过滤地位最高的厂家了。马勒是一家完全私企,由马勒财团99.9%持有
然而实际上马勒在热系统,活塞,连杆,进排气阀,进排气系统方面也有很高的地位,在其业务份额中发动机和滤清器大概各占20%,热管理逐年上涨到现在将近50%。
马勒是靠做活塞起家的,然而公司创始人并不叫马勒。马勒是在1920年由曾在齐柏林公司工作过的工程师兼飞行员Hellmuth Hirth 创建,主要做发动机测试和维修,叫做Hellmuth Hirth Versuchsbau,同年Hermann Mahle加入了hirth的公司,并建议hirth咱们这么干实在是不赚钱,得想个赚钱的买卖。
mahle的建议就是生产活塞,在经过一系列改名之后,2924年hirth和Chemische Fabrik Griesheim-Elektron(铝镁合金的发明人)合并改名为Elektronmetall GmbH,1927年hirth将航空发动机业务剥离,现在的名字叫Göbler-Hirthmotoren GmbH,铝镁合金,活塞业务等保留,并于1938年更名为Mahle KG,由马勒领导生产。而后创始人hirth死于1938年空难,hirth发动机于70年代破产清算,而马勒反而成为了业界的领军企业。
马勒的崛起和50年代德国的经济奇迹分不开关系,当然如果观察马勒的战后发展史,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收购,并购,投资开新厂等资本运作也功不可没,而这堪称经典的顺畅的分家操作,也得益于两位创始人良好的关系,但凡这种私企高层搞搞斗争,八成要落个鱼死网破的境地,和外人斗不可怕,自己人捅刀子可是真难防。
19 延锋 yanfeng
我也不知道这个榜怎么排的,可能排榜的人都不知道“延锋"到底有多少家公司,这里看业务规模似乎是按延锋内饰算的?延锋内饰曾经是延锋70%+安道拓30%的合资公司,现在已经是延锋完全独资了。主要就是车里的东西都做。实际上广义上的延锋(并没有集团)是上汽集团零部件板块华域汽车的全资子公司
为了给自己一个古老的历史,延锋把自己的诞生定位在了1936年那年,在上海滩诞生的一家名为“何瑞兴”的手工木模作坊,在这之后三十年的历史岁月里,包括“何瑞兴”在内的23家个体手工作坊辗转兼并为“延安机模厂”和“先锋机模厂”。1978年,两家机模厂再次合并为“延锋”,发现当时国内聚氨酯内饰领域的空白,并结合自身模具业务优势,决心产品转型为汽车内饰。1994年和福特零部件子公司伟世通合资,组建延锋伟世通内饰公司,主营汽车仪表板,门板等内饰产品,1997年延锋伟世通内饰和美国江森合资,组建延锋江森座椅公司,主营汽车座椅。
2002年延锋伟世通内饰和伟世通再次合资,组建延锋伟世通电子公司,主营汽车音响系统,驾驶员信息系统等车载电子产品,2007年延锋伟世通和美国百利得合资,组建延锋百利得安全公司,主营方向盘,安全气囊,安全带等被动安全产品,同年延锋伟世通和法国彼欧合资,组建延锋彼欧外饰公司,主营保险杠,尾门,翼子板等外饰产品,2013年延锋收购伟世通的股份(延锋伟世通电子中,伟世通的股份保留),集团重组,形成五大公司:延锋内饰,延锋江森座椅,延锋伟世通电子,延锋百利得安全,延锋彼欧外饰,2017年:江森公司的座椅业务从江森公司独立出来,成立安道拓公司,所以座椅系统现在叫延锋安道拓,2018年:均胜旗下百利得收购高田,重组成均胜安全系统公司,这块业务之前介绍过,和延锋已经分家了。
延锋的特色,应该就是各种合并了,如果你搜搜求职网站,就能看到上百家延锋xx的企业,有的比如安道拓,彼欧还算知道个来路,整个木桥集团不知道的还以为改造大桥了?
18 aptiv 安波福
之前曾经介绍过,昔日配套厂一霸德尔福挥刀自X,改名了安波福,而正统德尔福名字的持有者也已经完成了被收购,德尔福这个名字算是彻底消失了
其实德尔福成立到现在也甚至不到30年,相比其他配套厂动辄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通用给delphi插上了代达罗斯之翼,飞的是够高了,摔得也够惨,2005年爆出的财务问题导致一众高管离职比如cfo Alan Dawes下课,董事长J.T. Battenberg III退休,公司进入破产,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的典范了,财务方面的我不懂这里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搜。
17 捷泰格特 jtekt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曾经介绍过捷泰格特的著名产品,托森差速器。实际上捷泰格特还做传动轴,转向柱和各种轴承,另外还有自己的试车场,也做自己的机床。
捷泰格特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刀1921年,光洋精工koyo由池田善一郎创立,之后一直从事一般轴承生产工作,直到50年代末才开始生产汽车轴承,同时开始生产铁路轴承,盾构机轴承,陶瓷轴承等特殊轴承(图为东海道新干线轴承),并于70年代抱上了trw的大腿开始进军转向机业务。
而丰田工机(TOYODA)则是由丰田喜一郎于1941年创立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丰田系的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分家,并一直生产机床至今。得益于机床业务的积累,也做一些复杂齿轮(比如托森),液压转向机,和plc业务。2005年和光洋达成了合并协议,并在后续收购了timken的滚针轴承业务,丰田北美的托森业务,和gkn的合资公司,光洋和sona合资的转向柱公司,富士机工,daibea等公司,成为了一个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
捷泰格特厉害之处在于不止做自己的产品,还做生产自己产品的机器,可谓是旱涝保收,即使自己卖不出去,给友商卖卖机器也是好的,更别说手里还有托森的专利。就好比如做千升桶的舒驰,不止做桶,做机器,甚至连专利也拿在手里,出口物料用千升桶装只能买舒驰的,不然海关分分钟侵犯知识产权给你退货。。。
16 basf 巴斯夫
论slogen之强,巴斯夫数一数二,类似的可能还有肯德基的we cook chicken right?
巴斯夫的的basf是德语的Badische Anilin und Soda Fabrik 巴登苯胺和苏打工厂的缩写,由Friedrich Engelhorn于1865年于巴登曼海姆创立,Engelhorn从1861年开始为镇议会设置煤气灯和煤气工厂,其副产物焦油被他用来制作酸,苏打水和染料,
1866年因为污染问题basf被搬到了莱茵河对岸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这也是basf现总部的所在地。Engelhorn在苯胺的染料合成方面情有独钟,请来了Heinrich Caro进行化学合成的研究,并从亚甲基蓝,曙红一路干到了靛蓝,可谓是化学染料的先锋。到1901年为止basf的80%业务来源于染料。
1921年9月21日basf的oppau工厂发生了硝铵爆炸,炸死了500~600工人,这是德国历史上最大的化工生产事故。20世纪初,德国化学工业主导了合成染料的世界市场。巴斯夫,拜耳(Bayer)和赫斯特(Hoechst)这三大公司生产了数百种不同的染料。爱克发(Agfa),卡塞拉(Cassella),Chemische Fabrik Kalle,Chemische Fabrik Griesheim-Elektron和Chemische Fabrik vorm这五个较小的公司。Weiler-ter Meer,专注于高品质特种染料。在1913年,这八家公司生产了近90%的世界染料供应,并将其生产的约80%销往国外。因为这些化工厂基本都由职业经理人控制,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理念不同,导致了有些公司同意而有些不同意加入产业联盟,不过最终在 Carl Bosch(卡尔博世)”引领"下,IG法本成立了,即 IG Farben,德语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英译为Dye industry syndicate corporation。
随着二战来临,ig法本深刻的参与到了战争中,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旁的工厂,臭名昭著的Zyklon B等等,作为ig法本的化学品执行公司basf的各个工厂也遭到了盟军轰炸的严重破坏直至停产。1952年卡尔博世的同僚Carl Wurster的促进下,basf以自己原有的名字得以重生。关于卡尔博世我还要说一下,目前主流的氮肥基本都采用哈伯-博世流程高压固氮生成硝酸盐,哈勃-博世流程每年消耗全球1%的能源产出,供给1/3的化肥产出,我们身体里甚至有一半的氮都来源于哈伯博世流程固定,他是卡尔博世,他是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也是罗伯特博世的侄子。
随着50年代德国经济奇迹,传统化工业比如basf,拜尔等都迎来了巨大发展,basf后续收购了许多诸如Herbol之类的中小型化工类企业,成为了一个化工产品帝国。目前在汽车领域除了内外饰,催化转化剂,最著名的就是涂料了。如果有读者有啃英文原版书的能力并对化工感兴趣,可以看游戏啊The alchemy of air这本书,非常有意思。
15 松下汽车系统 panasonic automotive system
松下,一个做灯泡座起家到现在嘛都做的公司,旗下品牌也是无数,汽车行业只是其业务的一个小分支,但也在日系配套厂中举足轻重。
松下汽车系统主要做ecu,汽车电子,车机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大头是的电池。之前松下和特斯拉的纠纷大家应该都知道吧,马一龙在内华达州生产线Gigafactory 1时他就对Model S车系的电池品质非常不满一度还在工厂内试行制造电池,但由于专业门槛过高而放弃继续采购松下,但埋下与松下执行长津贺一宏的私怨。之后为了尽快降低电动车售价马斯克全力取得上海自贸区的审批合作后获准建立上海大工厂,也称特斯拉“超级工厂”但为了成本最低化需要松下跟随前往当地厂房直接内置生产线并厂,双方就此发生激烈分歧,2019年11月22日津贺一宏明确表示没有前往加入超级工厂计划,同时发言“不管是使用中国厂商生产的电池,还是使用我们的合作工厂Gigafactory 1的电池,决定权都在特斯拉手上”几乎直接表达若马斯克有不满大可以去采购中方国产电池,不必再来下单。对此我只能说宁德时代他不香么,松下可是真头铁。
14 马瑞利 marelli
本来想说榜上总算有一个意大利公司了,不过马瑞利现在莫名其妙的变成了美国公司。其所有者为美国的Kohlberg Kravis Roberts基金,KKR通过收购日产旗下的康奈可的股份控制了康奈可,并通过收购FCA旗下的magneti marelli的股份控制了马瑞利,最终把两家公司合并为了一家,并改名为marelli。仔细想想这里面最倒霉的貌似是康奈可,连名字都给整没了。
马瑞利前身是菲亚特与Ercole Marell合资成立的Fabbrica Italiana Magneti Marelli(FIMM),在动力总成,悬挂排气,电子,仪表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是意大利车系的不二选择,来到中国也很早,1994年就来中国建了仪表厂。
而康奈可这边,其实又是两家公司合并而来,由主要生产热交换器的Calsonic Corp.与主要生产仪表和灯的Kansei Corp合并而来,看起来是英文名字其实俩都是日企,calsonic由长尾健太郎与1932年创立,最初叫Nihon Radia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Ltd,日产汽车与1954年收购其60%股份,并开始生产消音器和加热器,calsonic本来是其第一家美国工厂的名字,然而为了庆祝公司50周年整个公司都换成了这个洋名。
康奈可的另一半Kanto Seiki Company成立于1956年,后来改名为Kansei Corp,也是主要为日产供件,kansei和calsonic合并之后日产还增持了公司股份,结果因为内鬼,好好的一个自养供应商就这么卖掉了。。。
13 住友电工 sumitomo
住友商事,可能是这些汽车配套厂里历史最古老的公司了,从根上倒能倒到1615年,由大和尚Masatomo Sumitomo 创立的药店,大和尚在日本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可以是宗教人士,也可以是哲学家,商人,科学家,也可以开后宫。。。总之住友政友的姐夫Riemon Soga 学习了西方的精炼铜技术,成立了Izumiya冶炼所,精炼铜的同时还能提取银。在整个江户时代,住友的铜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生产,并在幕府的允许下从事铜矿(别山子铜矿)业务。
Soga的儿子Tomomochi是住友政友的女婿(没错,soga是政友的姐夫,soga的儿子是政友女儿的老公),他将他爸爸的炼铜技术带到了大阪,因为他入赘了政友家,所以izumiya企业实际上算是姓了住友。明治维新后,坐拥多座铜矿并进行机械化生产的住友迅速扩张到仓储,银行,林业,机械等各种行业,不过延续至今各种打着住友xx的公司可能实际上和“现在的”住友商事没什么关系,就好像各种三菱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历史传承。住友现在的logo其实也是Riemon Soga的Izumiya公司的logo。
二战之后日本的各种财团都被驻日司令部解散了,之后由住友银行(现在的三井住友)牵头交叉持股重新组成了现在的住友商事,现在住友商事旗下的主要企业包括马自达,nec,三井住友保险,nsg,住友化学,住友电工,住友重工,新日铁,住友大阪水泥,三井住友金融,信托,住友不动产等。住友财团目前还秉承着当时住友政友给Masatomo Kanjuro写的这封信中所说的经营理念,大致可以归纳为万事入精,不趋浮利,信用确实。
最后回到住友电工,主业是做线束,毕竟是炼铜起家,做电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住友电装是其全资子工资,专门做线束,当然住友电工也做一些其他电器件和插接件。上一代奔驰貌似也用过住友的线束,不过现在换李尔的了(不确定)
12 安道拓 adient
安道拓是江森自控收购胡佛环球之后成立的座椅事业部,产出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汽车座椅。其实安道拓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一做椅子的,江森自控倒是可以说道说道,江森自控自从和爱尔兰的tyco合并之后只保留了自己的楼宇业务,其他业务都出售和剥离了,有点像鲸落一样,一个江森倒下去,千万关联企业站起来。
江森自控成立于1883年,最早是做恒温加热器的,1978年,江森自控收购了电池公司Globe-Union。1985年,江森自控收购了汽车座椅公司Hoover Universal和Ferro Manufacturing,2016年1月,江森自控与Tyco International合并,创建了一家总部位于爱尔兰科克的公司。新公司称为江森自控国际有限公司, 希拉里·克林顿谴责该公司希望通过合并有后逃离美国的税收,因为泰科股东将拥有公司44%的股份,从而避免了美国财政部对其他倒置交易施加的罚款。每年可以避税1.5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税收倒置案例。
江森目前保持自己的楼宇,消防业务,同时也有约克和克尔曼两个空调业务,汽车座椅业务剥离为安道拓,scott safety卖给了3m,电源部分卖给了Brookfield Business Partners,也就是现在的柯瑞世,Continental,OPTIMA,Heliar,LTH,Delkor和VARTA这几个牌子都是柯瑞世做的。
11 矢崎 yazaki
矢崎也是一个做线束的,算是三大线束厂之一了,当然也做一些插接件和仪表,最著名的比如LFA的仪表就是矢崎做的。
矢崎创立于1929年,首代社长是矢崎贞美,那时全公司只有她一个人。之后的发展我放在文末的这张长图里了,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矢崎的发展历程由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个是他专注于专一业务非常稳定,对于新业务的开展持很谨慎的态度,另一个是矢崎非常注重学习和研发,发展历程里可以看到茫茫多的学习班,研究会。另外还有一个赢利点在于线束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开设会赚很多钱,矢崎于90年代在东南亚,00年后在中国,10年后在东欧,美洲布局了很多很多工厂,可谓行事果断。这可能是日本少有的“独立”汽车配套厂,在竞争激烈的现在也是难得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