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长丰县在全市率先选聘10名科技工作者入企兼任“科技副总”,为企业创新精准“把脉”。今年1月,省科技厅公开征求意见,我省将逐步建立千名“科技副总”队伍。
在合肥,更多像胡令这样的科技人才正踌躇满志,希望在产业沃土上一展所长,为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解 题
开辟新的增长点
胡令上岗的企业叫安徽同益天智能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稀土永磁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当时,该企业总经理葛海波正为一笔订单发愁。
市场是残酷的,对于一家成长中的科创企业更是如此。在与一家空调压缩机大厂洽谈合作时,葛海波的报价跟竞争对手比起来,很难打动对方。怎么办?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仅靠我们自己的研发团队很难实现。”葛海波说。随着长丰县“科技副总”工作启动,该县科技局很快为他找到了“帮手”。
在科学岛,胡令专攻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方向,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在胡令的指导下,安徽同益天进一步提升稀土永磁材料矫顽力和产品性能等,并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渗透设备,预计今年5月初可以投产。“我们顺利拿下了空调压缩机的大客户。”葛海波高兴地说。
攻克一项技术难题,往往意味着开辟一个新的增长点。在长丰,从“科技副总”获益的企业,不止安徽同益天一家。2000年在双凤经开区成立的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对“科技副总”也热情敞开怀抱。
合肥华升董事长助理张军辉告诉,企业管理团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共识,高校科研人员对新技术研究得更深入,更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这是科创企业亟需的。
马旭丹的到来,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马旭丹教授是带着‘硬技术’来的。”张军辉口中的“硬技术”,指的是高温熔盐泵相关成果,在太阳能光热电站中,高温熔盐泵是最重要的输送设备之一。
在安徽建筑大学机电学院,马旭丹一直从事高温熔盐泵的相关研究。来到合肥华升后,她带着相关成果继续研究,目标是将技术变成产品。
根据马旭丹提出的技术路线,合肥华升做出了两台泵,目前已经在试验中稳定运行了近7000个小时。“根据试验结果,泵的相关结构已超前用在其他产品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张军辉说。
对于企业而言,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是链接了强大的资源,打开了面向市场更广阔的通道。
在肥西经开区,合肥中健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存柱认为,“科技副总”与企业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研发实力,更加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科技副总”在实际运行中,带来的不止于此。
引 才
外援变成自己人
没有“科技副总”,企业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张军辉给出的答案是“请外援”。外援怎么请?主要依靠产学研合作,但存在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解释说,企业寻找产学研合作,程序比较复杂,既要对比沟通多家高校,又要签合同,一来二去,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
“如果说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研发力量的外援和补充,‘科技副总’则相当于自己人。”张军辉告诉,现在企业遇到研发问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马旭丹教授。
葛海波也有同感。他说,“科技副总”等同于政府帮助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随时无障碍沟通,给予企业更专业的技术指导。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2013年,江苏省在全国首创“科技副总”时,将其定性为一种“引导企业柔性引进科研人才的机制”。
“我们的初衷就是链接高校优质人才资源,紧扣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长丰县科技局副局长张玉莲表示。
合肥市级层面,正面向全市高校院所,持续征集担任科技企业“科技副总”意向人员。市科技局人才处已经汇总了近20名专家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杨润怀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看来,科技企业与科研人才是相互需要的。“科技副总”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能够培养更多基础应用型人才,确保研究成果快速落地应用。
“科技副总”来了,用好是关键。张军辉告诉,“科技副总”到企业分管技术是不现实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擅长领域,不能陷入事务性的工作中。
在合肥华升,马旭丹主要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这种方式,让研发往往能够更加深入,收获更好的效果。
“科技副总”进企业,还能充当柔性引才的“助推器”。
作为安徽建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马旭丹兼任合肥华升的“科技副总”后,常常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为企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科技副总”上任以来,变的不只有企业,人也在发生改变。
破 “圈”
思维方式的革新
从技术到管理的经历,让张军辉的心里装着两个“圈”,一个叫学术圈,另一个叫工程圈。
“两个圈是存在壁垒的。”他说,学术圈更多关注的是前沿科技,工程圈的精力主要放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科技副总”则将两个圈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对这一点,胡令体会很深。起初,知道要去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他内心是有顾虑的。“企业以交付产品为最终目标,而高校主要以解决科研问题为导向,这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如今,“科技副总”的成功实践,让胡令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告诉,之前做科研,很多时候都以兴趣为导向;现在,科研视角转向满足当下市场的新需求,更加注重把研发与应用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
在高校和企业之间,胡令认为自己更多发挥的是桥梁作用,一边把基础研究成果输送到企业,一边把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马旭丹发现,企业有大量很好的应用案例,可以带到课堂上,学生非常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可以较早地锻炼学生的应用研究思维。”
担任“科技副总”后,思维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这是包括胡令、马旭丹在内的很多科研人员没有想到的。越来越多科技人才的思维更加开放,眼光更加长远。
探 路
一个重要参考项
近年来,全国多地探索开展“科技副总”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延伸发展。
2020年,淄博在山东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副总”集中选聘活动。不同的是,淄博将“科技副总”聘任为“大学生工作团”团长,目的是带领在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体验,进一步增进大学生对企业的深度了解。
在江苏,“科技副总”选聘已成常态。截至2023年,已经有11批“科技副总”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在此过程中,该省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对“科技副总”的选拔方式进行了变革,进一步撬动科技部门的项目资金,根据项目重要性给予相应扶持,集中力量重点攻坚。
今年1月,《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立足实际,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目标是围绕“336614”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一批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型企业“科技副总”。
不难想象,随着安徽“科技副总”工作的深入推进,合肥将有更多科技企业迎来“科技副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探索已久的先进经验是否具有借鉴意义?还能做出怎样的创新?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学习借鉴有用经验,立足合肥实际,稳步推进“科技副总”工作,引导更多大院大所的专家教授走进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用好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适应新要求、新形势,更大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副总”不是唯一选项,却是一个重要参考项。
·本报 葛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