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汽配厂的一位老工人介绍,他在1951年从蚌埠到合肥,进了当时的合肥汽车保养场做铸造工人。据他介绍,合肥汽车保养场的前身是皖北公路局合肥汽车站车队保养组与皖北铁路工厂,1949年由前国民党徐州404厂合并发展而成的,最初只有七八名工人、1台车床、约60平方米的车间工棚,年产值不过万元,以保养、修理汽车为主。厂址最初在合肥市东门外戴安桥东白衣庵附近(现明光路路东),是1953年迁至明光路西面(现合肥汽车站附近)的。
1952年年底,合肥汽车保养场改名为合肥汽车修理厂,什么样的车都修,但还是货车居多。设备也由1950年的4台发展到67台,应该说是全省唯一较正规的汽车大修厂。
1960年,合肥汽车修理厂又改名为合肥汽车配件厂,逐步建立活塞销等7条汽车配件生产线,拥有设备158台,批量生产50余种汽车配件,产量、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解放”缸套、“跃进”活塞在1963年华东地区汽车配件质量评比中分获第一、第二名。

“1964年,由于省委小汽车修理厂并入我们厂,所以我们厂又改名为合肥客车修配厂。”1940年出生、1958年进厂的韩福根说,“在之后几年里,我们承担了军工二七产品的生产任务,采用CA10B底盘改装出了第一台省广播电视车,并在1969年试制成功了HF140驱动桥,开始了我们厂的驱动桥生产。”
合肥汽车保养场、合肥汽车配件厂、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合肥车桥厂、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汽车配件厂几易其名,是随着所生产产品不同而改变的,20世纪70至80年代之间变更得频繁一些。“1970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厂一分为二,成立了合肥汽车配件厂(隶属于市机械局和客车修理厂(属于省交通厅)。汽车配件厂主要生产汽车钢套、气门、汽车轴合齿、角齿等配件。之后几年里,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驱动下,相继成立?‘五七’厂和‘知青’厂。特别是在1972年,我们厂自制出具有组合机床功能的后桥壳、减速器壳、左右罩壳流水作业线,为汽车后桥大批量、高质量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厂内经营调整时,两个厂再合并为一个厂,定名为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
到了20世纪末的1997年10月,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又接受了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公司的整体兼并,厂名更改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合肥车桥厂(保留合肥汽车制造厂厂名),为江淮汽车集团核心企业之一,确立了以车桥为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走上了集团化发展之路。2002年9月30日,合肥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改装制造安徽省第一辆客车
1950年和1954年,合肥汽车配件厂试制出木质结构中型客车、单轴挂车,形成安徽省公路交通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为安徽公路交通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1951年春改装的第一台铁木结构的客车一“爱国号”客车。这也是安徽省汽车史上的第一辆客车。
据老工人回忆说,1951年,百业待兴,加上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逼近我国边界,当时的合肥汽车保养场的职工全身心地投入抗美援朝的热潮中,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决定生产改装车,发展客运事业,让志愿军战士坐上自己改装的客车上前线,为早日打败美帝国主义贡献工人阶级的力量。当时的制配车间承担改制任务,车间师傅们群策群力,自己画图设计、制造出全木车厢,成功地改装出一辆带有31个固定座位和5个活动座位的客车。工人师傅们激动万分,奔走相告,为这辆新客车取名为“爱国号”。这一年共生产了4辆客车,国庆节这天长江路上人头攒动,“爱国号”驶入长江路向政府报喜。后来,这4辆车全都送到了部队。
自1952年成立合肥汽车修理厂之后,合肥汽车配件厂一直都在寻求进步。第二年,厂里就成功地用道奇T234型底盘改制成长途客车、用K5小万国底盘改装成铁木结构的客货两用车。“上世纪50年代,我们还创造了一项‘全国纪录’——仅用2小时45分钟就大修了一部‘依发’汽车,创造了当时全国的最快修车纪录,《人民日报》还发布了此事。我们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58年3月14日。”老工人韩福根说。
在寻求自身进步的同时,合肥汽车配件厂也不忘为地方发展做些贡献。1961年,为了帮助佛子岭水库运大型设备,厂里专门试制了一台20吨的大挂车。车是拼接起来的,轮子很多。韩福根等老工人还记得,当时他们的假期少,一周休一日,通常都待在厂子里,加上交通不便也没怎么往其他地方去过。“那时一二十岁,正是爱玩爱闹的年龄,于是当大挂车往佛子岭送东西的时候,我们便坐在驾驶室里跟着一起去。通常都是周六中午去周日早上回,当时道路不好,行车特别慢,单程就要六七个小时。到那里之后也都是晚上了,就只是东转转西走走,然后便连夜乘车赶回来,因为第二天要上班嘛。”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合肥汽车配件厂大力生产挂车,应该说,为缓和当时运输能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高速、高产,并提出“以木代钢”的口号,生产出部分低质木结构挂车,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在韩福根等老工人的记忆里,合肥汽车配件厂最辉煌的时期总人数有1000多人,工厂绩效也比较好,如开展的气门、后桥壳、连接体3条生产线大会战,“合肥130”农用汽车、“合肥741”型旅游车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以及市里组织的“合肥130”农用汽车生产一条龙大会战等。而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肥汽车配件厂就成立了用户服务部,配备了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程车,做到服务上门。这在当时的企业中是不多见的。
1982年,合肥汽车配件厂开始挂出“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厂牌,后桥生产与汽车改装齐头并进;1983年5月,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自行设计、改装的“飞鹤”HF142养蜂车,在北京“全国专用车展评会”上获优秀设计奖。“飞鹤”HF122双排座农贸车、“飞鹤”HF624救护车获展出奖,扩大了厂里改装车在全国的影响,也因此,“飞鹤”HF623还出口苏联30辆。老厂里小花坛中两只飞鹤的雕像就是因这个商标而建的,现在仍在老厂里面。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合肥汽车改装修理厂停掉了汽车改装生产,集中力量主攻车桥,并形成专业化生产,生产的多项驱动桥的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在1999年获得了国家级新产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