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变身公园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周周转转出新气象

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林云小区经过“周周转”项目改造,小区内绿植红花,假山流水,还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凉亭,颇有苏州园林气质,居民徐阿姨说:人家看美景去曲阳公园,阿拉屋里厢就有“林云公园”,不用多跑路了!

据悉,虹口区曲阳路街道2018年开展“周周转”特色项目以来,已成功改造5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今年将进一步通过“周周转”完成1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明年争取188万平方米的曲阳老旧小区“周周转”全覆盖,从整体上提升曲阳住宅小区面貌。

老小区变身公园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周周转转出新气象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说:曲阳路街道林云小区。
盛涤民 摄

大调研聚焦问题

在去年开展的“大调研”活动中,街道对社区居民全覆盖走访,共走访居民41449户,收集各类问题3276个,物业管理问题成了居民们反映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物业服务不到位、停车难、小区垃圾分类以及小区硬件设施短板等方面。

曲阳社区的物业管理问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据统计,社区有78个各类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278.93万平方米,售后公房小区约188万平方米,占了近七成,且多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
此类小区物业收费低、管理水平不高、居民对现代物业公司的认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街道干部发现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老社区的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各有隐衷,而三者微妙的关系直接导致社区治理合力难以形成。
为此,街道决定以解决居民反映集中问题为突破口,探索推出“周周转”工作机制,要求“周周有计划、周周有行动、力争周周有成效”,激发社区各方自治合力,帮助居民解决 “急、难、愁”问题,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党建引领理顺关系

开展“周周转”重党建引领。
曲阳路街道各居民区由居民区书记牵头,吸纳业委会成员和物业公司负责人成为委员会委员,挤出办公地点,挂牌建立了小区治理“联合接待点”,打造居民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联动调处机制,推动“公众事、公众议、公众决”。
通过党建理顺了关系,各居民区就大调研中反映的问题,形成各小区“体检报告”,制定了个性化的“周周转”工作方案。

林云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宫雪云在“周周转”项目开展中就尝到了党建引领的“甜头”。
林云小区党总支吸纳了业委会、物业公司的负责人,社区碰到需要多方协调的问题,当场就在党组织会议上解决了。
就 “周周转”项目的建凉亭、改建车棚等情况,宫雪云两天内发动业委会、楼组长代表征询了1000多户小区居民意见,她说,“没有党总支的支持,很难做到。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 “三驾马车”齐发力,林云小区三个月就完成了改造项目。

图说:曲阳路街道林云小区。
盛涤民 摄

“周周转”顺利开展得益于强有力的项目保障。
曲阳路街道从解决住宅小区普遍性、基础性问题出发,出台了“政府出一点、业委会出一点、物业出一点“ “三个一点”筹资方案,盘活业委会公共收益资金,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街道层面还成立“物管中心”,加强了社区与相关物业公司的沟通。
如在玉四小区“周周转”项目中,协调大柏树物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每天安排30名工人作业,清理小区面积6000平方米,清除各类垃圾12吨,“做了过去做不了的事情。
”小区经理说,“现在物业服务上去了,居民口碑好了,物业缴费率也变高了。
”周周转项目,在党建引领下出现了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彰显民意成效显

“周周转”工作开展以来,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反映问题的少了,表扬信多了。
如双东小区通过小区综合调整增加近20个停车位,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玉四小区立体绿化和东四小区“美丽家门”建设让居民眼前一亮;曲阳大楼智能停车棚更新、东四小区集中式晾衣区设置,玉四居民区的休闲广场、彩绘墙等一批“补短板”工程相继完工……看到老小区的“逆龄生长“,更多小区提交了“周周转”工作申请书。

图说:运三居民区新建的养心亭廊。
盛涤民 摄

据介绍,曲阳路街道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改造老旧小区范围,在推进中将部门和居民的力量吸纳进来,让“自己转”成“大家转”,完善机制,让“一时转”成“久久转”,形成一小区一特色、一楼一特色,破解居民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街道结合“社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引导各部门以项目方式对接“周周转”工作,将街道的管理、服务、平安等职能融入“周周转”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在“周周转”推进中注重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引导热心居民自行认领绿化,设计、营造、养护“微景观”;鼓励社区团队积极加入,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参与、推动小区治理。

图说:密云居民区改造后新增了车位。
盛涤民 摄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认为,曲阳街道构建的“周周转”治理新模式,串联起街道党工委、条线部门、社区、居民、业委会、居委会、群众团队等各种角色,不仅有效解决了困扰小区治理多年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把潜伏在社区之中的前瞻性公共议题也开掘出来了。
其最大价值是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了从“平台”到“行动”的积极转向。

通讯员 殷建华 新民 袁玮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