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闻」滕代远为毛主席首次访苏专列做警卫工作(专列周恩来列车铁路警卫)

铁道部首任部长滕代远

周恩来:“国家安危系于一身啊!
一定要做好主席访苏的安全保卫工作。

1949年初冬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内灯光明亮。
周恩来这些日子除了处理繁重的日常工作外,还在策划着一个重大行动——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

「历史珍闻」滕代远为毛主席首次访苏专列做警卫工作(专列周恩来列车铁路警卫)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49年11月1日,北京至满洲里开行了直达列车,这为毛泽东的出访奠定了基础。
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最重要的外事活动,也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出国。
毛泽东和斯大林将在莫斯科会晤,全世界都将把目光聚焦在这两位巨人身上,因此,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副部长杨奇清推门进入周恩来办公室。

罗瑞卿随手取出一张地图铺在茶几上,向周恩来汇发布:“日本人在东北统治时间长,有不少土匪在铁路沿线出没。
河北省相对安全一些,毕竟是老根据地嘛。

周恩来问:“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根据总理指示,我们一个省一个省抓落实。
先组织部队对东北各省沿途匪徒进行了清剿,已经搞了几个回合。
同时,从总参调动了三个军的部队保护铁路,专列经过的铁路沿线每隔几米就有一个部队哨兵。
还加派了巡逻部队沿线巡视,不许外人接近铁路。
可疑人员,哨兵要进行盘问,必要时予以扣留。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对主席的安全保卫我们要一丝不苟,千万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同时也要相信、依靠、发动人民群众。

周恩来最后说:“国家安危系于一身啊!
一定要做好主席访苏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是中央的命令。

就在公安部部长的轿车驶出中南海的第二天,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应召而至。

周恩来对滕代远说:“罗瑞卿和杨奇清昨天来和我商量了沿途的保卫工作,他们会同总参作了妥善的安排。
铁路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可要由你唱主角喽!

滕代远开始汇报:“首先,要纯洁内部,对沿线铁路职工进行大审查、大调整、大清理。
参加专列工作的所有人员必须是政治上绝对可靠的党、团员,不允许有一个可疑分子。
这次行动,由铁道部直接向天津铁路管理局和东北铁路总局具体部署,各地党委、省市委一把手统一执行,统一行动,向部里直接报告。

周恩来点点头说:“好,我再送你几句话:党委挂帅,全党动员,精心部署,分段负责,严格保密,内紧外松。

滕代远记录下周恩来的指示后,继续汇报:“其次是整顿设备,对全路一切设备包括车、机、工、电、辆,动员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大检查、大维修、大保养,指定专人负责,严格交接班制度,使列车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第三,专列由我们负责检修,请部队派工兵用雷达扫描、探测易燃易爆物品,然后实行封闭式警卫,印制特许通行证,由铁道部派人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

周恩来插话:“代远同志,这一两天你抽个时间陪我到车库看看车。
主席在车上要待几天几夜,一定要搞得舒适一些。

滕代远继续汇报:“第四,铁路沿线及桥梁、隧道内外由总参派部队负责警卫。
地方驻军派出警卫部队,每一根电线杆设武装岗哨一名,实行岗、哨联防,并派出机动巡逻队加强沿线的巡逻,不准任何人接近铁路。
第五,专列由三列火车组成,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发车秩序和时间,各列车之间装有军用无线电台,与专列指挥台保持联络。

“这些措施很必要,兵不厌诈嘛!
”周恩来赞许道。

“第六,为预防事故发生,在运输调度上做到专列未通过之前,停开一切客、货列车,必要时就近入站待避,专列过后,重新编组开行。

听到这里,周恩来又叮嘱道:“还是要相信、依靠群众。
不能一说提高警惕,眼里处处都是敌人。
不然的话,我们的车刚开过去,老百姓就在后面骂娘。
这是个政策很强的问题,一定要掌握好。

滕代远点点头说:“我们一定按总理的指示办。
”接着继续汇报:“第七,要严格保守秘密。
铁道部规定专列代号为9002,公安部罗部长他们规定专列为李得胜专用列车,在电报电话上使用,便于上下联络。
沿途各站规定旅客不准进入站台。

周恩来补充道:“为了做到高度保密,各地党政军负责人一律不许进站迎送。
从北京出发时,中央领导也要减少送行人员。

滕代远最后汇报说:“第八,在保卫工作上由公安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铁路公安部门由铁道部公安局全权负责,随时向公安部请示报告。
出发后听从杨奇清副部长的指挥。

周恩来对滕代远的汇报感到满意,强调说:“代远同志,铁道部由你亲自挂帅,直接向天津铁路管理局和东北铁路总局具体部署任务。
地方各级党委书记向各中央局、省市委第一书记亲自报告,你是中央委员,各地要将执行落实情况统一向你报告,由你向我汇报。

滕代远检查铁路工作

毛泽东所乘专列原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礼物,但蒋介石还未坐过,就被解放军缴获

1949年11月下旬,滕代远召集铁道部公安局副局长冯纪和政治保卫处处长任远开会,传达了毛泽东访苏专列安全保卫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周恩来的指示,要求在一周内完成全部准备工作。
为了保密,不再召开专门会议,利用铁路高度集中、统一的通信设备,开始各项准备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天,北京列车段的张志英突然接到一个通知,立即到西城区六部口一个大院开会,接受一项重要任务。
张志英和列车段的有关人员按时赴会。
会议在大院内的一间平房里召开,到会的有天津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刘英才、北京铁路分局和列车段的几位领导。
分局党委组织科科长言兆主持会议,他说:“有个专列任务由在座的各位担当。
这不是一般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好。

言兆开始布置任务:“这次专列任务的运转车长和客运车长由张志英一人担任,餐车主任由北京站人事主任孔福增担任,厨师由旅行服务所王玉林担任,行李员由北京站客运主任王英贤担任……”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布置任务的声音。
任务宣布完毕,人们轻声议论起来,平常专列任务由列车段领导布置,由列车员和列车长担当,这次却是管理局、分局领导直接布置,工作人员都是各单位的中层干部,实属罕见!

言兆还宣布了几条纪律:“不准单独外出活动,外出一律请假;在备勤的时间里不能回家,统一住在珠市口行车公寓待命;吃饭、睡觉和洗澡都要统一行动。

散会后,言兆找到张志英关切地问道:“东北方向最远的去过哪儿?”“山海关。
”听了张志英的回答,言兆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次道儿远,多穿点衣服。

这趟编号为9002的专列,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礼物。
蒋介石还没有坐过,就被解放军缴获。
专列备有一节瞭望车,挂在列车尾部,镶有落地的大玻璃窗,四周挂有墨绿色的窗帘,拉开窗帘,窗外的风景一览无余。

在毛泽东乘坐的车厢里,会客室、卧室、浴室一应俱全,可以在行车中随时洗浴。

为了防寒保暖,铁路技术人员加强和改造了专列的保温设备,配备了专用取暖锅炉,检修了暖气管道,车厢内温度可以自由调控。
另外,地上还铺了加厚的纯毛地毯。
根据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取消了原来的软床,换上了一张既有弹性又平直的单人藤床。
会客室放有一套沙发和一张既可以办公又可以当餐桌用的四方桌子。

11月26日,任远带人到北京铁路分局东郊车库,同部队派来的工兵一起用雷达探测器对车厢逐个进行了检查,然后贴上封条,派警卫部队武装看守。

车辆检查完后,又对选好的乘务人员逐个审查。
审查结束后,由北京铁路分局公安处和北京铁路分局党委负责人签字,报铁道部备案等待最后批准。
任远与主要工作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告知注意事项和行车纪律,强调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高度保密的必要性。
在出发前两天,还进行了任务预演,铁道部、天津铁路管理局来人检查后,都感到比较满意,整个专列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进入了一级待命状态。

11月底,滕代远向周恩来作了详细的汇报。
一天傍晚,滕代远陪同周恩来一起到车库进行视察。
周恩来检查了车上的各项设施,甚至站到为毛泽东登车时准备的一块木板上试了试。
他对铁路方面的准备工作感到很满意。

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70岁寿辰。
毛泽东此次访问苏联,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斯大林祝寿。
有关部门精心准备了一些礼物,包括湘绣斯大林全身像、杭州丝织斯大林像、江西瓷烧斯大林像、江西景德镇二十四头西餐具、福建的漆器、北京铜底烤瓷寿盘、康熙青花大瓷花瓶、景泰蓝五件套茶具、紫铜火锅、杭州刺绣、湘绣被面及各种纺织品、布料等,象牙制品有宝塔、女英雄像、龙船、象牙球、八仙造型像、筷子等,还带了一些当时苏联紧缺的蔬菜和水果。

在北京铁路分局和列车段领导向工作人员布置任务的同一天,前门火车站运转室接到“代号某某号和某某号行李车在你站停留待命,由你站负责车内保温”的命令。

新中国成立前后,前门火车站多次担当重要列车的接送任务。
车站员工对此习以为常,但这次却有所不同。
车站各股车道中只有第二道有保温设备,调车人员每天凌晨5点将装有白菜、大葱的行李车从第二道拉出去,为当日运营腾出车道。
晚上,一天的运营结束后,再将两车调回第二道。
一天最少一出一进,遇到运输紧张时,调车机要往返数次作业。
调车员平时调运的车辆,一般几个小时后就由机车牵引走了,而这两节行李车却整整放了一个星期,调出又调进。
对此,一些职工难免有些不理解。

毛泽东在满洲里车站与中方护送人员合影。
车厢外左二为滕代远,右一为毛岸英

在专列要经过的铁轨中间发现一颗手榴弹,罗瑞卿听后大怒:“简直乱弹琴!

1949年12月6日,北京一连几天下起鹅毛大雪,天气很冷。
下午,周恩来向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发出命令:专列于当晚9时由北京出发。

下午4时许,冯纪和任远首先进入停放在车库内的专列,向工作人员传达了出发命令。

晚6时,在前门火车站的站台上静静地停放着三列火车。

第一列是前驱列车,由五节车厢组成,车上有50名警卫部队的干部、战士和一部分铁路工作人员。

第二列是本务列车,由十节车厢组成,上面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随卫。

第三列是后卫列车,由五节车厢组成,除有50名警卫部队的干部、战士外,在两节行李车上还装有各种礼品及蔬菜、水果。

各列车均装有大功率军用无线电台,随时保持联络。

晚7时,滕代远来到车站,随即上车进行检查,认为很好。

晚8时,周恩来在罗瑞卿陪同下,上车检查,感到满意。

晚饭后,毛泽东带上随行人员陈伯达、师哲、叶子龙、汪东兴以及医生、厨师、警卫人员陈秉承、沈剑心、李家骥、田树彬,由中南海丰泽园分乘三辆汽车出发。
晚8时30分到达前门火车站,随即登上列车。
陪同毛泽东访苏的还有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苏联交通部部长、苏方总顾问、铁路专家柯瓦廖夫。
护送毛泽东到边境线的中方同志还有李富春、李克农等。

毛泽东由周恩来、滕代远引导,登上列车。
车门两侧分别由罗瑞卿、杨奇清、冯纪和任远守卫。
整个站台上异常肃静,没有一个闲杂人员。

周恩来向毛泽东报告说:“代远、瑞卿和奇清、克农同志随你到满洲里。
还有铁道部公安局副局长冯纪和政治保卫处的任远,也要一路送你到满洲里。
要不要认识一下?”毛泽东笑着说:“是不是刚才在车门口见到的两位?我们已经认识了嘛!
”周恩来请示毛泽东还有什么指示,毛泽东高兴地说:“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喽。

晚9时,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从前门火车站第一站台正点出发。
就在半个小时前,停在第二站台的前卫列车已经发车。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要的专列任务。
毛泽东乘坐火车出国访问,铁路沿线保卫工作做得很严密。
沿途铁道两侧,每一根电线杆旁都站着一名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背向铁道站岗。
因为北京解放还不到一年,保卫部门心里没底,安全保卫工作实行的还是人海战术。
许多地方都是由县委书记、县长出马,站岗放哨,护路护桥。

毛泽东乘坐的列车由十节车厢组成,叶子龙、汪东兴、李家骥三人同毛泽东乘坐一节公务车,其实这节车厢也是一节瞭望车,一般都挂在列车的尾部,这次为了安全起见,加挂在倒数第三节。
这节车厢共有四个房间,毛泽东用中间的一间,前面一间稍微宽敞的是会客室,叶子龙、汪东兴、李家骥三人用后面的两间。
陈伯达和师哲共用一节公务车,滕代远和罗瑞卿共用一节公务车,其他人员分别乘坐头等卧铺车。
主列还包括餐车和行李车等。

按规定,事先让列车员将毛泽东的车厢整理就绪,一切物品安放妥当,没有按铃叫人不许进去。

这时,冯纪、任远敲门进入车厢,请毛泽东休息。
他们举手敬礼说:“报告主席,我是……”毛泽东一挥手,微笑着说:“你是冯纪,你是任远,我们已经认识了么。
” 稍顿,毛泽东自言自语地说:“任远,任重道远。
好啊!
”任远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天不早了,请主席休息吧!
车上备有一切用具。

毛泽东看见列车上备有毛巾、香皂、牙刷、牙膏等,立即让冯纪、任远把东西收起来。
他从随身带的一个小布袋里取出洗漱用具,说:“我自己有,不需要公家另准备。

列车到达天津车站后,负责警卫的同志上来报告:“在专列要经过的铁轨中间发现一颗手榴弹!

罗瑞卿听后大怒:“简直乱弹琴!

杨奇清也说:“怎么才发现?不是早就清理过了吗?”

这时,站在一边的李克农叫人把那颗手榴弹拿来看看,原来是颗长满铁锈的旧弹,已锈成一个铁疙瘩,不可能再爆炸了。
后来查明是一个白俄籍“职工”所为。
在铁路内部的检查中,天津铁路管理局管内的杨村铁路大桥的桥墩上还发现了一个炸药包,这些都被及时排除了。

罗瑞卿当即和杨奇清商量,决定临时在天津站下车,对此事进行彻查。
罗瑞卿带人在天津下车后作了追查,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认定是无意丢弃的。

列车在唐山站停车,进行了加煤上水作业。
铁路工作人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站台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旅客和当地老百姓头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车厢,许多人在候车室透过玻璃窗向站台观望着。

张志英像往日一样走下车,从列车尾部朝车头方向检查过去,走过两节车厢,无意中看见一节车厢的车窗里有个熟悉的面孔正在依窗而望。
他定睛一看,啊,差点喊出声:毛主席,是毛主席!

此时,车外的气温已经相当低了,由于车上设置了专用煤炉供暖,车厢内仍然温暖如春。
为了检查车厢内的温度,张志英轻轻拉开车门,走进毛泽东的车厢。
他看到毛泽东正在看报,本想尽量不惊动毛泽东,但毛泽东还是发现他进来了。
张志英马上立正,向毛泽东敬了一个礼。
毛泽东望着张志英点头示意。

发现毛岸英随车,毛泽东说:“不管是谁带来的,总之,不许让他过界。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升起。
列车经过一夜的运行,到达山海关车站停车,加煤上水并更换机车。
机车乘务人员在此换乘,从北京到山海关这段的专列任务圆满完成。

毛泽东早已起床。
他打开窗帘,见窗外冰天雪地,朝霞满天,心情好极了。
听说专列要停半个小时,毛泽东就要下车看看“天下第一关”是个什么样儿。
警卫人员没有想到毛泽东会在这里下车散步,因此没作任何警卫部署。

一转眼的工夫,毛泽东已经走下列车来到站台上。
滕代远、李克农、杨奇清等人赶忙走上前去。
毛泽东见到天桥就说:“‘天下第一关’在什么地方?到天桥上看看去。
”此时,专列上的人员才知道是毛泽东乘坐火车出国访问。

毛泽东站在天桥上说:“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
”说罢,他看见不远处的城楼上写有“天下第一关”的大字时,马上向滕代远提出要去那里看一看。
滕代远问任远:“有没有小汽车?”任远回答:“没有准备汽车。
”毛泽东说:“那就算了。
”毛泽东又问:“听说孟姜女坟也在此地?”任远说:“没有坟。
在城外有段城墙塌了,传说那就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断长城的地方。
”“原来如此!
”毛泽东笑了笑说。
遥望大海和古长城后,一行人下了天桥返回到列车上,专列重新启动。

笔者在采访中,从当时在铁道部工作、后来曾任北京铁路局党委第二书记的林一那里了解到:毛泽东的专列从前门车站发车前半天,她和同志们都从办公室到车站看守道岔,每一组道岔都上了锁,并派专人看护。
把各种有问题的旧铁路留用人员集中在一间屋里进行学习。
她还回忆道:当大家听到毛主席的专列平安驶出山海关分界线后,在站长室里值班的各级领导都十分高兴和激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有一个副站长甚至还在地毯上翻了一个跟头。

毛泽东回到车厢坐定后,问翻译师哲:“罗长子怎么不见了?”师哲把杨奇清通报的情况向他报告,毛泽东听后说:“罗瑞卿还是很负责的嘛!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有些神秘地看着师哲:“我发现了一个情况。

“什么情况?”师哲听后一愣。

见师哲一脸疑惑,毛泽东慢慢道来:“怎么岸英也在车上呢?谁带来的?”

师哲知道毛岸英是李克农带来的。
因为毛岸英小时在苏联待过,俄语讲得很好。
有他在身边,工作起来会方便些。
师哲把毛泽东的问询告诉了李克农,李克农用手一指说:“你没看见苏联的大使和顾问跟车来了,有岸英在,工作起来方便。
”但是,李克农心里也打鼓:毛泽东率中共高级代表团访苏,带上自己的儿子算怎么回事儿?

师哲、滕代远一同走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语气严厉地说:“不管是谁带来的,总之,不许让他过界。

从山海关开车后不久,滕代远对刚上车添乘的锦州铁路管理局局长廖诗权说:“这一段车开得最平稳。
”廖诗权说:“别的局都不让老司机来,而让干部来开主席的专列。
”滕问:“为什么?”廖说:“干部心情紧张,技术也不行。
”“何以见得?”滕代远疑惑地问。
“我让技术好的老司机开车,由我亲自作动员,老司机认为这是政治上信任他们,所以车开得很稳。
如果由公安部门动员他们,他们肯定心情紧张,当然开不好车啦。
”滕代远听完哈哈大笑,说:“你胆子真大!

车过山海关不久,气温已下降到零下40℃。
毛泽东乘坐的车厢因为天气寒冷,冻裂了暖气管道,把几组暖气片都冻坏了。
这可急坏了滕代远。
他指挥列车段段长张宇,把地毯卷起来,发动餐车烧开水,想用热水从两头把冻坏的管道烫通,但费了半天劲儿也不见效果,只好请毛泽东到另一节车厢休息。
由于在行驶中不具备抢修条件,只好等到沈阳再修。

毛泽东换了车厢后,继续工作。
除了处理国内的一些电报外,他还提出搞些调查研究,找几位沿途党政负责同志上车谈话。
秘书叶子龙马上将毛泽东的指示通过电台传达到有关县市。

滕代远见毛泽东找沿线党政负责人了解情况,就提前电令沈阳、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的局长做好准备,并转告了东北铁路总局第二总局长余光生等人。

7日晚,列车到达沈阳车站。
高岗一行人上车看望毛泽东。
高岗提出要送毛泽东到满洲里,毛泽东没有同意,他只好下车了。

到沈阳后,立即组织人员对冻坏暖气管道的车厢进行抢修。
因为没有配件,无法修复,只好挂车继续前行。
专列在沈阳站停留并更换机车。

列车经过三天三夜运行,于12月9日到达中苏边境满洲里。
专列所经沿线的车站、桥梁、涵洞、制高点、居民点及所有易于隐蔽的树林、土包、暗道,都布置了岗哨。
专列出国和返回两次经过时,警卫部队都是提前六小时到现场布控,车过去一小时后没有情况才撤岗。

满洲里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是中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
车站南面是中国的长春铁路,北面是苏联铁路,因为两国铁轨轨距不同,所以在这里要转乘苏方派来的专列。

此时,一列墨绿色的苏联高级专列已停在站内待命。

滕代远进入车厢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满洲里到了。
外面太冷,请你在车上休息。
我先与苏联同志见面办理交接。

滕代远、杨奇清分别与苏联铁道总局负责人和苏方保卫部门负责人通过翻译进行交接,随即登上苏方列车进行查看。
两人看完后,走下列车,命令中方人员马上搬运行李等物品。

滕代远、杨奇清再次进入毛泽东的车厢,请毛泽东换车。
滕代远报告说:“准备工作完毕,请主席换乘苏联列车。
”“啊!
终于到了。
”毛泽东站起身来说。
随后,与秘书、翻译等人一同走下车来。

此时,苏方专列的车门正好对准中方专列的车门,毛泽东微笑着与在场送行的人员亲切握手,说道:“一路上辛苦了,谢谢你们。
”外面的气温已经是零下50℃,但大家和毛泽东握手时,还是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有人提议:“我们和主席合个影吧!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啊!
”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在毛泽东乘坐的车厢前站成一排,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毛泽东在罗申大使的陪同下,登上苏方列车,但并不急于走进车厢,一直站在车厢门口向中方送行人员挥手示意。
李富春、滕代远、李克农、杨奇清、余光生、毛岸英、冯纪、任远等人一字排开,向毛泽东举手敬礼。
毛泽东望着大家,依然没有动。
这时,苏方列车长鸣一声,缓缓启动向北开出。
毛泽东透过玻璃窗不断向大家挥手告别。
同志们站在原地未动,目送列车远去。

专列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后,滕代远随即开始布置任务,要求有关铁路局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主席专列返回任务,确保回国时的行车安全。

毛泽东在满洲里车站登上苏方专列后,向送行者行注目礼

毛泽东即将动身回国,滕代远指示:争取主动,不必等候命令,立刻做好全盘准备工作

1950年1月9日,周恩来率领代表团从北京起程,到莫斯科参加与斯大林的谈判,20日抵达。

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字仪式,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中苏两国签订友好条约的消息,随着电波传向全世界。
当大家得知此事后,除了激动和高兴外,同时也意识到毛泽东、周恩来即将动身回国。
滕代远指示:争取主动,不必等候命令,立刻做好全盘准备工作。

2月17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毛泽东结束对苏联的访问,于莫斯科时间晚上10点30分登上苏联列车,离开莫斯科回国。

列车于26日抵达苏联边境城市奥特堡尔。
苏方警卫人员一直护送专列到中国境内的满洲里车站,帮助中国同志进行换车、装车等工作后才离开。
临别时,毛泽东吩咐叶子龙、汪东兴代表他本人及周恩来,向苏方人员表示谢意,并赠送水果。

斯大林送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两辆吉斯牌高级轿车也随专列抵达满洲里。
因为天气寒冷,其中一辆车由于没有放水,把水箱冻裂了。

为迎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回国,中央决定加派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代表中央随车前往满洲里迎接,并决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另乘专车到沈阳迎接。

滕代远在回忆材料中写道:“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又坐苏联火车返回,在苏联首都莫斯科车站发表了讲话,公布了消息,比出发时更为公开了,更增加了我们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安全返国的责任。
我亲自布置有关工作外,还组织专列到满洲里车站迎接。

2月26日下午,专列抵达满洲里车站后,“毛泽东与专门前来迎接的高岗、罗瑞卿、滕代远、张策、杨奇清、汪金祥等见面时非常高兴,和他们谈笑风生,从精神上看轻松不少”。
汪东兴在日记中如是说。

就在2月下旬,敌特在一个深夜扒开了长春市郊外的一段铁路,妄图颠覆列车,被公安部门及时发现,并立即组织人员将线路修复。

2月26日深夜,毛泽东的专列由满洲里车站出发,为了迷惑敌人,确保行车安全,第一列车内全部是空的,任务是开路;第二列是担当警卫任务的前驱车;毛泽东、周恩来和所有回国人员均在第三列车上,毛泽东的车厢挂在最后一节。

2月27日10时,专列到达海拉尔车站,由于是在山岭上面,气温比平地更为寒冷。
当时,阳光明媚,周围都是皑皑白雪。
由于列车要在此更换机车,毛泽东、周恩来便走下列车。
大家聚在毛泽东周围边走边谈。

滕代远与毛泽东在海拉尔车站

滕代远紧跟在毛泽东身旁,边走边介绍车站的情况。
当他们走到一组道岔前面时,毛泽东从皮大衣内伸出右手,用食指指着道岔问滕代远:“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

滕代远说:“这是道岔。
专门用它来拨开铁轨,使列车不会撞头。

“是吗?”毛泽东仔细看了一眼。

滕代远说:“扳道岔的叫扳道员,工作时很吃力,劲小的还扳不动。

“啊,这个玩意还不简单呢!
”毛泽东微笑着说。

滕代远笑了笑,说:“铁路上这一套东西名堂不少呢!

“是啊!
”毛泽东点点头。

两人的谈话被跟在后边的冯纪、任远听得十分清楚。
当时,东北铁路总局公安局局长严佑民手拿照相机,把毛泽东问滕代远的情形抓拍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张十分宝贵的照片。

笔者在搜集素材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情况。
滕代远在回忆材料中写道:“在返回途中,当时的中共黑龙江省委负责同志,没有和我商谈,擅自决定要专列开往齐齐哈尔去,被我发觉后加以制止了。
当着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东北人民政府)公安部长汪金祥等人的面,我严肃批评了他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致使专列在昂昂溪车站稍有延误。
”随后,滕代远向车上的周恩来汇报了此事。
周恩来对此事的处理表示同意。

2月27日晚,专列抵达哈尔滨。
28日,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主要领导,并为黑龙江省干部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下午,由滕代远陪同,毛泽东参观了铁路工厂。

3月1日一大早,毛泽东起床后,叫来汪东兴说:“你去通知滕代远、罗瑞卿两位部长准备专列,一小时以后上车出发。

列车于当日到达长春站,吉林省和长春市负责同志到车站迎接。
毛泽东、周恩来下车后直接去省委办公楼。
吃过午饭,就乘汽车参观市容。
大家参观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伪满皇宫及日本人盖的银行。
为了安全起见,部分地区实行了戒严,汽车经过市区时,大街上显得非常安静。

毛泽东问长春市市长:“长春市老百姓很少,人都哪去了?”

长春市市长一时语塞,应付地回答:“现在是吃午饭的时间,人们都在家里。

毛泽东幽默地说:“老百姓吃饭比军队纪律还严?吃饭时一个人也不出门?”

市长无言以答,满脸羞愧。

毛泽东说:“不要怕老百姓嘛。

3月2日,专列到达沈阳,由北京专门来迎接的朱德到车站迎接。
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负责同志均到车站迎接。

毛泽东一行人住在沈阳铁道宾馆(大和旅社)。
晚上,高岗等人来向毛泽东汇报有关工作。
毛泽东还抽出时间专程看望了在沈阳工作的苏联专家,并在当地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上讲了话。
一行人在沈阳逗留了两天。

3月4日晚10时,毛泽东、周恩来一行安全抵达北京。

从1949年12月6日到1950年3月4日,历时89天,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完成了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访问。

回顾毛泽东首次访苏的全过程,可以用“一路平安”来形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亲自挂帅,中央社会部、公安部、铁道部首长直接参与领导,各地党政军民上下一致,团结合作。
采取群众路线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军民结合,动员了千军万马。
全体参与人员同心同德,夜以继日地操劳,保证了毛泽东访苏的顺利圆满!

文/滕久昕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
侵权必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