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泉:一腔赤诚投身公益事业十九年(礼泉国旗烈士公益赤诚)

“老实说,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肯定会忙会累,但是做公益会上瘾,这种快乐和充实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自2005年注册成为志愿者以来,刘礼泉一腔赤诚投身公益事业19年,曾获安徽好人、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安徽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城市岗位学习雷锋标兵、宣城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刘礼泉驾驶“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普宣传

烈士“回家”的“提灯人”

刘礼泉:一腔赤诚投身公益事业十九年(礼泉国旗烈士公益赤诚)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爷爷,有机会我带着家人到您的坟上去祭拜。
”时针拨回到2023年7月14日,在宣城市烈士陵园,杨双锁右手抚摸着英烈墙上“詹家有”的姓名,泣不成声。

詹家有是宣城籍烈士,于1953年7月16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保卫战中牺牲,现安葬于漳州市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家人只知道他1953年牺牲,并不知其葬于何处。

2023年6月23日,刘礼泉接到寻找詹家有烈士亲人的求助信息,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曾多次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烈属。

刘礼泉暗自下定决心:2023年7月16日是詹家有烈士牺牲70周年的日子,在此之前,我一定要帮助他“找到”家人。

时隔70年,烈士户籍地地名几经易名,同年代的老人多已不在,这些都给寻亲增加了难度。
为了不漏掉任何一条线索,刘礼泉成立“我为烈士寻亲”突击队,走访了上百户人家,拨打了上千个电话,终于在2023年6月25日晚找到烈士亲属的消息。

2023年至今,刘礼泉和他的“寻亲”团队辗转于宣城市7个县(市、区)、50多个乡镇,收集整理烈士信息1000余条,成功帮助詹家有等8名烈士“找到”亲人,点亮了烈士回家“团圆”的灯塔。

每一次帮烈士“寻亲”,都是在告慰先烈。
刘礼泉说:“我要做烈士‘回家’路上的‘提灯人’,点亮烈士家中的‘团圆灯’。

刘礼泉(右)看望慰问老兵

国旗荣光的“守护者”

“我在部队时是汽车兵,得到部队栽培,雷锋精神带给我很大的影响”。

1996年12月,刘礼泉从老家宁国市光荣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2001年12月,刘礼泉退役回到宣城市,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雷锋精神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里。

2022年5月,在一次工作中,刘礼泉偶然瞥见一家商店门口悬挂的国旗脱了线、褪了色。
当时他忙于活动,无暇细想。
等工作结束回到家中,那破损国旗的样子却不停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作为退役老兵,学雷锋不仅要体现在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上,更要体现在用心展示国家形象、捍卫国家尊严上。
”刘礼泉说,“我们胸膛里装着的,既是国家的荣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心。

想到此,刘礼泉当即来到那家商户家中。
经他劝说,商户同意将破损国旗取下,由他转交给政府部门处理。
这次的经历也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组建一支老兵国旗护卫队,维护国旗的尊严。

2022年8月,在多方帮助下,宣城市老兵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了。
队员们在日常训练中,站军姿、踢正步、学握枪、练敬礼,训练标准一切向军队看齐。
他们利用下班后、休息日的时间勤学苦练,站军姿时,每个人头顶矿泉水、腿夹扑克牌;踢正步时,必须拿线去量整不整齐......

队伍训练成熟后,老兵国旗护卫队围绕“知国旗、爱国旗、护国旗”开展活动。
用高标准捍卫国旗的尊严、展示国旗护卫队良好的形象;以青春热忱守护国旗荣光,做五星红旗的守护者、爱国主义教育的引领者、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截至目前,老兵国旗护卫队已给宣城市各类学校培育20多支国旗护卫队伍,受邀参加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升旗仪式100余次、督促各类场所更换破损国旗1000余次、捐赠崭新国旗1万余面。
事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布。

“我会一直用满腔热忱,守护国旗荣光。
”刘礼泉坚定地说。

老兵国旗护卫队开展“知国旗、爱国旗、护国旗”活动

有求必应的“路途卫士”

“我的车胎突然爆胎了,我不会换车胎怎么办?”1月22日清晨,刘礼泉接到一通急促的求助电话。
放下电话,他来不及拿上伞,爬起床、关上门、顶着风雪发动车便往求助地点赶。

当时,宣城市下着大雪,室外气温零下7摄氏度。
为了让车主早点回家,刘礼泉取出备用车胎,顾不上湿滑的地面,半跪在地上徒手换胎。
双手冻得不听使唤,他试了好几次才将车胎换好。
事后,他婉拒了车主的谢意,独自一人驾车离去。

这样的救援场景在刘礼泉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2019年,刘礼泉成立宣城市自驾车志愿者协会,并策划发起了“路途卫士”公益救援项目,以缓解偏远地区节假日或深夜车辆遇险救援难题。
不论何时,只要车主求助,刘礼泉和志愿者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公益救援。
2019年8月10日,“利奇马”台风给宣城市多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灾情。
他紧急组织带领志愿者深入受灾地区开展救援及帮扶工作,从洪水中成功救出18人,安全转移500余人。
2022年4月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作为沪宣青年突击队成员多次驾车往返于上海市与宣城市两地,为66户特殊家庭送去“救命药”。
在宣城市没有科普馆的情况下,他和志愿者驾驶“科普大篷车”为青少年宣讲科普知识,打造“流动的科技馆”。
他组织志愿者帮助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送书桌、台灯、书包等物资,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刘爸爸”......

2022年,“路途卫士”公益救援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截至目前,共有上千名志愿者参加救援活动,救援次数一万余次。

“一路走来,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和发展瓶颈,主要是缺少资金、办公场所和专业人才。
为此,我们积极对接政府机关、爱心企业,找到需求点,设计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施、品牌化引领,逐步获得资源和支持,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十九载公益路,温暖一座城。
刘礼泉坚持以一腔赤诚投身公益事业,用无私奉献书写小城大爱。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刘礼泉(右二)往返于上海市与宣城市送去“救命药”

采访札记

做公益上瘾的人

19年来,刘礼泉一腔赤诚投身公益事业,采访时他笑称:“做公益会上瘾。
”宣城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再苦再累,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任劳任怨,脸上还洋溢着笑容。
他是老兵和孤寡老人见面就要拉到自己身旁唠嗑的“小刘”,他是特殊青少年口中、感谢信里尊称的“刘爸爸”,他是志愿者伙伴们佩服和信任的“刘哥”,是很多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第一时间想到的“活雷锋”......为了帮助志愿服务组织自身“造血”,让公益路走得更长远,他四处奔走、到处联络、设计项目、整合资源,常常加班到深夜只为了一遍遍修改志愿服务项目书或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采访中,刘礼泉总爱笑,很少说困难。
用他的话说,只要有初心、想干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19年来,最让他感动的是,靠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皖南小城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力量、树立起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公益项目品牌,真真正正地为群众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让雷锋精神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 谢婷婷)

□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