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加持,成就世界的神木(神木摄影影像拍摄城市)

在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下,自媒体摄影达人通过个人“流量”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打破传统摄影表达,成为当下表达摄影观念、传播旅游感触的强有力支撑。
在“能源新都 幸福神木”首届中国能源摄影周期间,来自视觉中国500px的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在神木大剧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分享会,分享自身拍摄理念与心得,并与业界专家一起就如何提升神木市的旅游热度,宣传“能源新都 幸福神木”的整体形象建言献策。
5天时间里,5位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深入神木能源产业基地、城市地标建筑区等,以独具个人风格的拍摄视角,呈现“幸福神木”,通过自媒体传播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宣传神木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助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和文化品牌传播创新的新途径。
——编者按

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

镜头中的神木

流量加持,成就世界的神木(神木摄影影像拍摄城市)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璀璨神木夜 陈捷阳 摄

神木麟宝塔 樊利平 摄

和谐广场的清晨 谭宇辰 摄

夕阳映照二郎山 陈捷阳 摄

金色神木 谭宇辰 摄

神木之夜 严磊 摄

老城掠影 何建强 摄

井然有序 严磊 摄

安全生产 樊利平 摄

▲“能源新都 幸福神木”首届中国能源摄影周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分享会现场。

达人说

聚合人群留下永恒

图文/陈捷阳(@BraveChenJY)

2020年8月3日,台风黑格比进入福州城。
一场狂风暴雨后,站在“福州之巅”等待云海和火烧云的出现,伴随着雷暴的轰鸣,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
陈捷阳 摄

我是福州日报社影像类产品运营,同时也是视觉中国500px视觉福州部落的“首领”。
作为立足福州当地、推广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一名工作者,我所拍摄的题材多以城市风光、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象为主。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福州,发现福州的城市风光以及自然景观在网络上的数量对比其他城市来说相对较少。
于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生活的城市留下一些具有传播意义的影像资料。
由于个人能力及拍摄题材有限,这时就需要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热爱摄影的小伙伴一起,为家乡发展留下些什么。
视觉中国500px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创建“福州部落”的形式,我召集到一批热爱摄影的小伙伴,并担起“部落首领”一职。
在报社工作的过程中,我会接触到老一辈的摄影家、等,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的感触是:摄影家也好,也好,包括我个人,大家拍摄的题材是多元化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只占到整个人类历史中渺小的一部分,但我们拍摄的作品,无论是风光作品也好,还是人文作品,都是组成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我们不仅需要用美丽的照片来记录永恒或者逝去的美,也需要人文纪实照片来铭记生活的瞬间。

比好看更重要的是耐看

图文/谭宇辰(@羽尘VISION)

2020年12月31日,跨年夜的长沙步行街美食城人潮涌动,热闹繁华的街道充满烟火气息。
谭宇辰 摄

我是一位学习古典音乐出身的摄影人,音乐和摄影从表面上看毫不相关,但其实是相通的,我认为:一个是时间的艺术,一个是空间的艺术,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下,大多数人在拍完照片之后,都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调整一些有个性的色调等。
比如前几年流行的黑金色调,当这个色调流行之后,大家都会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审美疲劳,缺乏创新。
一张好的作品,比好看更重要的是耐看;拍摄的前后思路要一致。
在拍照之前,我们就要考虑到最后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在后期处理时应该做些什么工作,而不是前期盲目地拍摄,后期漫无目的地修图。

摄影后期的目的是为了让照片“变废为宝”,前期拍摄是框架,后期处理是升华,有些照片反而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后期处理,甚至有时候是为了后期而后期,这样反而有些画蛇添足;摄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尤其是拍到了一张满意的作品后,得到的喜悦是用言语无法形容的。
以拍摄城市风光为例,摄影不单是记录城市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绚丽画面,也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化。
比如,10年前我在上海拍摄陆家嘴,那时候上海中心大厦还没有建成,10年后,我在同样的角度拍摄了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的陆家嘴,通过照片的对比,使人们看到了上海陆家嘴10余年的发展变化,为城市发展留存影像样本,这就是影像的价值。
由于我生活在长沙,多年来我不断拍摄长沙,不断有新的作品对外输出,对长沙的城市形象进行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长沙进行观光“打卡”。
我认为影像重要的是从心出发,保持热爱,用镜头把所生活的城市定格下来,推广出去,便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跨界的审美

图文/樊利平(@VR全景摄影阿涛)

日月交辉(吉林市雾凇岛) 樊利平 摄

自幼我便跟随父亲学画,大学毕业后从事绘画工作多年。
其实在摄影方面,我算是一个小学生,因为接触时间较晚,拍摄过的题材也很少,缺少丰富的摄影经验,但是对于摄影的执着和热爱从未衰减过。

2018年冬,偶然的机会让我领略到了吉林雾凇之美,由于天气寒冷无法写生,便用相机记录下来,本来打算回家临摹,当我在电脑上看到自己拍摄的雾凇照片时,松花江畔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的雾凇缀满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图片的力量让我震撼,恰好中国摄影报当时在征集吉林冰雪主题的摄影作品,于是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稿件,没想到收获满满,有两幅作品入选,这次入选给了我“跨界”的动力和勇气,就这样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对摄影感悟最深的两个字便是“审美”。
摄影和绘画一样,在四季交替的追逐中,在晨昏阴阳的变幻间,在世间百态的感悟前,心跳感应着快门,让身边的美永远停留在身边。
学习摄影以来,我不断加强自己对摄影的认识和认知,起初最简单的审美培养过程就是大量阅读优秀的摄影作品,这也是对于摄影最直接、最迅速的学习过程。

当旅行成为职业

图文/何建强(@托斯卡纳TSKN)

人间烟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拉提空中草原) 何建强 摄

学生时代我就幻想着自己能走遍天涯海角,当我拿到第一份工资时,走出家门去看外面世界的愿望便变得越来越强烈。
买好地图册,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博客时代,我开始在网上写旅行日记,想通过这种新兴的方式来记录旅行生活,另一方面也想把我走出去看到的、拍摄到的美景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久而久之,一个默默无闻的博主,慢慢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网友们开始关注并喜欢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互动,我也乐意用这样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外面世界带给我内心的收获。
到今天,我在各个平台拥有的粉丝数已经达到了200多万。

走的路越远,收获的东西也就越多,当我在网络上的知名度渐渐提升后,国内外很多旅游局也从网络上发现了我。
2015年开始,我接到的旅游邀请便多了起来,因为外出旅行的时间多了,势必要和工作时间产生冲突,权衡之后,我便辞去了国有企业的工作,一门心思走上了职业旅行的道路。

作为职业旅行家,在领略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后,便需要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传播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世界各地的美景,从而产生想要到那个地方看一看的愿望。

纵然游记写得再怎么精彩,人们对那个地方只能有大概的印象,如果能把旅途中的美景、美食、人文风情通过相机拍摄下来,文图并茂发布在网上,才会加深人们对我所到之处的深入了解。
从旅行初始的一个小卡片相机开始,我记录下了所到之处的美丽景致以及风土人情,但总感觉拍出来的照片没有别人拍得那么好看,为了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我报名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四川举办的摄影学习班。
为期一年,通过每个周末两天时间的学习,在专业老师精心授课下,我学习到了很多摄影知识。

旅行中的摄影,有别于传统的“风光摄影”,很多时候是即见即拍,然后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路途中所看到的、经历的,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
所以这个时候我通常用手机记录这一切,没有更多时间去调整照片就上传到网络,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我所到之处的真实情况。

在“能源新都 幸福神木”首届中国能源摄影周期间,我有幸跟随视觉中国500px的年轻摄影师一起采风神木,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以往旅行过程中从未有过的拍摄经验,他们年轻、富有活力,思维敏捷、创意十足,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摄影的那份执着精神让我感动。
在神木,我不仅用相机记录下现代化的煤矿,更感受到了神木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

爬楼攻略

图文/严磊(@爱摄影的磊哥)

2014年11月10日晚,北京APEC会议期间举行焰火燃放活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绽放烟花胜景。
严磊 摄

2002年退伍后,我在北京做过一段时间销售工作,和摄影毫无关系。
但自己一直对摄影抱有热情,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一名全职摄影师。
28岁那年,我开始将摄影从兴趣爱好正式转化成职业。
2013年10月的一天,我偶然登上了一座高楼,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一直以来都在地面上行走的我,从未站在高角度俯瞰、远望日夜生活工作的城市。
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想为生活工作的城市留下什么,从鲜为人知的角度,用影像记录自己所生活的城市。

对于拍摄城市风光来讲,落日前后半小时是拍摄的黄金时间。
很多时候,为了找寻一个合适的拍摄位置,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爬很多栋楼,寻找不被遮挡的宽阔视域。
为了更好地取景,我甚至会爬上高楼顶层的防雨台或围栏外进行拍摄。
任何一张看似拍得简单的照片,都与角度、环境、天气息息相关。
很多城市的高楼是不允许上去的,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管理更加严格。
想进入北京CBD的写字楼,需要穿西服打领带,打扮得衣冠楚楚,再把摄影器材藏在高品质的拉杆箱中。
想混进看似简单的居民楼或是写字楼,也需要一次次踩点,有时还要装扮成快递员。
想混进正在施工的工地,则要换上破旧衣服,戴上安全帽,把拍摄器材塞进脏乎乎的塑料编织袋里带进去。
夜间爬楼更是一个与业主、保安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经常会被当成是小偷而被拒绝进入大楼,爬楼不仅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演技和应变力。

在近10年的拍摄经历中,我遇到过雨雪、云雾、雷电、彩虹、火烧云、极光等自然气象,而每一张作品背后,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守候换来的。
那些默默等待之后的风景,都是摄影中收获到的幸福时刻。
我所拍摄的作品,不只是记录下城市和自然风景的万千气象,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守望也见证了新时代飞速前进和发展的社会气象。
透过镜头,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打量一座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我爬上了许多城市的高楼,从高空俯瞰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气质。
我认为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记录我们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录一切值得定格的瞬间。
当夜深人静的时刻,翻看照片,当时的拍摄情景便会一一重现,这种感觉让我特别充实和满足。
因为热爱,所以专一。

在神木拍摄的几天时间里,我走访了许多景点,夜晚站在神木的二郎山会看到整个神木城区灯光亮起的画面,但是二郎山景区的闭园时间较早,下午5点30分园区就关闭了,暂停游客登山。
所以在摄影的黄金时间段,普通影友无法进行拍摄。
建议相关方面,能够在神木设置一些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打卡点,从而更好地助推神木全域旅游的发展。

专家谈

互联网经济与影像试金石

★张兆增(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主席)

时代不同,摄影的方式和方法在今天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所成长的那个年代,纪实摄影追求的是经典,今天的年轻摄影人在拍摄作品时,追求的是快,是点击量,是粉丝量,可以说与经济直接挂钩。
摄影走到今天,无论是谁通过手机拍摄一段视频或几张图片,立马分享到网络上,便会获得好友或是粉丝的点赞。
这种瞬间“解饱”的快餐文化,图片的深刻性到底有多少?图片的内涵、意义到底存在不存在?再过几十年,这些“快餐摄影”能否在中国摄影史上留得住,粉丝会不会还有那么多?这是值得年轻摄影人思考,同时也是值得老一辈摄影人思考的问题。

★冯晓伟(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5位年轻的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自我定位都很明确。
几位扎根本土,用相机记录自己城市变化的达人令我印象深刻。
用相机记录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变化,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摄影没必要跑得很远,拍摄身边的美景,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地理解认识自己所在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每幅作品厚重的情感,便能感动他人,感动社会,为城市留存影像样本。
他们的脚踏实地,以及敬业精神,收益了大批粉丝和流量。
希望他们在今后的拍摄中,不仅要表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也要记录下城市的人文精神。
不仅要拍能够广泛传播,获得点击量的作品,还要拍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李泛(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赶上了好时代。
将镜头对准什么?拍什么?对于新时代的年轻摄影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如果只是将镜头对准光鲜亮丽、风花雪月,是走不长远的。
摄影必须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才是影像传播的长久之计。
时间是影像的试金石,唯有时间的长度才能检验影像的生命力。

在神木期间,我在展览中看到不少充满力量的照片,如王进喜跳进泥浆池里的画面,令人动容,虽然影像质量不是很好,但时过境迁依然感动了我们。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当影像感动你的时候,影像素质、影像质量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个年代的影像虽然粗糙,但粗糙中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历史的包浆,带着一种独有的时代气息。

年轻一代的摄影人,大多在蜜罐里长大,眼界和内心都像蜜一样甜,所以拍出来的影像都是光鲜亮丽的,也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特色。
我所看到他们拍摄的影像,大都是宏观叙事,希望年轻一代的摄影人能够走进微观看城市,一座城市是由一户户人家组成的,他们都是城市的细胞,正是这些细胞组成了大社会。
所以,摄影人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融入自然,这样的影像才能感动人,走得更远。
现在的影像,可以上天,可以入海,但什么时候能入心呢?影像入心,比上天入海更重要。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但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所以,我期望更多的年轻摄影人,能够让影像落地,让影像入心,让影像走心。
至于影像能不能被历史留存下来,就看我们的影像能够为历史留下什么,能够让后人看到什么。
只要有爱,心里揣着的一团火,就永不会熄灭。
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初心不改,一定会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影像文本。

★吴力(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当今正处于影像时代,影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独特的魅力深入到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位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分享的作品主题明确,画面精彩,围绕各自的职业,很好地发挥了影像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视觉要求,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欣赏习惯。
他们每一位经历、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热爱航拍,有的热衷于旅游推介,有的把自媒体摄影做得风生水起。
作为“两新”摄影人才,他们也是中国摄协关注和培养的对象。
当今社会是多彩的,影像创作也应该是多元的。
一定要发挥好个人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在拍摄上追求精益求精,便能创新与突破。

★王景春(中国摄影学会副会长,极光视觉CEO)

几位摄影旅游自媒体达人在影像的科技应用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且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在话题营销方面做得也卓有成效。
通过自己的融资、资本,产生经济上的实际收入。
他们是成功者,成为当下互联网经济的受益人。

对于摄影作品来说,拍得很美、很漂亮、很精致是一方面,但是摄影在某种程度上要具备一些社会的功能性,影像的社会性,要对时代有所记录,影像要与时代同频。
要从短线、中线、长线上做影像上的长远规划,要对自己有命题上的选择,要给自己定出阶段性的目标。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最重要的是要用时间去验证自己的影像,这也是摄影人需要突破的壁垒。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