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里尽是岁月变迁在泛黄的老照片里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菜店、理发店里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那些胡同、大院、街巷排房、筒子楼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平凡生活……
第六十期(上)讲述人
姚建军
原工作单位:云冈区税务局
我家原来住鼓楼西街32号,搬到这个院时我十岁,上三年级。搬来鼓楼西街前我家在塔寺街、武庙街住过。我一二年级是在武庙街的城区八校上的,三年级时转学到了九楼巷的二十七校。
鼓楼西街 2008年宫品仁摄影
鼓楼西街32号前身是大同市纸箱厂的一个生产车间,后来车间搬走,这个院儿就成了纸箱厂的职工家属院。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我们住在西房中的两间,也就二十平米左右。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加上爸妈全家共八口人,在当时也算大家庭了。两间房子住得十分拥挤,后来我爸看见和我们挨着的一间房长时间没有人住,他就把这间房从山墙上开了一个门和我家打通,搬了进去。因为没有领导的同意就占了一间房,我爸没少在厂里各种大小会议上挨批评、做检查。后来厂领导也知道我家确实人口多,才没有再深究。
鼓楼西街 2008年宫品仁摄影
32号院是个长条形的院子,它和33号院是鼓楼西街两个最大的院落。32号以前住着谁我不太清楚,当时就是觉着院子好大,门开得大,大到汽车能痛痛快快的进出。刚搬去的时候,院子里都用石条铺就,满满的都是车辙印迹,坑坑洼洼的不大好走。后来住户们嫌地不平,将大石条撬起来换作它用。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那其实是多么好的历史痕迹,它记录着多少沧桑岁月啊!
只是当时人们根本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就是觉着碍事。
年轻时的姚建军
当年每家的孩子都不少,一家生个六七个孩子是很平常的事。孩子们小的时候每家住一两间房还好,随着孩子们长大,各家的住房显得特别紧张。那时候住房由单位分配,很少有卖买房屋的,即便有也没有钱买。在院子里盖小房就是在这个时候时兴起来的。我们院大,地方宽敞,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动起工来。当年盖小房也特别不容易,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捡来东拼西凑的。厂子搬走时,在我们院遗留下一辆很破的手推车,我找人修理好了,各家各户都用这个手推车出去捡半头砖用来盖小房。名义是去捡,也有到人家工地上偷新砖回来。运气不好,让工地的人找上门来索要偷来的砖。
我家盖小房时,我把几个同学请来,连着干了两天。这时候人人都成了泥瓦匠,好像啥本事都有,砌墙、抹泥、上房顶,反正就是照葫芦画瓢。砖砌得正不正、墙抹得平不平光不光都不重要了,能支愣起像个房子就行。我妈给做了几顿饭,就是同学们盖房的酬劳。
拆迁前的大众浴池 姚建军摄
我家住西房,房子的后墙紧挨着大众浴池的房子。虽说两个房子之间有着四五十厘米的空档,但大众浴池长年累月的潮湿还是对我家影响很大。后来我家的后墙墙皮脱落,水印子半墙高。没办法,父亲只能去找人修理。这时房子已经归了大同市房产局,修缮队来人维修,将原来土坯垒得后墙拆掉,换成青砖的,沥沥拉拉修了一个多月才完工,中间还经历了几场雨。当时我们也没地方去,就那样勉强住着。有时候为了让工人干得快些,爸妈还要给工人说好话、请吃饭,真是苦不堪言。
我家挨着大众浴池住受了害,但好处就是洗澡近。当年古城里可以洗澡的地方寥寥无几。到浴池洗澡也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鼓楼西街大众浴池,分男女部。不知道女部啥样,男部进去就是一个大厅,周边立着一大圈木头柜子,柜子分着格子,比现在超市门口的储物柜大不了多少,让人们洗澡放衣服。买澡票的时候顺便给你一把小小的锁头用来锁柜子。
大众浴池 老翟提供照片
大厅中间摆满了类似于卡座的休息床,一米六左右长、六七十厘米宽,上面铺着毛巾被,有一个小枕头,能坐能躺。卡座面对面中间还可以放一个小小的桌子,可以放茶壶什么的。洗完澡,服务员会给你拿一块很热的毛巾擦脸,非常舒服。当年的拖鞋不是塑料的,是木质的。用木板锯成鞋的样子,再钉上胶皮带,穿上特别不跟脚,走起来还呱嗒呱嗒的响,俗称“塔拉板”。有塑料拖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了,但澡堂的拖鞋专门用火钩子烫出窟窿眼,显得十分难看,也配不成一双。做成这奇怪的模样是怕来洗澡的人偷偷拿走。
人们平时难得洗一回澡,大人洗一回二毛二,小孩减半。过年洗澡也成了人们的一件大事。平时再不讲究的人到了过年也是要洗一回的。大洗澡房里是四四方方的用水磨石砌的两个水池子,小池子里的水特别热,大一点的水稍凉一点。大池子里面又分成几个上面有横梁的格格,下面通着池子。多数人都在大池子里泡澡。淋浴头没有几个。洗的人多了,水脏的厉害,不时有服务员拿着个刮板往外撇飘在水面上的油泥。
大众浴池 老翟提供照片
有一年我爸加班回来迟,到大年二十九晚上了才带我们去洗澡,大众浴池人多的连放衣服的地方都没有。澡堂的人说:“水脏的可厉害呢!
”我爸说:“脏也得洗!
”仗着我爸和大众浴池的人熟悉,没柜子,我们就拿了个大包包衣服,人家帮我们找了个地方放,才算洗了个澡。那会儿也没啥人搓澡,大家都是相互搓搓,舍不得花搓澡的钱。
大众浴池也有盆堂,在我眼里那是最高级的地方,一般人是享用不起的,对我来说充满着神秘感。我特别想知道浴池里的盆堂什么样,有多高级。盆堂的价格三毛五,比一般的洗澡价格高多了。我想也不敢想,就是看着眼红。有一天我爸说:“等开工资吧,开了工资领你洗一回。”
我爸还真没哄我,开了工资兑现诺言。不过我爸还是舍不得买两张票。他和服务员认识,只买了一张票。拿着票进去的时候就和服务员说好了他先进,我是隔了一会儿才悄悄的溜进去的,算是蹭票。我进去一看,给人高级感、神秘感的盆堂不过是在单独隔出的小房间里放了一个浴缸,地面也是用水磨石铺就,墙面镶着一米来高的水磨石,靠边有一个淋浴头、一个独立的洗脸池,还有一个小小的床放衣服。潮湿的蒸汽把墙上的墙皮蒸的七零八落、斑驳不堪。在这儿洗澡不过是安静,卫生一点罢了。在盆堂里蹭票洗了一回澡,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也让盆堂的高级感、神秘感一扫而光。
姚建军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贺 英责编 周建新审核 邓 琳监制 杨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