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港澳创客而言,隔江相望的深圳、珠海都更为便捷,顺德港澳城的优势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南都寻访了在港澳的顺德籍老中青三代人,他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顺德最大的优势,在于港澳两地有超过40万的顺德乡亲——同源血脉的认同,就是顺德港澳城的最大优势和动力。
血脉同根
顺德人在香港 心系桑梓
下午3点,香港中环各色行人匆匆,在亚洲金融中心的心脏地带,鳞次栉比的商业大厦在阳光下闪耀光彩。就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老旧的顺联大厦与周边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栋旧式物业大楼有11层高,横跨租庇利街的3个门牌编号,和港铁中环站只隔着两车道。
这里是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的会址,老旧的外墙难掩它的辉煌历史,这里不仅记录着顺德人在香港的团结互助,更记录了香港“狮子山精神”时代的拼搏,总会的墙上刻着这些名字:黎时煖、李兆基、郑裕彤、伍步功、胡宝星、翁国基、梁銶琚……香江的辉煌,离不开顺德人的汗水。
一枚会徽四件“顺德宝贝”
1947年,为了联络在港的顺德乡亲,香港顺德联谊总会正式成立。会徽以顺德的界域作为背景,选取了当时最能代表顺德的四样事物;凤城双塔之一的青云塔,象征顺德文化;塘鱼、蚕丝代表最具民间智慧和特色的桑基鱼塘文化;顺德糖厂,象征着工业的崛起。
而这个会徽还是香港6所中学、5所小学、3所幼稚园的校徽和园徽,正如现任会长卢浩宏所言:“举凡社会公益,扶贫救灾,敬老劝学,均悉力以赴。每年举办敬老、祝孔、参加香港公益金百万行筹款、青少年暑期活动、颁发会员子女奖学金等,数十年从未间断。”
百年绵远堂是异地游子的归家纽带
但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还不是港顺两地血脉相连的起点。“顺德人100多年前就已经在香港成立了绵远堂。”顺德政协委员、香港恒业集团与广东宝丽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中平一直热心寻找顺港两地的历史,绵远堂的故事让他印象尤为深刻。据载,1876年旅港顺德绵远堂已经在香港注册为慈善机构。当时很多顺德人来到香港工作直到去世,绵远堂就协助把他们送回顺德安葬,落叶归根,现址在香港上环皇后大道中237号太兴中心一座三楼。
绵远堂由顺德区政协委员、顺德区荣誉市民刘鼎新的太公刘星厂和三个朋友创办。当时顺德水灾,在港乡亲为赈灾奔走筹款,当时的救灾款剩了余钱,拿去买了电灯公司的股票。再后来,连同赚到的部分,这笔钱成了绵远堂最初的启动资金。建立之初,主要办理国外同乡灵柩经香港运回家乡安葬等事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绵远堂将重点转移到敬老、教育、医疗和赈灾等方面。而且一直推进香港和顺德两地在慈善、救济、教育、敬老等方面的发展。如筹建陈村公立医院、推动顺职院的旅游与酒店专业的建立与发展;为顺德大良的妇幼保健院医生提供到香港大学的玛丽医院学习的机会,也安排该校教授来顺德进行医生培训等。
强烈的家乡意识体现在这些细节
无论是绵远堂还是香港顺德联谊总会,都能够看到顺港两地之间深厚的联系,而且从未间断,一代代旅港顺德人互相接力传承,彼此支持。“过去顺德商业发达,特别是丝绸业。自从香港开通口岸之后,顺德不再经过广州口岸,而是选择把丝绸运到香港口岸销售到世界各地。交通的方便、商贸的往来,让香港与顺德构成了一个联系密集的圈。”叶中平说。
这种强烈的家乡宗族意识,还有一个细节能够体现。在各国美食遍地林立的香港,联谊总会只接待会员的会所餐厅,由祖籍顺德大良的名厨周国庭主理,曾任香港保安局警察俱乐部总厨、香港汇丰银行总行行政总厨的他,如今在这看起来破旧的大厦会所内,做着最传统的顺德菜:顺德酿鲮鱼、龙江乌酱焗鱼咀、姜撞奶、大良拆鱼羹……时间似乎从未改变过这些顺德人的顺德胃。
饮食同源
凤城美食走出去、引回来
事实上,顺德的饮食文化在港澳地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很多时候“识饮识食”是香港对顺德的第一印象。早于民国时期,大批“梳起唔嫁”的顺德女性流向港澳打住家工。一方面,顺德人以刻苦耐劳著称,加上厨艺了得,在劳工市场上极受欢迎,比其他地区输出的佣人都价高,人称“顺德马(妈)姐”,当时只有大户人家才请得起。她们同时将顺德菜带进富人家庭,因而顺德菜在港澳有着特殊的地位,更是一种身份象征。
凤城打造了香港美食界的“招牌”
香港旺角商铺林立,食肆更是遍地开花。一出太子地铁站,很容易就能看到凤城酒家的红色招牌。这里是凤城酒家的分店,开设于1984年,如今仍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潢,细节处的繁花锦簇、龙飞凤舞的装饰,有着传统粤式酒楼的味道,如果认真细看,会发现几面墙上的题字,来自于香港饮食名家蔡澜。蔡澜说过,如果在香港想吃顺德菜,他一定会去北角或旺角那两家凤城酒家。
这两家店如今由谭国景打理兼行政总厨,是凤城酒家的第二代总舵主。第一代是他的师傅冯满,是顺德大良隔岗人,十几岁就跟随“凤城厨林三杰”之首区财学厨,5年后满师,18岁就在大良桥珠酒家做大厨,后来辗转至香港山光饭店、娱乐酒家、龙记饭店担任总厨。
谭国景的父亲也是厨师,1954年冯满创立凤城酒家,在父亲的引荐下,16岁的谭国景来到凤城学厨,至今65年,从少年到白发老翁。“最开始都是打杂的,洗碗、扫地、清洗案板都要做,不过我特别勤奋,案板别人清洗一次,我清洗两次。”学习四年以后,谭国景才有机会掌勺炒菜。
从一些故事也能看到顺德厨师有别于一般市井厨子,如冯满虽身为名厨,却毫无架子,为人很斯文,从来不说粗话,爱穿唐衫和功夫鞋。而且他爱干净整齐,一到厨房就让徒弟先清洗地面,直至一点点水渍也不留下,严格要求徒弟们工作前要剪头发和修指甲。
这六十多年,凤城只做大良炒鲜奶、鱼云羹、炸子鸡、虾多士、金钱蟹盒等古法顺德菜,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凤城既不换菜单,菜单每日手写再打印,也不做创新菜,但每天仍然客似云来,可见顺德菜在香港的“江湖地位”。
“以前,大家觉得顺德菜很精致,也特别费功夫,如吃田鸡都要去掉骨头,生菜包每样食材都切得十分均匀,确保口感。就是这种把菜做到最好、做到精致,让顺德菜在香港美食界有了一席之地。”年
逾八旬的谭国景见证了凤城酒家的发展,也见证了一些“忠实粉丝”顾客的家庭不断壮大。“过去都是老一辈带着儿女来吃饭,现在他们的子女都成家了,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一家三代人都来这里吃饭。”
他说顺德菜的招牌越来越响亮,他每年都回顺德,也知道顺德拿下了“世界美食之都”这块招牌,所以现在店里不少年轻人,既有香港本地也有来自内地,都是来“寻味顺德”。而“凤城”二字,就是谭国景对家乡最根源的思念。
把香港朋友带回来“寻味顺德”
这种味蕾的依恋很多时候伴随一生,81岁的张天生也是顺德大良人,16岁就来到香港,进入“香港会”证券交易所,见证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崛起,曾任香港证券交易商会主席、证券经纪协会主席等。“在我看来,顺德菜在饮食界绝对是首屈一指。”从1988年起,他就开始“寻味顺德”,不仅是自己回顺德,更是每个月都要带朋友回来,更是仙泉酒店的老顾客,“我最多的时候带了4台大巴的客人回顺德吃饭,70大寿也是在顺德摆酒请客,到我和太太的50周年金婚纪念,也请了288人回到顺德,就在新世界酒店宴客。”
还有旅港的顺二代把这当成事业。2018年,香港无线电视的美食节目《鼎爷厨房》来到顺德,就是伍智聪在其中穿针引线。他的父亲伍时就创建的兴隆食品有限公司,是香港肯德基、必胜客的主要肉类供应商。
“环球厨神世界大赛”在香港每两年举办一次,2017年那次,伍智聪就带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厨逛大良的府又市场,向他们推介顺德的食材。之所以选择来顺德,伍智聪称,除了是自己的家乡之外,最主要就是看中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地道食材丰富,而且是粤菜的发源地,可以有很多的交流和碰撞。
“香港人都知道顺德菜好吃,但大多不知道顺德菜的精髓。”伍智聪如今除了是顺德区政协委员,同时也是顺德区侨界青年联谊会的一分子。他正通过自身对顺德饮食文化的推动,能够让两地青年有更多的交流,他也希望在顺德港澳城之中,对于顺德美食的招牌有更多宣传推广,他觉得这也是顺德容易发挥的优势。“虽然像深圳、珠海、东莞这些地区起步得比较早、地理位置上也有优势,但香港有大量的顺德人,而且很多都是优秀的企业家,我想这是顺德的优势所在。”
政府是否能够针对港澳青年,建立一个更系统的政务服务或社会服务,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服务,让他们知道在内地创业的每一步要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支持。只有心定了,他们才会走出第一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山社团总会会长,香港信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苏长荣
服务引导
把港澳年轻人吸引来顺德
血脉同根,饮食同源,除了香港中老年一辈,传承之下,更多有志港澳青年看好内地发展,积极投身新时代湾区建设的浪潮。90后的香港青年陈俊鸿就是其中的一员。
交通便利、产业成熟,顺德创业优
对于顺德,陈俊鸿并不陌生。小时候,逢年过节他都会跟随父母回顺德伦教探亲。“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香港回顺德的交通就是搭大巴和船。虽然交通不算发达,但那时顺德已经有很多工厂了。”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高铁的开通,陈俊鸿从香港到顺德就更方便了。从去年开始,他工作日在顺德,周末回香港。之所以在两地往返,是因为陈俊鸿选择在顺德开始自己第一个创业项目。
“伦教有珠宝产业、土木机械装备产业,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而香港青年的科技成果、设计想法、文化创意可以在这里找到应用场景。”于是,陈俊鸿在伦教策划了智汇港项目,为港澳青年创业孵化提供服务。现在每天傍晚,忙碌一天的陈俊鸿,下班前惯例巡视工地。经过大半年的建设,一栋栋办公楼拔地而起,建成后可为300个小微团体提供创业空间。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港澳青年创业者来内地创业的时候能接洽得更顺利,吸引更多香港青年过来创业,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顺德在园区和租金补贴方面支持力度很大,从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到房屋津贴,各方面政策相比其他地方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顺德产业、香港金融及人才的“双赢”
“在大湾区时代,顺德更是值得香港人关注的地方。”谈及顺德与香港的关系,苏长荣首先说了这句话。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顺德籍旅港乡亲,他时常就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深度融合、顺德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保持领先优势等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建言献策。
在他看来,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顺德是中国最具典范意义的区域,顺德人身上勤劳诚信、敢为人先的品格,也造就了顺德成为投资的宝地。而在大湾区时代,顺港两地“一衣带水”的区位连接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顺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为了全中国最先进的产业基地,城市产业饱满,政府服务效能高,各方面社会服务很先进,所以说顺德与香港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顺德港澳城的建设,无疑为顺德与香港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两地在产业上的契合点在哪?
苏长荣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其产业完整性和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金融人才也高度集聚。另一方面,香港如今正面临着市场转型,生产企业逐渐被淘汰或持续萎缩,金融业、运输业、服务业、商业等要素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更明显、更集中。“但是,香港的市场规模就是那么大了,要让生意不断做大,就需要寻找产业密集、经济先进的地区进行延伸,带动人才流动,让年轻人找到更有发展机会的空间。”
苏长荣认为,顺德有着庞大而深厚的产业基础,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将对金融资本、金融服务等方面产生巨大需求,对人才也有巨大渴求,“两地就有了互补的契机”。
制定政策对接港澳青年的“刚需”
他建议,顺德要主动拥抱这个契机,在政策制定上,以及有关创业、人才落地等方面提出更人性化、更符合市场产业需要的政策,对接这种人才资源。但是,这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仅仅给予一些经费和补贴,“而是一定要跟香港青年人的渴求和愿望做对接,制定更有黏度的政策,对他们的动员效果会更大”。
尤其是香港年青一代对中国内地的了解并不深入,怎么开展创业工作,怎么在当地落地生根,这可能是他们最关心也最担心的问题。“政府是否能够针对港澳青年,建立一个更系统的政务服务或社会服务,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服务,让他们知道在内地创业的每一步要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支持。只有心定了,他们才会走出第一步”。苏长荣说。
如今伍智聪每年会带着女儿回到杏坛古朗,有时间他也一定会去父亲为爷爷建的纪念堂里看看,他常告诉两个女儿,这一切都源于家族的礼节,更是一种传承。伍智聪常常说:“对我和家人来说,最简单直接的,就是每年多回家。”家,既是古朗,也是顺德,更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