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一曲,琴续千载
从“伏羲制琴”的传说到“楚琴赵瑟齐竽秦筝”的谚语,先秦时期楚地琴家众多,湖南地区的战国及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精美的古琴实物。这里的先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养蚕制丝经验与精湛的髹漆技艺,为古琴的制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湖湘琴事源远流长。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众多珍贵文物中,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古琴。古琴,又叫七弦琴,是中国传统的弦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此次,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更深入地了解古琴的历史和文化。一进入博物馆,我们就被那把陈列在展台上的古琴所吸引。它的形状宛如一个微弯的弓,七根琴弦整齐地排列在琴面上,琴身则是深沉的黑色,给人一种深邃而又神秘的感觉。七弦琴出土于上世纪 70 年代发掘的马王堆三号墓中,该墓葬的下葬时间为公元前 168 年,七弦琴属于西汉初期的文物,也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年代最早的琴。图为湖南省博物馆内展示的七弦琴随着我们的脚步深入馆内,唐琴“独幽”映入我们眼帘,这把琴来自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面为桐木,琴底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琴体色泽典雅,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断纹较多。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独幽”二字,龙池下方刻有方印“玉振”,龙池内刻腹款“太和丁未”四字,琴尾有李静题款及名家题诗,被近代琴学大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该琴最初为明末清初的衡阳王夫之先生所拥有,《玄楼弦外录》有相关的记载,但“独幽”琴如何流入到王船山先生手中并不得知,琴后归民国时期的桂阳李伯仁。从李伯仁遗稿中记录的文字来看,他亦非常珍视“独幽”琴,视之如拱璧。此琴曾经与“鹤鸣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进行展览,为目前全国十余床唐琴之一, 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中的镇馆之宝。讲解员告诉我们,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古琴的音色深沉含蓄,它的每一根琴弦都代表着一种情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内与古琴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把名为“岳山遗韵”的古琴,据说这是明朝时期的作品,琴身雕刻精细,音色优美,被誉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中,我们还观看了古琴演奏的视频,听着那深沉而悠扬的琴声,仿佛能感受到古琴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古琴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