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水通南国三千里”,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金华水资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四通八达的江河航运和充满民间智慧的各种水利设施孕育了这片富庶之地,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水文化遗产。东汉卢文台与白沙溪三十六堰、南宋王槐与义乌蜀墅塘、清代李渔与兰溪李渔坝……这些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在造福浙中大地的诸多水利设施,既是金华先民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代代后人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又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系统多个第一,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留下光辉记忆。
为更好地挖掘金华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全面展示我市水利领域的建设成就,从3月16日起,本报与金华开发区、金华市水利局联合推出“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大型系列发布。让我们跟随的脚步,去实地探访古代堰坝、山塘水库的水利奥秘,去追忆挖掘自强不息、区域协作的水利故事,去剖析解读“五水共治”、通江达海的金华实践……

堰湖海塘水电站 —— 从点亮婺城到市民乐园
□ 余菡 文/摄 (除署名外)
芳菲五月,位于金华开发区的湖海塘公园春光明媚。作为金华天然地标之一的湖海塘,一泓碧水,微波拍岸,美景怡人。
你很难想象,这秀美大气的湖海塘公园,曾经是一口供灌溉、养殖的水塘。许多老一代的金华人,亲眼见证了湖海塘的一步步蝶变。
湖海塘最初的辉煌,要从它的下游,坐落在金华城区西南角的湖海塘水电站说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投产建设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也是点亮金华城的发源地。
湖海塘公园全景 时宽兵 摄
照亮金华城区
金华开发区西关街道山嘴头未来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而在其西侧有一个隐蔽的角落。山嘴头社区居民羊根林骑着自行车,带来到位于李渔路1805号的一条小路,往里走50米左右,可以看到被栅栏围着的一幢矮平房。这里就是湖海塘水电站。
羊根林今年73岁,从有记忆开始,湖海塘水电站就一直陪伴他成长。“1978年前,水电站在我家对面,后来搬家了,离得更近,就在它旁边。”在羊根林的童年记忆里,湖海塘水电站是他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好地方。除了美好的成长回忆,实现照明、灌溉,才是作为一个城南人值得骄傲的事情。“水电站建成之初,我还没有记事,但听父母说,当时可是惊艳了一座城,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城区4万人的生活用电,也解决了湖海塘下游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羊根林说。
1999年,金华市第一位水利工程师韩继绍写了《金华水利五十年》一书,记载了当时的情况。书中提到,解放前的金华城区缺水少电。当时城区人口有4万多,白天还人来人往,一到晚上就暗淡无光,只有比较热闹的西市街,还可看到灯光,唯一的长乐戏院点的是几盏煤气灯和电石灯。
1948年,为从根本上解决金华城区照明和湖海塘下游城南、秋滨等乡镇1.5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原国民政府浙江省水利局金华江水利工程处徐焕章、韩继绍等人提出建设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的方案,兴建一座装机200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站。
1950年1月2日,湖海塘水电站工程正式动工,其中梅溪拦河坝和山嘴头电厂两项工程由钱塘江水电勘测处负责施工,其余工程由金华湖海塘水电灌溉工程处负责施工。自此,从梅溪拦河坝到西关尾水渠,全线长20公里的工地上,每天有四五千人日夜施工,场面非常壮观。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斗,同年9月30日电站试车发电。10月25日,湖海塘水电站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成为当时城区的主力发电厂,占城区用电量的97%左右。这是金华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水力发电。当时,金华城区一片光明,群众欢欣鼓舞。
湖海塘水电站第一台水轮发电机
湖海塘水电站外景
多次改造升级
羊根林对湖海塘水电站的情况如数家珍。还没走进房间,他就指着平房的主房介绍:“这下面安装的就是一号机组——一台姐妹型水轮发电机,来自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是一台身披绿漆的大机器,沿着屋内的楼梯下去就可以看见。
触摸着这个“绿巨人”,仿佛触摸到它辉煌的过往。
浙江省和金华专区的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和第一座小型水库的建成,正式拉开了金华治水新序幕。金华专区兴起了小型水库的建设热潮,金华各地开始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程规模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工程建设到流域性治理,逐步实施开渠、筑坝与防洪保塌工程。1950年冬至1952年春,全区各县动工兴建的小型水库达30多座。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华小型水库的建设经验受到全国关注。1958年5月,金华开始兴建双龙溪的“一垄八站”,水力资源实现流域梯级开发。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湖海塘水电站与时俱进,不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为满足不断提升的居民用电需求,1983年,湖海塘水电站进行了扩建,新增一台200千瓦的发电机组。2000年,在不改动原貌的基础上,对第一台机组进行增容,增容后容量达到250千瓦,极大提升了设备运行水平。
2005年至2008年间,湖海塘水电站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陆续升级改造了电站的微机监控系统、发电机组调速系统,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新增节能高效的新型变压器。同时,不断更换老旧的高压电力电缆,及时修复部分存在故障隐患的工程,对863水电渎进行了拓宽,使尾水下降0.5米。通过优化水源调节,保证了安全高效运行,电站年均利用时间达5000小时左右。
与建站初期相比,湖海塘水电站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整体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当初的人工繁琐操作发展到微机监控和自动控制,既减轻劳动强度,又促进了电站的长期发展,使老电站焕发新的生机。
余其洋是一位老水利人,目前一直守护着湖海塘水电站。他介绍,在进行变电站增容改造、引进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同时,该站还非常重视管理的进步。尤其注重对运行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安全生产分工责任制,做到人有专职、事有专管,根据水电站的实际情况配置外线班、检修班、水文班,建立和完善操作制度,对水电站设备定期巡视和检查,积极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2012年6月,市区实施一环南线与一环西线贯通工程,为配合市区重点工程建设,水轮机不再运转,但它是水利人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缩影,激励着新一代水利人继续奉献担当。”余其洋说。
水上运动员在湖海塘训练 时宽兵 摄
人湖和谐共处
曾任苏孟水电管理处处长的黄锦来,回顾湖海塘水电站的前世今生时非常欣慰,湖海塘水电站不再发电,一是电已不再稀缺,二是当年需要灌溉的1.5万多亩农田早已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上游的湖海塘水库正从水利工程向城市湿地公园悄然转型。
湖海塘的活水发源于南山仙源湖,经梅溪、中干渠,穿过南二环注入。在农耕时代,农业灌溉是大事。长期以来,湖海塘水面越来越大,遂有“金华小西湖”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家家户户搞起了养殖,污水几乎都直排湖海塘水库,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山嘴头经济合作社,问及湖海塘水库的“黑历史”时,一位老人说:“我清楚记得,我结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很多农民在水库里养鱼,家门前河道里的水不仅脏,还有异味。”
黄锦来说,当时湖海塘周边养殖场很多,上游石门农场、苏孟乡范围内养殖污染严重,一些湿地又被分割成多个小水塘,水面萎缩。原来的活水变成了死水,水质常年为劣V类。
湖海塘亟需重塑。2013年5月,湖海塘西边响起轰鸣声,一个老水塔被顺利拆除,迈开了湖海塘开发建设的第一步。同年6月,湖海塘南侧的苏孟乡山背村开始拆迁。同年7月,湖海塘北面的违法建筑也被一一拆除。通过拆违,湖海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西岸引来成群的白鹭栖息。
为有效提升水质,防止畜禽养殖污水进入湖海塘,2014年以来,金华开发区严格对标“五水共治”要求,共关停苏孟乡、石门农场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572家,减少年生猪养殖18万多头,奶牛养殖2500多头,全面禁止畜禽规模养殖。2017年10月,总投资5.6亿元、总面积约293万平方米,集运动健身、生态休憩、文化展示、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湖海塘公园建成。园内游步道四通八达,植物种类丰富,建筑精美,俨然成了金华的城市客厅。现在每到周末都有很多市民前来休闲游玩。
美丽的湖海塘公园 时宽兵 摄
链接:
还湖于民的初心
从一口臭水塘到集运动健身、生态休憩、文化展示、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金华“小西湖”,脱胎换骨的湖海塘公园已成为让金华人颇为自豪的城市客厅。
这种自豪,一方面来源于初心的坚守。与建设湖海塘水电站一样,利民之事必兴之。湖海塘公园紧紧围绕“水”做好文章,将景观整体功能分为三个大区:活力商娱、山水文园、生态湿地,分别对应公园的东区、西区和南区。东区——活力商娱成为都市活力的集中展现,提供市民水上娱乐、观光游览、餐饮购物等功能的综合区块;西区——将山水文园打造成为融古通今的山水园林,自然风景与展馆建筑的对话诠释了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情怀;南区——生态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提供鸟类的栖息地,普及动植物科普知识和休闲观光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湖海塘公园的东区,是整个公园最为动感活跃的地方。除了是市民休闲的首选去处,各项水上运动在这块金华城市中心珍贵的大片水域中兴起了。近几年,皮划艇、滑水、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比赛在此举行,竞帆逐浪的景象成为这座城市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水上运动在我市方兴未艾,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其中皮划艇、帆船、赛艇、电动冲浪板等4个项目的数十名重点运动员正在这片水域刻苦训练,积极备战即将到来的2022年省运会。金华市海棠园林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国平表示,今后将继续引进水上运动项目、水上休闲项目,以填补我市水上运动的空白。
时代变迁,湖海塘发电、灌溉功能渐渐淡出,将湖海塘建成金华市区最大的湿地公园、高品质的城市会客厅,功能、作用变了,但还湖于民的初心没变。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