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河岸望向北塔楼与裙房
大多数职能性公共空间在使用期间的管理上往往也不知不觉中会落入相同窠臼:项目建成通常过不了多久,墙上已是贴满各种宣传标语、海报、或通告,为了应时应景无序放置的临时展板、地面一排排低矮的红花绿叶植物……一切仿佛已经成了此类政府公共职能空间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标配。
协作容错与理性控制
我们介入设计的时期是当地设计院刚完成建筑扩初设计,此时设计工作的难点在于对“既有”问题的处理,如何在室内功能植入后协调其他专业已经完成的修改工作,在很多时候,我们成了 “麻烦制造者”,这种专业上的“僭越”会导致其他专业大量已完成图纸的修改和重新报审工作。为此,我们在控制项目的经济性前提下,调整了容错范围,对需要修改内容做出原则性等级划分。并尽可能提供细致的建筑、结构、设备、幕墙、景观设计改动调整方案,减少同行工作压力,这些也得益于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的协调与支持。
市民咖啡茶室内部入口
服务大厅,顶部开辟采光井
空间的功能性质和低成本建造的特点也决定了设计思考更多着眼于空间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理性对应表达:一层大厅两侧功能区入口的形式的变化源自对防火分区界面上多处防火门直面大厅的消隐处理,如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兴造论所述--“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通过园林语言转折过渡空间流线,在消除立面视觉障碍的同时也给各个功能区域赋予了新的空间变化与可识别性;多功能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厅原本全无自然采光,通过将布满屋面的风机设备重新设计排布,两侧拾掇出400宽的地带,调整结构,打开屋面,形成“光的峡谷”;北塔楼门厅反弧形天花造型是由于大型排烟风管的横亘造成局部标高降低的地域性文化形式理性回应……
大厅局部
人文精神与地域文化
项目设计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功能的置换调整,准确来讲,后期随变而变的快速应对方法更多来自于直觉性设计。这和疫情发生以来个体的直观感受有关,某些精神性层面的需求变成一种条件反射映射到设计之中。文艺复兴时代产生的的人文主义(humanism)的核心本质是对人的个性的关怀,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 回溯到彼时的建筑和艺术,原本担心过于形而上的语言也变得意义清晰。
可变公共卫生主题展览
二层走廊
门厅材料与细部
无论是大厅因进深过大而在顶部打开结构新建的圆形采光,还是源自拉斐尔(Raffaello)绘画《解救》(LIBERAZIONE DI S PIETRO)构图的局部空间形式关系,都是试图用带有古典人文主义光辉的温柔共情去化解传统空间冷漠固化的直觉性尝试。
市民咖啡厅入口与展览通道
公共卫生主题展览通道
党群服务中心内部入口
通过结合结构空间本身和材料的选择对空间地域文化做适度表达,大厅休息区把孤立的结构柱重新缝合为打开拟石门洞的墙,红砖十字从砌筑方式到材料本身的属性都具有显性的传统建造含义,同时对红十字会功能性的贴合不言而喻。而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的太湖石屏风也是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当代艺术化重构……
红十字会血站通道
服务大厅等候区
血液中心向大厅等候区视点
血液中心外走廊
血液中心
裙房电梯厅
变化是这个不确定时代最大的特征,如何在不确定中日常公共生活中重塑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尤里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在公共理性运思之下的公共性,对深陷困境中的我们显得尤为重要。
北塔楼门厅
北塔楼电梯厅
古典人文主义艺术的空间转译
南塔楼门厅
屋顶双庭院
屋顶庭院内侧
室内与屋顶庭院
室内与屋顶庭院
屋顶庭院与塔楼转换处
地域文化的当代艺术重构
庭院局部
屋顶庭院
结构重置 引光入室
多功能公共卫生信息发布厅
人工照明氛围
天光混合照明氛围
疾控防疫工作区
裙房各层平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昆山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地点:昆山市通澄路
项目面积:72400平方米
建设单位:昆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代建单位: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上海思域设计(SDTD)
设计主持:宋毅
设计人员:班亚娇、葛丽丽、王勇、任煜、庄子冲、魏无蓉、王南钢、张世尧、沈维安、朱磊
项目管理:高春吉、费一鸣、陆莹超、黄磊磊、石伊琳、戴凤、朱春根、陈华、胡建峰
设计配合:苏州苏明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上海汉室设计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FRC(香港周保华设计有限公司)
裙房建筑及景观修改:宋毅建筑工作室
实验室设计:大橡木(苏州)实验室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承包商:南京稼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A标段)、昆山市华鼎装饰有限公司(B标段)
项目摄影: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