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2024年考研--快题设计(网传回忆版本)
在太空环境中,设计一个可供太空旅客使用的太空驿站(太空站),满足短期的停留、休息、交流。设计内容需包括十个独立舱体、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文明展示、信息交流、临时休憩)以及其他设备空间,需要在入口处设计一个封闭缓冲舱。设计需要反应地球文明特征,可选取元素(城市、聚落、山丘、水系、植物、庭院、农田……)。服务对象不限于人类,可以为2米以内的人及外星生物,可根据太空环境自行增设特色空间,具体功能自拟,设计规模不超过60mX60m。
图纸要求
![浙大设计考研今年把考生全吓哭了 范文模稿 浙大设计考研今年把考生全吓哭了 范文模稿](http://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9/20240921140603172689876312931.jpeg)
室外轴测图或透视图1张
室内轴测图或透视图1张
平面图(水平剖切)不少于1张、剖面图(垂直剖切)、立面图各1张,有必要尺寸标注。
请回答下列五道简答题
1. 你认为外太空环境对设计外观有什么影响。
2. 你认为无重力条件下的内部空间的特点。
3. 在设计中应体现地球元素,你运用的是什么元素?体现的是怎样的主题?
4. 自己增加的特色空间是什么?
5. 请具体描述一下方案(设计说明)。
简而言之,浙大建筑,飞上太空了。
浙大将宇宙设计作为命题搬入考研试题中,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假如给予同学们一双押题的慧眼,你会知道AI与太空是2023年躲不开的热点话题。
一个是由ChatGPT掀起的全球技术革新风暴;一个是自2021年伊始,中国宇宙空间站逐步搭建。
这些暂且不论,先从通俗易懂的讲起。那么当我们入手这样一道“宇宙设计”,该如何解答呢?
此题何解首先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寻常学校教授的建筑基础功,在这里无法适用。你要明确太空环境下建筑的特殊属性。
1、无重力空间环境
2、恶劣太空环境,如宇宙垃圾、低温、辐射等
3、内部设施,抛弃垂直交通体系的架构
太空建筑的外表皮极为特殊,需选取能够适应极端恶劣环境的材料。与此同时,还要兼具考虑几个问题:如何运输?如何拼接?如何供能?
中国天宫空间站 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以Foster与Gamma联手设计的火星城为例。首先,我们考虑建造外太空基地,一般会考虑通过火箭运输材料上去对吧,但越大的物体越难以运载,所以通常是运送小体量的联接体,再如拼乐高一样组合搭建起来。
Foster这版方案,预设在人类登陆火星前,先遣送一批预先设计好程序的半自动机器人,在火星利用地表土壤和风化岩石建造居所。这批机器人还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专门挖坑,便于建造;一种处理土壤和岩石以形成分层的墙壁,一种使用微波将材料融合为一体。
Foster + Partners 火星栖息地
而在考虑建筑外形上,如果同学们经常看科幻电影,你会发现多数太空建筑的外形均为壳体,或者充气气囊的造型。由于太空环境极其恶劣,极端天气和灾难频发,那么我们使用的外表皮材质首先较为特殊,这种材质需要大家跟随宇航局的脚步去调研和靠拢,材质的不同就决定了你设计的建筑结构和外表皮形状也千奇百怪。
如利用韧性材料和张拉膜结构,或者仿生蜂窝、动物巢穴的结构来设计最坚固的建筑结构。这样的结构好处在于假如建筑的外接触面有哪一处破损,它可以很快地补充上,因为是一小块一小块拼接上去的。
EBIOS Interstellar Lab
再比如BIG在迪拜政府的支持下设计了一座火星科学城市,按照BIG的设计想法,用加压充气装置可以附着火星地表。然后在建筑表皮外部搭建复合防护罩阻隔有害太阳辐射,在内部营造出生态圈来维持生命。
BIG 火星科学城市
太空环境,和地球之间最大的区别即是“无重力空间环境”。
因此从建筑的内部空间来讲,太空建筑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柱梁板形式。你在地球上造建筑需要考虑水平受力,在底下要加五个柱子还是十个柱子,起支撑结构的作用。但太空环境处于失重的状态,我们就无需再考虑柱梁板了,你需要思考的是建筑外骨骼连接的形状。
并且,在地球上正常的交通体系都是垂直交通体系,我们有电梯,可以一层又一层向上走,植物也是竖着长。但在不同引力环境中(无论太空、月球还是火星),可能万向都可以。比如你看咱们的天宫太空站,它不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而是一个球型的空间。宇航员在空间站内上下左右的墙面都能使用。
中国天宫空间站 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家具可以竖着挂在墙上,楼梯也扭转传统的形式。但同学们须记住,在设计内部空间时,一定要考虑应对失重的“绕中周旋转的人工重力”。说白了就是,你的房子外部在宇宙中飘荡可以来回转圈,但房子里头的人或物是保持不动的。
那么要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同时你也要考虑能源供给、植物生长、邻里关系、生态景观、娱乐设施等这些东西。也就是浙大题目中所谓的“地球文明特征”。
ABIBOO工作室 火星上的垂直城市:女娲城 设计一整个火星城市的能源循环
实际上这些功能看似简单,不就搭个温室养植物么。但太空环境中的植物可不是随意摆放的,植物向来都是向上长的,但水、土壤、营养液会受到失重影响。
因此,大家看现有构想的植物都是种在特殊处理的墙上。另外诸多宇宙射线可以随时杀死植物,所以这些植物和水系一定被严密包裹在温室里,用人工光源进行照射培养。
意大利建筑师Stefano Boeri “火星种子”,将“垂直森林”搬上太空
当然作为一个快题设计,你所能知道的材料结构均有限。实际上我倒认为浙大出这种题,想要看到的是同学们是否能够在这种非传统建筑模式中,拥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你在轴测图或透视图中,需要体现建筑与“无重力空间环境”中的关系;你的平面图也要考虑建筑外骨骼,和独立舱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等等。
在宇宙中造建筑是天马行空?浙大这次考研题,说实话伤了不少同学的心。
图源:小红书
能理解大家的愤怒,毕竟押题一万遍,总平图画到烂,谁能料到这建筑长了翅膀飞天上去了。没有总平图、自拟任务书、没有用地红线,更没有日照间距,任谁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考试里遇见道这么不熟悉的题都得崩溃。
但,浙大这道题,出得略微超前,却并不突兀。
人类对宇宙这座钢铁森林有无限遐想。《海底两万里》的作家儒勒·凡尔纳,亦有“科幻小说之父”之称,1865年,他在《从地球到月球》中构想了用长274米,重6.8万吨的超级大炮,用16.4万吨硝化棉作为发射药,将能载3人的炮弹射向月球。
眼熟不,这不就是最初的“登月计划”。
《从地球到月球》作者构想的炮弹内部结构
有两位科学家是凡尔纳的忠实读者,一位是俄国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一位是德国国籍的赫尔曼·奥伯特,他们认为这种设想不够合理,从而投身于火箭推进理论,最终成为火箭和航天领域的奠基人之二。
宇宙从科幻小说中翻跃而出,在人类面前展现出真正瑰丽的全貌。
而人类真正实现登月之梦,大家也知道,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让人类首次踏足月球这片神秘未知的土地。时隔50年后,美国再次启动“阿尔忒弥斯计划”,计划在月球上建立人类常态化驻留机制。预计2025-2026年建造人类第一个月球科考站。
图源:NASA官网
而“阿尔忒弥斯计划”进行的却并不顺利,美国如今的部分航天事业均放给了商用企业,比如经常活跃在社交媒体搞新花样的SpaceX,他们想在月球建立科考站就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大家在设计浙大试题太空站遇到困境只是鸿毛,你比如全世界的知名车企,宝马、丰田在往市面上迭代新的汽车设计同时,也在马不停蹄地研发太空概念车。
图源:客观日本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航天事业虽然起步得晚,但发展速度之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望尘莫及。天宫太空站建立的同时,我们也将视野放向了月球、火星等更广阔的天地。
同学们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认知一般都是通过看得知,但等火箭升空了、太空站建立了,其实就代表着这项研发已经在各大科研机构、航天所、国防高校里发展好几年了,并且拿出了伟大的成果。就比如前段时间热火朝天的“哈工大月球溶洞基地方案”。
图源:央视网
你看当我们还认为在太空造建筑是天马行空时,哈工大的研发人员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月球基地方案:把各种试验区、居住区、能源供给区都建立在月球表面之下,直接利用月球与宇宙抗衡上千万年进化的地表作为住房保护外壳来解决问题。
我再举个例子,《流浪地球》爆火后,有一个科幻名词映入人们视野,即“太空电梯”。
《流浪地球》中的太空电梯
实际上,日本研发“太空电梯”已经长达几十年,擅长建高塔的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在2015年就开始实验太空电梯的缆绳材质——碳纳米管的耐久性,并于地表、大气层、太空中不同高度进行耐久实验。
该公司宣称其太空电梯工程“计划2025年左右在赤道附近的海上开工,2050年左右落成运营”。
日本关于太空电梯的设计图 图据:每日
宇宙设计,并不遥远因此我们可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迭代已经迸发出极为迅猛、势不可挡的动态。尤其信息大爆炸这些年,自1999年谷歌开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也就集中在这20年,但却迭代变化出了40多种电脑语言。
甚至说,或许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也会发展成你难以想象的规模,届时AI可以帮助人类快速实现对未知的探索。如元宇宙、人类思维意识的上传与永生(《流浪地球2》中探讨的‘数字生命计划’),甚至是探索外太空、移民火星等等。地球资源日渐枯竭,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因此宇宙设计,也是艺术生未来研究必备的命题之一。
但说实话啊,抛开网络上一些比较发泄情绪的言论。我并不认为同学们在学校期间对宇宙设计是完全陌生的。就以建筑举例,假如大家在大二、大三有关心各个建筑设计竞赛,你会发现所有赛事的热门命题就那么几种:一类比较先进,设计未来世界资源枯竭时的摩天大楼等;一类跟随社会热点,比如设计难民营、悬崖边与自然融合的展厅啊之类的;还有一类就是今天咱们探讨的,科幻主题了。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Y同学 获“SANTA PVT LTD” 1st runner up
康石石的学生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涉足宇宙了。
有比较“概念化”的设想。如W同学在H·ART夏令营中,与小组合作设计一款建在火星上的快闪店。这类快闪店建筑就抛弃了既往落地、规矩、很“推敲”的建筑设计,趋向于研究异形、曲面的结构。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W同学 火星快闪店项目 现就读于 提赛德大学 游戏设计 MA
有加入“可持续”理念的思考。如‘超级驼鹿’同学,便是设想未来人类发射越来越多的卫星到宇宙当中,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
根据这一设想,构建出一个回收太空废料的仪器,通过仪器把废料做成可拼接的基建材料,而这些材料就相当于太空原件,人们可将其拼为太空站等设施,实现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超级驼鹿 获 皇艺 服务设计 MA、香港大学 创新设计与技术工程 MSc offer
还有更加“硬核”的设计。如M同学尤为擅长机器人设计,因此她将其和太空设计主题结合,便把目标对准了未来人们移居火星时,会需要那么一批机器人提前探路完成基础建设工作的问题,项目由此产出。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M同学 火星探测机器人项目 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工程+CS BS offer
加入“新技术”也是宇宙设计的精髓。如W同学更关注人的本身,于是搜集了详细的数据去建造一个高精度宇航员形象,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爱好、日程、核心需求,然后切中其在太空生活中需要缓解孤独感这一需求产出VR设计。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W同学 获 爱丁堡 信息设计 MA offer
上述这些案例有的是近两年,由H·ART的同学们产出的,还有更远的三四年前,可能现在已经入职各大名企的学长学姐产出的项目。足以可见,宇宙设计这一概念并不遥远,在同学们的作品集中或从概念思辨性角度出发、或从技术实用性角度出发,多少都体现在大家的作品集中。
那么随着国内院校也开始将目光聚集于宇宙这一大命题,对国内保研的同学而言,你也可以“将设计搬入太空”。或许百十年后,你的设计也可以落地宇宙熠熠生辉呢。
更多背景提升、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