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资助过3万大学生,给许多大学捐钱修楼(曾宪梓港元走了捐钱资助)

1934年,曾宪梓出生于广东梅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少年辍学的他因为政府资助,重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于1961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
曾宪梓的男装王国创建于1968年,迁居香港之后,他凭借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开启了金利来的历史,并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领带大王”。

曾宪梓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致力于发展、捐助内地及香港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与社会公益事业,历年捐赠的金额逾12亿元。
数万名大学生、教师都曾收到曾宪梓的捐赠。
内地的许多著名大学,也都有以曾宪梓命名的大楼。

改革先锋曾宪梓

他资助过3万大学生,给许多大学捐钱修楼(曾宪梓港元走了捐钱资助)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曾宪梓于1934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961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
在上世纪60年代,曾宪梓来到香港,后来创办金利来集团。

来源:金利来官网

据《中国人大》杂志发布,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消息一公布,曾宪梓毫不犹豫地将准备投向美国的资金转投香港和内地,因为他深信,香港的命运只要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就永远是光明的,祖国越发展,香港也会越美好!

曾宪梓曾3次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编号第338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曾宪梓星”,以表彰曾宪梓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曾宪梓等100人获得改革开放先锋称号。

金利来官网资料显示,曾宪梓还分别获北京、哈尔滨、沈阳、大连、北海、广州等多个城市人民政府颁授“荣誉市民”称号。

“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报效国家”

1978年,暌违家乡15年的曾宪梓站在了他的母校——梅州东山中学的校园里。
校舍多年未变,亲切却有些破败。
在香港创业初成的曾宪梓当即捐出30万港币新建一座教学楼。

对当时的曾宪梓来说,30万港元也是一笔巨款。
此前,他在香港的创业极为艰难。
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道明天有没有饭吃”。
1968年他从泰国到香港,带着妻子、老母做领带,全部资金6000港元,租60平方米房子,一半工坊,一半家居。

70年代,他的“金利来领带”在香港叫响,事业逐渐发达。
但他自己,在灯红酒绿的香港生活多年,始终克勤克俭,从不赌马,也不去娱乐场所。
他给自己规定的每天生活费是10港元(后来随物价上涨到30港元、50港元),常常是一个盒饭打发一餐。

“我没有个人爱好,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报效国家!
”对祖国的需要,他却慷慨解囊。

曾宪梓为何如此执着?因为他的心底有一颗种子。
曾宪梓幼年家贫,长年辍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土改队员将他送入了东山中学。
曾宪梓忆及往事,常常老泪纵横:“那个时候学校给我被帐,给我吃给我住,一切免费,还给我三块钱助学金。
我十几岁还没有用过钱,是个没有见过钱的农民孩子。
那个三块钱对我的心灵的震撼是多大啊!
是祖国抚育我成长的。
我觉得我跟自己的祖国是血肉相连,无法分开的。

捐助超过3万名优秀大学生

对于因贫穷而未能升学的莘莘学子,曾宪梓感同身受,并以能助一臂之力而欣慰。
1992年曾宪梓与教育部合作,设立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
当时他为基金会的成立捐赠港币一亿元。
自1993年至1999年间,基金会连续奖励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幼师及教师进修学校)及师范性较强的综合性大专院校中有成就、有贡献的优秀教师共7028人,金额达4502万元人民币,鼓励并促进优秀教师到师范院校任教。

2000年起,曾宪梓基金会实施“优秀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用于奖励家境贫寒及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品学兼优学生。
计划实施以来,参与此计划的重点大学共38所,资助奖励优秀大学生30940人次,累计奖学金逾一亿二千二百万元。

此外,曾先生还斥资1亿港元成立载人航天基金,捐资1亿港元(后追加到3亿港元)设立曾宪梓体育基金。
曾宪梓体育基金会奖励曾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内地体育健儿达176人次,奖金总额逾港币七千五百万元。

在广州的中山大学,有曾宪梓堂、曾宪梓堂南院、曾宪梓大楼,还有曾宪梓奖学金、曾宪梓灵长类研究基金和曾宪梓医疗科研专项基金。
曾宪梓先后捐资予母校中山大学的金额达5300多万元。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夏大学等,均有曾宪梓捐资的大楼。

来源:浙江大学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曾宪梓曾经说过:“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就要报效祖国。
”后来,他自己却“反悔”了。
2007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宪梓表示,“金利来不会破产的,因为我实力相当强,我不借款,而且我是现金交易的,所以金利来不负债,还有很多生意,就是金利来生意做少了,或者没得做了,我们产业手里的资金还可以足够,我们私人来讲,几代人用不完。
曾宪梓会死的,我死了以后,资产肯定在我们总资产的10%以上,就是用来做慈善事业。

感谢您的慷慨,

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每日经济(ID:nbdnews),综合新华社、金利来官网、经济参考报、新京报等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