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园。整个世园会园区,包括: 四馆一心(中国国家馆、植物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演艺中心)、世园小镇、世园村等。在世园会四大馆之一的植物馆见到,由无数仿佛巨大垂悬根茎组成的外立面,与室内的红树林相得益彰,并充分表达出“升起的地平线”这一主旨。尽管在干燥的北方,植物馆内部却充满了潮湿、温热的气息。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来说,馆内的一切植物都让人新奇,更不要说居然还能见到只能在沿海滩涂生长的红树林,以及有趣的食虫植物、苔藓、热带雨林、多浆植物等。
万科曾多次参与世界博览会主题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此次受北京世园会组委会委托,负责承建并运营植物馆。借助世园会的国际舞台,植物馆将向世界展示广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行的成绩和经验,传递广东“绿色名片”。植物馆的最大亮点在于,将生长在深圳的红树林搬进了北方的温室,营造了国内最大的室内红树林池。
专题文、图、视频拍摄/广州日报 全媒体 陈白帆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郑洪达
植物,
不可思议的智慧
地球有45.5亿年历史,最早的菌藻类植物有32亿年历史,统治今天植物世界的被子植物有1.5亿年的历史。在只有四千年历史的人类成熟的农耕文明到来之前,植物使地球从褐色变成蓝绿色。当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人是世界的主宰”这种偏见时,却忘了植物历史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史,大多数树木的寿命也远远长于人类。当人类需要更智慧地生存时,一个问题产生了:“植物是否可以是人类的老师?”这个问题也是世园会用园艺的视觉盛宴,来重新认识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之间关系的根本性问题。
“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此次世园会植物馆的主题。除了红树林池外,主题温室一共有5大展区, 共同讲述了关于植物智慧的故事,共种植超过1000种超过20000株珍稀植物,让参观的人们能与热带植物亲密接触。温室中设有12个景点,通过热带雨林、蕨类、棕榈、多浆植物、食虫植物、苔藓等展现植物王国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智慧。
造出一池“海” 珍惜这片 “红”
植物馆最大的亮点是,团队在干燥清冷的北方养活一片来自南方沿海城市的红树林。
万科集团冰雪事业部副总经理、植物馆执行馆长陆慧介绍,红树林坐落在植物馆五大展区的逆境求生区。红树林生活在沿海地区,不但抵抗住了强风、海潮、盐分等恶劣环境,还为大量鱼类、贝类、虾蟹、海鸟等生物创造出生存的场地,维系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网络。“红树林”的中文名称源自于红树科植物体内的单宁氧化后呈红褐色。真红树林植物只生长于潮间带之间,耐盐,具有气生根及胎生现象,共16科、约60种。此外还有能从潮间带一直分布到陆地上的半红树林植物,以及伴随红树林生长的伴生植物。
陆慧表示,红树林的移植并非易事。红树林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因气温和环境的突变而受损或死亡,因此只能等天气转暖后方能运输。运输的过程也十分曲折,需用恒温15摄氏度的保温箱装箱,坐着运输车,从深圳出发抵达北京。“植物馆的红树林区域将近300平方米,作为国内首次室内种植成片红树林,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红树林生活在潮汐地区,此区域淡水盐水混合,我们需要营造类似的环境,尽可能地还原红树生长的原生条件。”据了解,为了在北方种植一片红树林,植物馆一共运输了三批,共计大型树木92株,小型苗木620株。
植物馆馆长助理贺颖向详细描述了怎样在北方温室里打造一池海水的经过,“为了还原红树生长环境,咨询专家后,我们使用了蚝壳来营造海洋微生物环境,一共使用了210立方,大约75吨的蚝壳在红树林区域,以堆积的方式,根据种植区域竖向的变化和疏密程度,打造海底山势的效果。首先蚝壳的孔隙可以滋养微生物,并可以反馈给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营养,作为池中生物和红树林栖息的根本,不需要定期更换。而在日常维护上,我们用海盐按照比例,配置海水,并在建筑的负1层搭建一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自循环水净化系统,实时循环水域,保证红树林展示水域的清澈,可以让观众清晰地看到红树林特有而发达的根系,它不仅可以净化‘海水’,还可以营造潮起潮落的效果;这里还有控温系统,让室温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湿度达到热带植物所需的湿度,这样才能让它们识别出植物温室是‘家乡’,它们才能得以‘安居’。”红树林植物大多是胎生植物,定期会有小的红树生长出来,自然地掉落到水池中,会持续生长出新的幼苗。
让神秘、丰富、智慧的植物根系升起来
在植物馆团队确定了“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这个主题后,也需要用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的表达方式让参观者自然联想到植物的力量。植物馆执行馆长陆慧表示,有别于常见的透明式温室,2019北京世园会的植物馆被设计成一个隐藏在神秘面纱背后的仙境,这个造型源自于滋养植物的土壤,“我们联想到升起的地平线下,植物神秘、丰富、顽强、智慧的根系。这是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自然,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让人想到自然。”在进入植物馆入口处后,确实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根系造型的设计意图——建筑外观好似一块从地面中拔起升空的地坪,游客被“升起的地平线”抬升到了一个新的视野高度,3000多根模拟垂坠根系的细长圆柱体,不仅仅对观众有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也为在漫长夏季里户外排队的观众提供了人性化的遮阴场所。在这里玩自拍、踏水,观众在排队时不会感到乏味,反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而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别于一般温室的开门见山,植物馆的参观动线是从展厅进入大温室、然后再回到展厅,让观众在多种语境下,充分享受和领悟“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这个话题。各种互动场景的出现,让观众对于植物的丰富多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意思的是,整个植物馆还安排了很多有趣的参观后的休闲活动,比如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联合举办植物科学画大展, 以“描绘中国的自然花园”为主题,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出发,探寻植物和植物学在各个时期对世界文化、社会、经济和产业的伟大价值,专业知识和历史故事穿插其中,辅以由邱园提供的110幅1485年至2015年期间的珍贵植物科学名画高清复制品,生动地讲述植物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屋顶层还设有自然书店、休息区和观景台等部分,整个植物馆集植物温室、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呈现犹如“万花筒”般的植物世界。
奇幻光影中带来沉浸式体验
最近在广州大红大紫的国际艺术家团队teamLab,在此次世园会期间专门为植物馆打造了展现红树林水底根系的影像世界。在现场感受到,视线所及之处,周围鱼群涌动,随着参观者的行走四散开来,给人记忆深刻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植物馆馆长助理贺颖介绍,teamLab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和了解红树林群落,数次飞往真实红树林群落生存环境。又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创作,最终把这件令人惊叹的作品呈现出来。
本次teamLab展览的亮点在于:红树林世界的一切生物,都会受到参与者的影响,不断交互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参观者带来即时互动的独特体验。人与水下动植物和场景的充分互动,给参观者创造出犹如置身于红树林真实的生长环境的沉浸式体验。
细节:专业团队护植物 温室不时下点雨
有机会到世园会植物馆参观这片红树林的观众应该珍惜的是,如果发现死亡的红树,是没办法再次移植的。陆慧解释,红树生长十分缓慢,此次展示的红树不少已经生长16年之久,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感受红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与其他植物不同,需要特殊对待,保证其生长的条件,每天我们都会有专业的园林养护团队,对植物进行监测,早发现早反馈早维护。”据了解,未来植物馆会继续运营15年,在此期间,植物馆团队配备了专业的养护团队,会持续养护这些植物。
此外,在参观植物馆那几天在北京能明显感受到气候干燥。习惯了广州温暖潮湿气息的植物也会跟人一样,如果直接在北方的环境下,也会无法适应。
贺颖告诉,植物馆内的温室浇灌部分,运用高精度智能化管理系统,达到植物所需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又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雨水通过地面收集、调蓄池处理、储存及旱季水的利用,形成园区雨水循环利用的一套完整系统,达到节约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