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州区颜店镇的仁里村,去年八月份种下的十亩丹参喜获丰收。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颜店镇仁里村第一书记万兆君:“丹参今年的价格很好,收了近两万斤,给村集体纯收入增加了五万块钱。”
这十亩丹参是万兆君担任仁里村第一书记后为村里引进的特色种植项目,而当初,村民们对此并不买账,村两委于是拿出十亩地先行示范。现在,看得见的效益,让村民们心里有了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兖州区颜店镇仁里村村民闫瑞华:“我有九亩地,先改(应该是改的意思,是否在字幕上把善字去掉)一半,确实能给老百姓带来致富门路。”
为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地力,驻村干部引导村民采用“轮作”模式,现在,地里正改茬种植土豆,土豆收获后,他们将积极带领村民扩大丹参的种植面积,未来有望达到100亩,以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颜店镇仁里村第一书记万兆君:“按照每亩地纯收入4000元,这100亩地能为村民增收40万元。我们还将成立合作社,为村民打通销路,实现长久的发展。”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兖州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入加工项目、盘活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新驿镇东二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北美海棠等绿化苗木,堰头村试点种植美国红枫,初步形成了带动辐射效应;漕河镇前曹村因地制宜发展菌类种植,年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颜店镇马海村引进的菩提子手工编织加工项目,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每人年均增收预计可达7000元。
市公安局驻兖州区颜店镇马海村第一书记金大勇:“首先立足于菩提子坐垫的基础项目,慢慢实现手工制品的多元化,包括一些手工的贴画,形成手工艺品的产业链条。”
自去年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兖州区共实施第一书记项目24个,累计流转土地70余亩,每亩可增收5千元,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济宁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