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漳州窑广口象腿瓶 陈晓凌(金缮修复)
初听“金缮”这个词,感觉很新奇,又有些神秘,它是作什么用的?
陈为新/陈晓凌合作作品展

当你走进福州市三坊七巷澳门路#为新印钮艺术馆#观看正在展出的“拾象观念艺术展”的时候,可以看到一只寿山石雕刻的古兽“天禄”瞪着金色的眼睛,金色的脊背鬃毛丝丝缕缕,似一条小龙伏卧于狮背之上;也可以看到一尊寿山石铁拐李像的拐杖隐隐闪着金色的光芒,你大概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颜色修饰?
陈为新 寿山石雕《天禄神兽》/陈晓凌 (金缮)
如果你知道了这些金色的部位原来是受伤和残缺之处,你大概会更加惊奇它们是怎么被修复的?原来,它们都是通过一种称作“金缮”的工艺技法进行修复的。
民国 寿山石雕《铁拐李》林元珠作 陈为新( 寿山石雕刻修复)/ 陈晓凌(大漆描金修复)
它们是寿山石雕刻艺术家陈为新和漆艺家陈晓凌共同“推陈出新”的杰作。
寿山石朱雀钮 陈为新(寿山石雕刻)/陈晓凌(金缮)
金缮,顾名思义用黄金进行修缮,是一种漆髹工艺,是用天然大漆作为黏合剂,利用大漆的黏合特性,加面粉或糯米粉调成糊状,将瓷器或紫砂壶等器物残片重新粘接在一起或用瓦灰调漆进行补缺,再用金粉或金箔(也可以是银粉或银箔)加以髹饰的漆髹工艺。在中国漆艺匠人眼里,金缮只是漆缮的一种技法,金粉、金箔或银粉、银箔只是作为器物修复表面的髹饰物,而天然大漆则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没有了天然大漆,所谓的“金缮”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陈晓凌修复作品
说金缮,就不得不说锔瓷,二者应该说都是漆缮修复工艺,都为修复器物。锔的意思用铜或铁丝做成两头带勾的锔子(类似订书钉)将破碎的陶瓷紫砂等器物残片钉住重新拼接。
清乾隆 青花勾莲纹赏瓶(局部锔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缮一词来源于日本,日文也称金继,但日本金缮工艺却是发源于我国古代的锔瓷手工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手工艺。关于锔瓷的最早记录,似无可考,宋代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上就画了锔补匠人的形象。锔瓷工艺源于民间锔补行当,普通老百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学会了将易碎破损的器物进行修补重新使用,如锔碗、锔盆、锔大缸,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金刚钻”是用来打孔眼儿的。瓷器的发展兴旺促进了锔瓷工艺的进步,形成了锔瓷流派,不同流派拥有不同的“金刚钻”,如山东的皮钻、河南的弓钻、河北的砣钻,“锔钉”可以是不同的材质,如铁、铜等,但钻头都是一样的用金刚石或钻石。清朝和民国时期甚至出现了为八旗子弟和达官贵人服务的“锔活秀”,金刚钻小巧精致,专门用于古董古玩的修复,锔钉花样繁多,有金钉、银钉、铜钉、花钉、素钉、砂钉等,所修之物变得风格特异,美妙绝伦。后来这项手工艺因为战乱、工业发展等原因而没落。
罗常征作品(锔钉)
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极度仰慕尊崇和对来自中国的珍贵“唐物”极度喜好和珍惜传承,其中漆工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漆艺据说从唐朝开始传入日本,日本有生长漆树,在奈良时代(592-794年)之前就有很多漆艺匠人从中国渡海而来,给佛像、寺庙建筑髹漆或制作各种漆器生活用具。日本遣唐使将其国名改为“日本”,意为“朝阳升起的地方”,早期日本名称的发音源自十六世纪时葡萄牙商人在马来西亚贸易时听到的中国福建话发音,后来日本将漆艺发扬光大,而“漆器”的英文名称(japan)也好巧成了日本的国名。
《马煌绊茶瓯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江户时代伊藤东涯于1727年作的一篇文章《马蝗绊茶瓯记》记载了锔瓷工艺传入日本的历史,一只大概是南宋时期烧造的龙泉窑青釉花口碗,于南宋淳熙时期被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平安时代武将平重盛,因为他“捨金杭州育王”,“现住佛照禅师”回礼中包括这只龙泉窑青釉瓷碗。这里的育王,应该指的是宁波的阿育王寺(我国唯一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寺院),佛照禅师(1121-1203年),法号释德光,大德高僧,年轻时曾到福州东禅寺为月庵善果禅师服勤三年,大约于1172年担任台州报恩光孝寺的住持,1176年,南宋孝宗皇帝敕令召至临安(今杭州)担任景德灵隐寺的住持,1177年正月特赐“佛照禅师”的法号。1180年孝宗按照仁宗优待大觉禅师怀琏的先例,诏令德光归老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山广利禅寺。200多年后,这只碗传到了室町时代(1336-1573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政手中,不知何原因碗底出现裂纹。足利义政(1436-1490年)好文化、好艺术,其文化侍从能阿弥在他的庇护下,将宗教引入茶道,日本茶道真正形成,足利义政任职早期还积极推动恢复和明朝的经济文化交往,大概他特别喜欢这只瓷碗,就想到明朝换一只新的一模一样的。明朝初年,沿海海禁,唯独明州对外开放,后避国号讳,改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可惜此时的明朝已烧造不来同样的青釉瓷了,明朝匠人利用当时的锔瓷工艺,用六个小锔钉锔之,看着像蚂蝗绊在碗底,日本人称之为“马蝗绊”(也称蚂蝗绊)。这只青釉瓷碗因其“蚂蟥绊”而闻名于世,曾于2019年10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展出。
南宋 龙泉窑青釉花口碗(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碗底锔钉
日本匠人受中国锔瓷工艺和漆艺的启发,结合莳绘工艺,发展出独特的金缮工艺。日本莳绘技法成型于平安时代,漆匠在器物上划出画样上漆,在将干未干的漆地上撒金粉或贴金箔,再进行髹漆打磨,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漆艺,与中国的泥金、贴金、描金不谋而合。
宋 龙泉窑粉青釉莲瓣洗 陈晓凌(金缮修复)
金缮在日本属于单独的工艺美术类别,经过长期的发展,发扬得很好,不仅有世代传承的金缮世家,还有不同段位之称,从最低的1段到最高的9段,5段以上就具备鉴定中国古陶器、古瓷器中级水平,可以分辨70种以上金缮修复流派,掌握25种以上流派修复方法,段位越高,技术越强。可以说,金缮工艺在日本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工艺制度,而日本茶道的“诧寂”精神,即接受并面对生活中的缺陷和不完美的美学文化,更是金缮工艺得以在日本发展的重要原因。今天,有不少中国漆艺工作者渴望到日本学习交流金缮工艺。
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渣斗 陈晓凌(大漆仿青铜修复)
其实日本的漆艺门类比较单一,反观今天的中国漆艺门类多样,漆器作品丰富多彩(可参看上一篇文章《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福州‘漆’彩之光》)。明代漆艺宝典《髹饰录》不仅记录了漆艺髹饰的各种技法,用“乾”“坤”二字为上、下集命名,《乾集》以天象设喻,《坤集》谈效法古人,以“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论漆艺,《乾集》卷首语“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百物生焉。四善合、五彩备而工巧成焉”。《坤集》卷首语“凡髹器,质为因,文为阳。...漆,木汁也。木所生者火,而其象凸,故为阳。雕饰为阴。”《考工记》也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说明古代造物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利用自然之材造物的理念,正如今天我们追求生态文明的环境。
清代 寿山石雕《天禄》(陈晓凌作大漆近色修复)
中国古代的漆缮行当,是结合漆艺修复古器物的技艺,比如传世古琴,就是以大漆修缮才得以长久流传,不仅金缮和锔瓷既可以让瓷器、紫砂等文物修旧如旧,也可以修复玉器、木器、竹器、石器,让有缺陷的器物重新焕发不一样的光彩,可以用昂贵的金银箔粉增光添彩,也可以只用大漆素髹。
陈晓凌作品(素髹)
不同的漆艺匠人对漆缮有不同的理解,惜物之心却是如出一辙,对修复之物既要心存敬畏,又要有平和沉静的心态,甚至需要有一颗修禅之心。
宋 湖田窑三足鼎式炉 (陈晓凌作漆器仿古铜装饰新工艺修复)
如物合山房漆艺工作室的陈晓凌修复了不少文物,能与古物对话,在保留文物本身传统韵味的前提下,修复的作品很具观赏性,如在和印钮艺术家陈为新的修复合作中,将一枚明末寿山石虎钮方章以大漆近色修复,修旧如旧。
明末 寿山石虎钮方章 陈为新(寿山石雕刻修复)/陈晓凌(大漆近色修复)
如果说陈晓凌开朗热情,藏珎金缮镖锔的罗常征则是温文尔雅,人淡如菊,很难想象他曾经做过多年的主厨。他说因为喜爱锔瓷,也好茶,更喜欢安静。他的工作室在市郊,也是茶室,周围树木环绕,鸟鸣大概是最大的噪音。
罗常征在修复
漆缮修复的过程,是一项非常严谨、繁复的工作,工作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空间要合理布局,室内最好是自然光且朝北方位,避免阳光直射,需要防尘纱窗避免粉尘影响漆面。要有髹涂区、打磨区、金缮区、荫干区等特定区域,金缮区不仅要隔离粉尘,要保持适时空间静止状态,工作时要保持均匀呼吸,不走动,避免吹散金粉。荫干区要保持适当的温度(20℃-30℃)和相对湿度70%左右。
罗常征作品(银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漆缮的工具也很多,有的漆艺师会动手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工具。
修复工具
漆缮修复工序多,如补缺、漆灰打磨、黑漆髹面、描金等,有的工序如瓦灰补缺要反复几次;时间长,如使用漆糊黏结时,至少要7-10天荫干。
罗常征修复作品
大漆的自然特性是漆缮的基石,以传统髹漆工艺做底,现在科技的加持使得漆缮修复有更大的空间,所谓“守正创新”,更重要的是漆艺师要感知漆的特性和灵魂,不仅要对修复之物有惜物之心,还要用“匠人的精神”进行修复,进行二次创作,给器物新的生命。
陈晓凌在修复
漆缮修复作为漆髹工艺的衍生行业,是很小众的工作,没有一颗喜好和沉静的心是很难坚持的,据说在院校的漆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能坚持做本专业的学生不多。关于漆缮修复工艺的专门著作也不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相关教材的帮助,也很难有所获。历史上的锔瓷工艺曾发生断代的情况,如“锔活秀”。
罗常征修复作品
现代因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工业门类齐全,似乎没有什么器物不能修的,或者是器物损坏了,残缺了,就干脆换新的。
罗常征修复作品
漆缮是一种高级的工艺,有价值的、珍贵的器物才值得修复,修复的是文物,是历史,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罗常征修复作品
一只“蚂蟥绊”固然记载了锔瓷的历史,但800多年的传承更让人感叹其惜物之心!
生活中,或多或少总会遇见不完美和不如意的事情,坦然面对残缺,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也是一种漆缮态度。
注:本文部分图片由拾象公众号、物合山房漆艺工作室和藏珎金缮镖锔工作室提供,在此瑾谢。
参考文献:《漆艺金缮修复技艺》孙泽平 林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