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观边缘游走13年后我做了景观第一个考公考编求职平台

01 在行业浮沉13年,我却逐渐成为“景观边缘人”

我是一个长期游走在“景观边缘”的人。
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如何在市场中,发挥我所拥有的关于园林景观知识、经验的价值。
简单讲,就是如何“学以致用”。

我是风景园林本专业的学生,当时的市场环境非常好,身边去设计院、事务所、地产公司、优质的施工单位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前程似锦。
而我原本也去了某个国企设计院,因为不能忍受“每天都差不多”的生活,开始主动接触其他方面的人,尤其是一些从业多年的人,想看看除了画图,我还能干点啥。

在景观边缘游走13年后我做了景观第一个考公考编求职平台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做过很多和景观有关的工作,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环境。
国企、私企、外资、乙方、甲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
这些工作内容涵盖了从设计到管理、策划到运营,也考过体制内,经历过从笔试到面试的全流程。
期间接触过和景观相关的设计生意、苗木生意、材料生意。
当时的市场环境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如果搁现在,能有个安稳的工作已经谢天谢地了。
那时候市场环境非常活跃,跳槽啊,找工作什么的不算难事,所以我才能有机会去尝试各种方向。

02 设计师,为什么过得那么“拧巴”?

其实各种性质的设计公司,本质上都差不多。
绝大多数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提供的都是一种“定制服务”,包括沟通交流服务、设计制图服务、后期跟进服务……而设计的成果,比如各种图纸,只是服务的载体。

很多设计师之所以工作得非常痛苦,正是因为太在意自己的“作品”。
甲方每让修改一次,都是对自己创作的否定和推翻,能不生气吗?!
这不能怪业内的设计师,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来就没告诉过大家:未来我们绝大多数人,给社会提供的是服务。
只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提供的是作品,和艺术家的模式类似。

太多设计师用做作品的心态去做服务,本身就是错位的,所以心态会拧巴。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方案设计师,他们受够了摧残后,会去做施工图。
因为施工图就是一种不需要什么艺术细菌的服务,心安理得,容易自洽。
而做方案的人,会花很多年时间找做作品和做服务之间的平衡点。

其实,从管理、策划和运营的角度能更好地理解:项目作为一个产品应该设计成怎样,才是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个项目,归根到底是一个产品,设计只是它的生产环节之一。
而如何发挥这个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候比设计得好不好看重要太多。

大多数设计师都很单纯,他们执着于空间、构图、色彩、造型……这些没错,绞尽脑汁的创意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彼时的需求。

03 选择考公,少不了领导的“推波助澜”

我考公是因为我当时国企设计院的领导,很喜欢嘲讽我按时上下班的“不良作风”。
说了好几次:“我觉得你应该去考公务员,朝九晚五。

于是我一想,瞧不起谁啊,我还真就去考了!
后来考是考了,面试也进了,只是第三名的结果确实有点尴尬,辜负了领导的期望,哈哈哈。

正是这些杂乱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行业是由各种众多零散的点构成的,而设计,只是其中一环罢了。
每当和同行聊起职业发展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简单的路径:从设计院跳出来,要么去另一个设计院,要么去甲方。
但除此之外,有很多没被意识到的机会。

所以,我希望从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发现可以发挥自身价值的“去向”,这就是我做园林景观行业求职内容的初衷。

04 景观行业求职,和其他领域有何不同

我是从21年开始做求职咨询的。
最初只是身边的朋友、同学、学弟学妹会私下聊一聊关于行业、职业生涯的内容。
比如体制内的那些岗位信息,其实我们有前两年的岗位数据,当初只是用作简单地和有需要的朋友交流,也偶尔有为孩子未来担忧的家长会辗转问到我。

景观是一个复合的行业,不像建筑和城规,建筑就是建筑,城规就是城规,泾渭分明。
而园林景观在真实的市场上,是一个范围而模糊的概念。

很多学生朋友,他们把“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艺)设计”分得特别开,当他们进入市场就会发现,不管你是哪种背景下的园林景观,如果进设计院,大概率干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用的都是一样的软件,建一样的模型,排一样的文本。
只不过,可能在某些工作细分的公司,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有土建背景,做方案、施工图都可以;园林专业的学生,比较擅长植物,做点专项设计;环艺专业的学生,设计感强的话,可以搞搞概念和构图。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总的来说都是一样的事儿。

如果去看体制内,也是一样的。
不少岗位他们同时接收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人,这说明在大众认知里,这三个专业就是差不多的。

我们每年统计高校毕业生数据的时候也很感慨,为什么有的大学他们会在同一个学院中同时开设风景园林、园林和环境设计专业,每届毕业生总数加起来都快500人了,就没想过真实的市场需求吗?

很多业内的学生朋友,都在吐槽景观专业学得杂。
这个事吧,取决于怎么去看待。
如果看成一个负担,那是真的累。
如果看成一个机会,学了那么多技能,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迁移裂变,比起建筑城规土木等垂直性强的专业,是不是也是机会呢?

05 近几年考公考编的趋势

第一个特点是:岗位增多
虽然年年都说报名人数创新高,但岗位机会确实也在增多。
拿2023年公务员省考来说,很多省份的岗位数就比2022年多,还不止多一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应届生有扶持
很多岗位是明确标注了“限应届毕业生”,可供应届生报考的岗位占比的确有所提高。
这也是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优待扶持”吧。

第三个特点是:报名人数多,实际参考的人并没那么多
这个很有意思,如果大家想想考研或者考证的经历就会感同身受。
报了名,临门一脚不去参考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不要被每年大几百万的数字吓到,真正能参考的,正常参考完了的人可能只有2/3。
弃考的人不少,不管是考前还是考中。

06 我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

今年我们也开了几场专题交流直播,主要针对:”“园林景观如何上岸体制内?高校有哪些岗位?央国企的的大致氛围是怎样的?”等等。
我们公开分享的都是普适性的内容,但想落实到个人,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面向个人咨询者,我们会针对目标省份、个人经历做SWOT分析,推荐合适的职业方向;如果是体制内的咨询,会帮助选岗。

我们目前有两类产品:一种是1对1的求职咨询,主要是园林景观行业内的非设计岗位咨询,比如体制内求职、央国企管理岗和高校岗位,除了工学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农学背景下园林、艺术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就业,也一些农学背景的,像园艺、植物保护、森林保护等这些方向的就业。

另一种产品是求职课程类
我们是
小班开设,每期不超过10人,因为像体制内考试这种消息,它有竞争性,越少人知道越有利,我们需要保障付费用户的优先权。

我们的愿望是:帮助每一个园林景观的从业者学以致用,找到合适的位置。
园林景观行业是个小行业,但也绝对不止画图那么狭隘。
有的人喜欢设计院,因为安稳,不是吹,就算在如今,某些三四线城市的地头蛇设计院依然日子滋润。
有的人有点政治抱负,可以趁早进入体制内。
有的人喜欢自由,也可以做其他相关的工作……行业是在下行,但岗位依然灵活。

07 寄语

挫折时常有,但好在直到现在,都没想过放弃。

国庆的时候和某个老同学见了下,他当时也提出质疑,觉得为什么这么折腾,不安安心心地过平稳的日子。
上班八小时,兴趣爱好八小时,睡觉八小时的日子不香吗?

我说,现在是兴趣爱好16小时,快乐已经翻倍了。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幸运的,因为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进而学了喜欢的专业,从事喜欢的事业。
面对困难,肯定多少都有为难情绪。
所以当面对困难啊,失败啊,质疑啊,我都觉得就是一次让我纠偏的好机会,它告诉我这样不行,需要赶紧调整。
或许这也是转行人常有的困惑和挣扎。

我很喜欢任正非的一句话,把它送给大家:“在战斗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