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的流逝,三不管、估衣街、老城厢,鼓楼炮台铃铛阁……所有烙有老天津卫标记的地方一个个顺理成章地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鬼市”——老天津卫特有的买卖市场,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却一路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相传天津最初的“鬼市”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光绪年间天宝路附近有人打开了灾民的主意:走街串巷收来了一些别人不用的旧东西卖给灾民。
后来有些市民也将自己家里不用的家什拿到灾民居住的地方去卖。久而久之在天宝路一带就自发形成了一个旧物市场。这个市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 每当黎明前,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每个摊位都点着一盏煤油灯、蜡烛、豆油灯什么的。当时的天宝路一带除了难民们搭建的窝棚外,就是一片片的农田和乱葬岗子开洼地。远远望去,那灯影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的还有买卖的人在活动,那阵势,不知情的人准得吓一跳。后来,人们干脆就把它叫做鬼市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天津的“鬼市儿”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原来的天宝路已经被取缔了,目前天津仅存的最大的古物旧物交易市场,每逢周三在北辰区蓝海商贸城举行市集,这可能是喜欢旧物的人最后的狂欢之地,听说明年这里也会将消失,且逛且珍惜吧。
旧的小收音机(摄影:米达叔叔)
几十年前的完整香烟(摄影:米达叔叔)
交流的老人(摄影:米达叔叔)
儿时的陶瓷熊猫(摄影:米达叔叔)
挑光盘的老人(摄影:米达叔叔)
有一位长年在市场卖劳保用品的翟大爷,今年80多岁了,听他说,鬼市成型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兵荒马乱的关外来了一些难民,在现在的天宝路一带,摆卖随身带的东西,有些人花很少的钱也能买到挺好的物件,加上原来那些卖破烂的,这个市场就逐渐有点规模了。日本投降后,鬼市卖的东西更多了,除了废铜烂铁,有些军用物资也敢拿这来卖。 解放以后,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对一些非法活动进行了打击,使该市场的交易逐步走向正轨。从文革前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这个市场虽然有时受政治气候影响,冷清一些,又因为市政建设的原因几次迁址,但是交易从来没有停止过,鬼市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
老茶壶(摄影:米达叔叔)
文革时期老钟表(摄影:米达叔叔)
排队买茶汤的人(摄影:米达叔叔)
鲁迅像(摄影:米达叔叔)
老烟标(摄影:米达叔叔)
老相机和胶片老烟标(摄影:米达叔叔)
老天津卫:又爱又恨那“鬼市”
在西广开地区住了50多年的杨奶奶告诉:“年轻时生活条件差,还多亏了有‘鬼市’,那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家里人就到鬼市买些旧毛线,白天我把毛线洗干净、织成毛手套、毛袜子什么的,转天再去卖。”原来家住天宝路的马大爷说:“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是‘鬼市’最兴旺的时候,一条天宝路就足有1公里长。上午人多时,过都过不去。来买东西的大都是一些农民工,几块钱买个半导体,几十块买个二手彩电,很实惠。”
但是,更多的老人们提起“鬼市”来还是又爱又恨,爱它品种齐全,价格低廉;恨的是这里真货不多。一位曾经在“鬼市”买过东西的桑大爷告诉:“‘鬼市’历来有买东西不问出处的规矩,因为许多在这里卖的东西都是来路不明的。赶好了能从破铜烂铁中找着‘珍品’,搞不好就只能吃哑巴亏,备不住还买着个‘赃货’。
老家具配件(摄影:米达叔叔)
老收音机和座钟(摄影:米达叔叔)
老电子琴(摄影:米达叔叔)
老收音机和录音机(摄影:米达叔叔)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原创摄影作品,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