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显示,银川中策(长城)橡胶有限公司管理人于2022年5月27日提交终结破产程序报告称,已按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将财产分配完毕。依照规定,法院于2022年6月7日裁定终结银川中策(长城)橡胶有限公司破产程序。
据悉,早在2016年,银川中策就已经进入破产重整,银川中策有何来头?与如今的杭州中策橡胶集团有无关联?
香港中策,“大闹”中国轮胎

说起银川中策,不得不从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说起——正是这家公司,在中国轮胎业掀起近10年的血雨腥风。
香港中策的创始人为新加坡知名华商黄鸿年,父亲黄奕聪曾是印尼首富,黄鸿年“天生不是具体工作的人”,擅长搞资本和产业运作,收购对象往往就是这些老革命辛辛苦苦一辈子建立起来的事业1991年,黄鸿年在香港收购了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将其更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下文简称为“中策”)。1992年4月,在政府牵头下,“中策”用现金和太原橡胶厂合作成立新公司,“中策”控股51%。
太原项目不久,黄鸿年到杭州一次收了4家企业,有效益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杭州橡胶厂,也有一家政府要求“搭购”的亏损企业。
收下这几家企业后,黄鸿年开始被关注,“中策现象”之说陆续见诸报端。
此后,黄鸿年更是一口气“买下泉州”41个企业,一次性收购大连市101家轻工行业国有企业的“一揽子计划”。不到两年时间,“中策”就在内地设立了200多家合资企业,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收购扩张的同时,黄鸿年也大刀阔斧搞改革,重整工厂的生产关系,激活工厂的生产力,不长时间就把一家家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改造到初具现代化的雏形,并且将相当部分扭亏为盈,焕发新生机。
1993年7月1日,“中策”将在国内收购的橡胶和轮胎企业打包,于百慕大注册为“中国轮胎公司”并成功在美国纽约上市,募集资金1亿多美元,并且用这笔钱于重庆、大连、烟台、银川再收4个轮胎与橡胶厂,银川中策正是彼时成立。
中国轮胎西北王,两度易主
再来说回银川中策,早期为银川橡胶厂,1964年12月建厂,同年12月31日试制成功第一条航空轮胎,曾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赞扬。
1966年,工厂建成并一次试车投产成功,当时设计规模为20万套民用轮胎和5万套航空轮胎,建厂初期生产5种规格7个品种的民用轮胎。
到了80年代,银川橡胶厂生产的载重汽车轮胎、轻卡轮胎、轿车轮胎、航空轮胎、子午线轮胎等,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轮胎生产基地和重点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唯一航空轮胎翻新的生产企业。
1992年12月尼泊尔国王、王后与化工部部长、厂领导参加援建的轮胎厂竣工典礼
据记载,1993年,银川橡胶厂实现利税1.44亿元,也是在当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银川橡胶厂与香港中国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银川中策(长城)橡胶有限责任公司,银川橡胶厂占49%的股份。
据悉,被注入更多资金后,工厂运营继续保持良好。1997年,银川中策(长城)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在世界最大50家轮胎制造企业中排名第45位。
然而,随着大股东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有余,整合不足,最后陷入经营泥潭,于2000年将银川中策出让给了新加坡佳通轮胎私人有限公司,银川橡胶厂再次易主。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香港中策收购的山西太原橡胶厂(后改名双喜轮胎,被风神收购)、杭州橡胶厂(现为中策橡胶集团)、重庆橡胶厂(现为重庆佳通轮胎)也纷纷易主,如今发展现状各不相同。
如今的银川佳通具有年产全钢胎、斜交胎、航空胎等各类轮胎238余万条,内胎、垫带560万条的能力,正在计划搬迁,据悉最晚搬迁完成时间为2025年。
如今,随着银川中策的破产消失,曾经叱咤一时的香港中策彻底退出了大陆轮胎产业,为人熟知的杭州中策橡胶集团则发展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九的轮胎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