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林泓的实验室建于2012年,连年扩容,如今占据整整一层楼。
“50多台套实验、检测设备,最贵的是一台三坐标检测仪,40多万元。”质量工程师赵汝蒙考察过上海一家国内知名汽车后视镜制造企业,他说,“对方的实验室规模只有林泓的一半”。
走进振动实验室,几套客车后视镜正在封闭的振动仪内接受检测。“连续振足800小时。”赵汝蒙介绍,振动实验将模拟出发动机的振动环境,然后检测在该环境下后视镜组件的振动频率和幅度及稳固性;检测项目包括盐水浸泡、90℃温度下材料膨胀、零下40℃自动除霜、暴雨下的清晰度等,“新品定型前,都要在这10多种‘酷刑’下走一遍,直到达标。”

“没有技术含量,后视镜就是一面镜子;运用新技术,后视镜能变成聪明的鹰眼。”综合部部长魏强介绍,东风林泓前身为东风汽车公司基建材料处,2010年改制,最初生产传统后视镜,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不断研发新品——
2008年,该公司尝试将电动下加热技术应用到商用车后视镜;
2012年,商用车后视镜从2个增加到5个,东风林泓第一时间开发出符合相关法规的成套产品;
2014年,一家主机厂要求开发整体式后视镜,当时,这项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东风林泓在一周内自主研发成功;
2017年,东风林泓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摄像监视一体化的流媒体后视镜,应用于东风商用车部分车型,让智能“电子眼”取代传统汽车“招风耳”。
“用户要求越来越高,要与车型匹配,要减少风阻、抖动,要增加功能。没有研发,在市场上寸步难行。”魏强说,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近千万元,团队近70人,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32项实用专利。与之对应,东风林泓已从最初只给东风汽车配套,发展目前与40多家整车厂合作;从最初只给商用车配套,到目前产品覆盖重、中、轻型商用车及乘用车。2015年以来,公司产值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21年超2亿元。
今年8月,东风林泓入选2022年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正加紧与湖北工业大学技术团队合作,研发具有感应拍摄、传导、成像功能的可视化汽车后视系统。“未来,汽车后视镜将是多个摄像头组合的‘鹰眼’,体积比现在小数倍,却可以看得更清、更远,甚至可以自动追踪成像。”魏强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