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怎么做到的?!(展览传世明清集结文汇)

墨锭可谓中国书画最重要的创作原材料,它与笔、纸、砚一起被并称为古代文房用具四宝,共同承载着中国书画的发展演变,也维系着书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正在上海嘉定南翔举行的“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汇集国内八位收藏家所藏代表墨品100种。

明万历吴申伯百老图墨

这个展览怎么做到的?!(展览传世明清集结文汇)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是沪上难得一见的以墨为主题的展览。
本次的展品,从制墨家讲,有明代制墨业领袖级墨家程君房、方于鲁所制之墨,有不见记载但工艺不让程、方的吴申伯所制之墨,清代则包括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及胡开文)及其他诸名家所制之墨。
品级上讲,有乾隆朝的御墨,康熙朝的贡墨,各墨家市品高级墨,更有不少文豪大儒的私家定制墨——比如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的蕉林书屋墨,清中晚期篆刻家赵次闲的五百斤油墨,更有晚清书画大家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墨。
形制上讲,有超过500克的巨笏大锭,也有仅重数克的极小锭。
材质上讲,有松烟、有油烟,更有矿物颜料墨。

展览同时,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籍也在现场预售,可被视为《四家藏墨图录》《清墨谈丛》之后藏墨者必看的参考书。

明隆庆龙香御墨

墨的发明上溯西周。
由于墨是消耗品,所以能传下来的古墨数量有限,今天而言,唐宋墨传世品已不可得见,能见到最早的,而又能使用的是明代制品。
明墨汇集于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总数不会超过1000笏,流传在民间的更是难得一见,是墨中珍品。
本次展览中最古老的展品,便是明代隆庆年间的石绿色墨“龙香御墨”。

明崇祯吴元养赤水珠墨

明代制墨,可算中国制墨业的顶峰期,无论是墨店的规模、数量、还是墨本身的制作工艺(包括模版、装饰、选料合剂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墨锭从实用具变为既实用又可赏玩并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很大程度上,是明代墨工和当时的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尤以万历年间为最,期间程君房,方于鲁两大墨家争奇斗艳,延请名手绘制墨模画稿,重金聘名刻工镂刻墨模,将历朝典故一一镌刻于墨品之上,极大地增加了墨锭的艺术性。
程方两家分别将所制墨品刊刻成书,有《程氏墨苑》和《方氏墨谱》传世,仅程君房一家就有墨品五百种。
正如民国年间藏墨大家尹润生如此评价明墨:“夫明墨有万历,犹诗之有盛唐,造化奥妙不可名状。
” 程方以外,明代制墨尚有邵格之、罗小华、叶玄卿、汪鸿渐、程公瑜等名家。

清乾隆曹素功御制耕织图贡墨

清代制墨,早期尚能承晚明遗风,有些还能超越明制,如曹素功、吴守默。
其他名家则有胡星聚、吴天章、程正路、叶公侣、王丽文。
然而中期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制墨业受战事影响开始低迷。

清康熙吴天章正色流馨定版墨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华慈祥在展览开幕座谈中说到,上海博物馆现藏墨锭2000余件,以晚清和民国墨锭为主,也包含明墨200余件,明末至清初墨锭约500件。
考虑到古墨对温湿度要求苛刻,上博至今没有单独举办以“墨”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而是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展示。

古墨收藏家吴近庵指出,希望借助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研究古墨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并传承古墨制作方法,使得更多书家认知并使用优质的墨锭。

清道光赵次闲五百斤油定版墨

展览以雅集的形式拉开帷幕。
展览中的两枚清代名人定版古墨——西泠八家之一的赵次闲“吉祥室选烟五百斤油”和晚清金石名家赵之谦“二金蝶堂书墨”,被制成拓本两品,让参与雅集者试佳砚、研古墨,为拓本题首作跋。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额首“二赵映辉”,西泠印社社员冯磊跋尾,并得到诗人钟锦题诗一首,由书画家周鸿图誊录:“临春玩墨石,叩槅即檀园。
名士联今古,高怀齐静喧。
空嗟双眼豁,多愧一神昏。
愿学伤卑老,惟将贤者尊。
”严大可作诗两首并自题上:“细研松麝着丝栏。
古墨龙香映客寒。
莫笑韩嫣当日騃,得斯真可抵金丸。
”“胜朝文命已无寻。
二赵高明世誉深。
龙剂灵光才寸咫,清芬素练剩沉吟。

清乾隆汪近圣惜如金墨

清康熙蕉林书屋定版墨

作者: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