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龙女镇也有一座三线时期的兵工厂,始建于1965年,由国家建材工业部出资1800万元兴建。1971年建成投产,取名西南玻璃厂,1973年更名国营157厂。上次发表过一篇文稿万重庆盛经开区的157厂,两者厂名各有不同,重庆万盛经开区对外厂名国营晋林机械厂,军工代号是157,简称157厂。武胜龙女镇的厂名是国营157厂,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1965年开始兴建至1971年投入使用,历经6年时间里,期间修建起厂房、职工宿舍楼、招待所、电影院、学校、邮电、银行、商店、职工俱乐部等以此为基本,成为西南玻璃厂职工的生活和生产范围。军工背景的原因,安保程度相当的高,安保人员都是现役部队,当时保卫西南玻璃厂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0018部队一个连的兵力。
建设厂区由工程兵承建,并在武胜县武装部的号召下征集一个连的民兵,还有400多村民组成民工营。工厂投入使用后由国家建材工业部在北京、上海、东北、广东、重庆等地抽调技术骨干和精英协助,并从上海、北京、山东、洛阳等建材院校抽选大批学生,还有南充地区招来大批社会青年和知识青年作为学徒工进行培训,有部分从基建民工中选拔转正而来,组成西南玻璃厂生产大军。

起初生产坦克、战舰、战机专用玻璃,随着重武器技术的不断升级,军工专用玻璃的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转向防爆、防弹等军用特殊玻璃。主要对应的玻璃军工品是WZ--701坦克指挥车、轰5、轰6、歼6、歼7、歼Ⅱ、歼8等,进入80年代后兼制机车、汽车、石英等工业技术玻璃产品。
1971年投产时,全厂职工为890人,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工人队伍也不断加大,1985年时职工人数已经达到1162人。专用设备137台,通用设备843台,汽车20台,成为国内玻璃制造领域的佼佼者。西南玻璃厂属大三线,以当时的规模和守卫兵力来看,厂长对应地方至少是地师级。当时的武胜县县长在西南玻璃厂面前都不敢放肆,不过当时军是军民是民,恐怕两者也没有太多的交往。
西南玻璃厂是兵工厂,产品涉及海陆空三军,所以厂里设有陆军代办室、海军代办室和空军代办室。所有的兵工厂里面或许西南玻璃厂最特殊,海陆空三军聚齐的也仅有此一家。附近村民也知道这是兵工厂,但守卫的是现役军人,站岗的都是真枪实弹,厂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神秘,也有好奇心强的毛孩爬墙进去被抓过,要不是年纪小都可能当特务处理。
兵工厂职工不仅要参加生产,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培训,每年都要参加考核,考核通过对职工的晋升和职称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晋升和评职称对工人待遇都有很大的提高,我爷爷是排级干部转业,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志愿军,进厂就是二级职称,月薪38元。那时候的38元听说能够养活全家6口人,现在的38元,腐败一点都不够一顿好饭。
以前去龙女赶场,逛老街然后来逛157厂的职工宿舍,还以为是镇的职能办公室,闲置着都觉得有点浪费,后来才知道是157厂的职工宿舍。1987年157厂搬迁到成都青白江区后,职工宿舍也就跟着闲置,而后的20年间没得到有效保护,楼房慢慢陈旧。看到这些陈旧的老房子,仿佛将自己带回到三线时期的那个年代,看到的不是慢慢陈旧的楼房,而是一段刻苦铭心的历史。
157厂搬迁至成都后,龙女镇恢复原来的宁静,以往的热闹不复存在。157厂的大部分建筑物都处于闲置状态,听说在157厂的原址上打造旅游小镇,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打造成功不仅能够将三线厂再次利用,还为当地增收起到一定的作用。更有消息称有部分建筑物被一家医院收购,简单装修后安排一帮脑壳反应慢或者胡思乱想的病人入住,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喜欢游玩三线厂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