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交集团第二保修分公司侯兴光创新工作室:公交维修“实力派”(维修工作室创新成员车间)

不断探索 “生瓜蛋子”变身“公交医生”

2007年,侯兴光走进北京公交。
13年的历练,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汽车维修技师、特修车间的生产调度员、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
从一个“生瓜蛋子”变身为一名技术娴熟的“公交医生”、一位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他挥洒的大量汗水和对技术的不断探索。

“公交车的轮胎数据在书本上找不到,车辆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在书本上也查不着。
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中操作不在一个‘频道’上。
”初入岗位的侯兴光有些迷茫。
一次,师傅让他拆卸发动机上的传感器。
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传感器还是被他鼓捣坏了。
“师傅没有责备我,但我很自责。
”他于是下决心提高技术,业余时间,开始练习拆装各种零部件,不懂的时候就问,不会的地方就学。

北京公交集团第二保修分公司侯兴光创新工作室:公交维修“实力派”(维修工作室创新成员车间)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日积月累,侯兴光的维修水平不断提升。
一个寒冬的傍晚,一辆公交车突然在运营途中出现了“疑难”故障。
为了尽快修复故障车辆,侯兴光和同事立刻赶往现场。
在天气寒冷、视线昏暗的情况下,通过近4个小时抢修,故障被成功排除。

2012年,侯兴光从车间班组长的岗位转为车间的生产调度员。
进度的监督、物料的协调、人员的分配、工位的派工车间……生产调度岗很繁琐,需要岗位人员缜密计划,全盘联动。
侯兴光不断摸索着工作方法,他逐渐推行开现场定位管理、行迹管理、分类管理等一系列现场管理方法。
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带领青年班组和实习生对样板车间进行细致测量、开展头脑风暴,共同规划出分公司第一个5S现场管理的样板车间。
在分公司和车间领导的安排下,侯兴光还负责实习生的技术培训与实操辅导。
连续四年,他带出了近百名徒弟,他们现在都已经成长为车间维修保养的骨干力量。

从无到有 自主研发维修工具

公交车座椅垫损坏老化就要及时更换,否则会降低乘客乘坐的舒适感。
更换座椅垫是公交车辆维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看起来简单的操作,但干起来却不轻松。
随着气温逐渐走低,进入冬季,塑料材质的座椅垫在拆卸时很容易造成损坏。
老式的拆装方法是使用大号改锥操作,将改锥头部插入座椅垫下的卡扣,然后就一个动作:“撬”。

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老式的拆卸做法有些简单粗暴。
不仅耗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还会导致座椅垫下的卡扣破损率很高。
面对这个难题,维修工们又头疼又心急,苦于找不到改进的方法。
这个棘手的问题也引起了侯兴光和工作室成员们的注意。
“咱们需要想个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019年11月,侯兴光和大家开始讨论改进的方法。
经过一番思考,解决方案被确定了下来。
“概括起来就5个字‘发明新工具’。
”一个工具从无到有,实践起来困难不少。
画图是操作的第一步。
“这点要不要再改改。
”“这个比例对吗?”……业余时间里,侯兴光拉上严晓瑾守在电脑前,一点一点绘制着新工具的草图。
一个星期后,第一版图纸完成。
钢片、弹簧、圆管……三天后,第一版座椅垫速拆扳手制作完成。

“快来,快来。
我们可要拆了啊。
”新工具制作完成,大家兴奋的开始测试工具的使用效果。
“还可以,快多了。
但这个车的卡扣怎么插不进去啊。
”虽然拆卸速度提升,破损率也降低了不少。
但是侯兴光和成员们很快发现了新问题。
“这个速拆扳手能覆盖的座椅型号有限。

怎么能让它成为一把“万能”速拆扳手?成员们陷入了思考。
侯兴光跑去找到车间副主任马盛勇探讨改进方法。
“你们要不要改成软连接可调节的方法,再做一版?”受到启发的他,迅速召集成员。
“再做新的。
”就这样,侯兴光工作室的小伙子们又改又做,一共设计制作了四版座椅垫速拆扳手。
使用人员也从最初的小组成员,逐步扩展到一线维修工人。

2020年3月,侯兴光创新工作室发明的座椅垫速拆扳手正式应用到维修岗位中。
“这个扳手使着很顺手,适用座椅的范围很广。
以前用大改锥拆一个卡扣大约两分钟,现在也就用一半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卡扣损坏率降低了,从大约60%降到几乎为零。
”侯兴光自豪地说道。

作为这个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感到了自己肩上无比沉重的责任。
为了能让创新工作室真正的发挥作用,他积极协调工作室成员和车间技术骨干,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积极破解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作业标准,努力为运营车辆的保养维修做好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2018年至今,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这里诞生的创新发明却不少。
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研发了多项创新成果,其中既有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的“漆雾遮挡器”,有方便一线生产作业的“公交车乘客座椅垫速拆扳手”,也有处理应急突发情况的“一键制动系统”。
多个创新成果因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保障安全、节约成本、效率提升,在分公司的各个车间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其中“漆雾遮挡器”已在2019年通过审核,2020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反复论证 编制完成公交维修“宝典”

“这个故障啊,不用着急,这书里有记录。
”维修工人武智袁拿起《疑难杂症丛书》边对照边查找车辆故障的原因。
他手中查阅的这本《疑难杂症丛书》在第二保修维修工的心中,可以形容为一本“维修词典”。
它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侯兴光创新工作室的辛苦付出。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都来自一线,常常和各种车辆故障打交道。
”侯兴光介绍,“大家发现,你会遇到的故障,他可能也会。
但是因为没有梳理总结,有时候就会在维修上浪费时间。
”“你们工作室要不要把这些常见故障总结成书,这样大家维修时就可以有章可循啦。
”团委书记金宇的一句话,提示了侯兴光。
在分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工会、团委、科技信息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始了《疑难杂症丛书》的课题研究。

“这就是咱们手头现有的案例资料。
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可以补充的。
”侯兴光和孟宪楠带着工作室平时整理的二十几个故障案例,和团队成员讨论着总结维修丛书的方案。
充实案例成为了方案要做的头等大事。
“这个工作可不能窝在电脑前,凭空想象,还是要走进车间了解情况。
”于是,在侯兴光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业余时间走访了多个基层场站,向技术骨干们“取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故障维修案例得到了补充。

案例的数量增加了,但是质量也需要提高。
“以往我们记录的文字比较简单。
比如,车辆前大灯不亮。
可能就会写着几种简单的维修方法,但是故障是怎么检查断定的,文字都没有体现。
我们要出的丛书,就要在文字上加入更多的信息。
像是车型、车辆年份、行驶公里和路况,还有维修人员的心得体会,这些内容都要写在书里。

庞大的工作不只是扩充信息点,侯兴光还要和团队成员们通过实际操作对收集的案例加以验证。
“不能是维修人员说什么,我们就放书里写什么。
我们要保证书中的每个信息点都是可靠的、有效的。
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亲自上车实操验证。
”侯兴光介绍,为了让丛书更具实用性,他们还补充了大量照片,图文并茂的进行展示。

经过3个月的整理,今年7月,侯兴光创新工作室终于成功编制出了《疑难杂症丛书》。
丛书涉及15种车型、41个故障分析,系统的介绍了故障诊断与维修过程,汽车各大系统难点故障的诊断方法与维修技术、故障实例精选等内容。
还详细介绍了目前车辆部分疑难杂症中汽车零部件的损伤形式、维修方法、维修拆装、检测诊断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内容,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生产一线维修提供了技术支持。

工作室简介:

北京公交集团第二保修分公司侯兴光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8月,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侯兴光为领军人。
成员由发动机维修、电路维修、底盘维修、钣金维修等各工种技术骨干组成,平均年龄32岁,汽车维修技师4人(占成员的50%)、高级技工2人(占成员的25%)、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
工作室成立至今完成创新项目25个,其中有20个已经转化为实际应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由创新工作室牵头完善专项车辆维修方案6项、车身钣金维修工艺1项,涉及全年维修车辆2352辆。
组织培训9次,143人,包括LNG技术、纯电动车安全操作、电工基础知识等内容。

□本报 盛丽/文 彭程/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