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杨旭恒是如何炼成的?(群众两人城关救援警徽)

 题记:

  洪水猛兽般袭来,一浪高过一浪

  这熟悉的方圆几公里,成了一片肆虐的汪洋

“超级英雄”杨旭恒是如何炼成的?(群众两人城关救援警徽)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依然是他的战场,就算被洪水冲走

  也要紧紧握住那些被水浸泡着的手和希望

  ——一首关于民警杨旭恒的诗

  “7·20”郑州特大暴雨中,他一趟趟冲到危险地带救出51名被困群众。

  再次请缨到最危急的地方救援时,猛兽般的洪水把救援车和他一齐吞噬。

  时间分秒流逝,10多个小时后,当焦灼万分的战友听到他报来平安,刹那间泪花飞溅、欣喜若狂。

  他奇迹归来,还救起了一同落水的63岁农民杨全。
网友盛赞其为“超级英雄”。

  这个英勇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在任长霞精神感召下从警10年的新密市公安局32岁青年民警,名叫杨旭恒。

  “心中装着人民,脚下充满力量。
杨旭恒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公安部发言人张明称赞。

  “7·20”的风雨远去,时光从盛夏转至金秋。
几个月来,杨旭恒的义勇和壮举仍广为传颂。

  寒露时节,当见到这位“超级英雄”时,他正带队在城区治安巡逻。
一米八的个头儿,体型敦实,步履矫健。
一张板正的国字脸,一言一行,温煦平和。

  他就像凡人堆里的“一束微光”,平时默默发光发热,关键时刻光芒四射。

  “如果没有杨警官,俺就看不到今天了。
”劫后余生的杨全逢人就感慨。

  一幕幕无法忘却的记忆,带着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暴雨如注、惊心动魄的一天。

  【救援】

  雨再大浪再急,挡不住守护的脚步

  新密多浅山丘陵,地势北高南低。
顺着郑登快速通道行至城关镇西瓦店村附近,一个陡坡直下,就是双洎河河堤。

  “溱与洧,方焕焕兮。
”这是一条从《诗经》中流淌出的河流,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美丽河”。

  时隔近三个月,洪水曾肆虐的地方,双洎河两岸仍一片狼藉。
“俺村依山傍河,正在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下冲得啥也没有了。
”此情此景,让47岁的东瓦店村党总支书记王海量唏嘘不已,“好在人都在,就有希望。

  这希望,来自风雨无阻的守护。

  时间回溯到7月20日中午,新密,正在降下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
大雨从7月18日开始,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

  当天,杨旭恒刚好调休,可是他一刻也闲不住,一上午都忙着手头案件,带受害人做司法鉴定,正午时分才回到所里。

  “丁零——丁零——”,城关派出所的值班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俺村有人被困,恁快来看看吧!
”群众的求助不断,所里民警辅警全都派出去参与救援了。

  感到事态危急,杨旭恒赶紧找出雨衣,随时准备出警。

  突然,电话又响了:“东瓦店村5组村民家中被淹,需要增援!

  挂了电话,杨旭恒和民警魏宏建急忙驾驶警车前往。

  东瓦店村位于双洎河的一道拐子弯,地势低洼,东瓦店村5组处在西关河和双洎河中间,情况更加危急。

  抵达东瓦店村5组时,杨旭恒看到,平日里连河道底儿都盖不住的河水,如今借了雨势,水位暴涨,滚滚洪水挟着黄沙,撞击着两岸河坝,发出阵阵咆哮。

  可群众不知凶险,依然有人站在河坝上拿着手机在拍“难得一见”的景象。

  “快,拉起警戒线!
”杨旭恒招呼同事魏宏建,同时喊着让群众撤离。

  此时,前期进村救援的同事陆续将被困群众引导出来,杨旭恒和魏宏建负责将群众接应到东瓦店村村部的临时安置点。

  被困人员中老弱妇孺居多,有坐轮椅的老人行动不便,杨旭恒就和魏宏建一起,将老人抬到安置点;有的小孩太小,他们就把孩子放到水盆里推到安置点;有村民的羊被洪水冲走,他们奋不顾身地将羊也安全转移到村部……

  回忆起当时场景,东瓦店村村民李春霞仍心有余悸。
7月20日,对她来说,本是个喜庆的日子,老父亲过生日、孩子考上大学,中午忙活了一桌庆功宴。

  “眼看着水直往院里灌,不一会儿就齐腰深,吓得心里直扑腾,这时,民警来了,心里一下踏实多了。
”李春霞噙着泪说,“要不是杨警官他们,又是搀、又是抬、又是背,把我们一个个转移到安全地方,这一家老小可咋办?”

  在东瓦店村紧急转移被困群众告一段落后,派出所指导员杨贵栋打来电话,翟沟村金河湾社区有人被困。
杨旭恒和魏宏建没有丝毫停歇,驾驶警车又冲进了茫茫大雨中。

  行至西瓦店桥附近,两人发现大桥的南河坝有多名群众聚集,此刻,河水已经漫过桥面,而群众还未意识到危险。

  情急之下,杨旭恒拉起警笛,拿起喊话器,“快到南侧高的地方去!
”群众在他的喊声中很快转移到高处。

  雨越下越大,水越积越深,两人突然发现警车的西南侧有一辆抛锚的面包车在水中漂浮着,一名女子正在车后吃力地推车。

  杨旭恒赶紧蹚着水来到车前,“这里危险,先别管车了”,并顺势将女子拉到一边。
“车上还有个孩儿!
”女子喊道,杨旭恒一把扭开车门,将小孩抱出。

  桥东北角,有个约一米高的小石台,杨旭恒将两人带到此处后迅速返回警车,拿来备用的救生衣给她们穿上。
魏宏建用警车抵住面包车后,赶忙从车上跳下来,哪知刚下车,只听“轰隆”一声,面包车瞬间被急流冲走了。

  还没缓过神,他们又看到十几名群众互相搀扶着自东向西涉水而行,可是旁边十字路口的水已经汇成河了。
“嘟——嘟——嘟——”杨旭恒焦急地一遍遍吹响警哨,向正在转移的群众呼喊:“危险,赶快去高处!
”此刻,周围已是一片汪洋。
确认群众暂时安全后,杨旭恒给指挥部打电话,报告了被困的情况,随后安抚被困的群众,“大家别慌,马上有人来救咱们!

  没过多久,救援的铲车来了,被困群众分三次被顺利转移至安全地带。
杨旭恒和魏宏建站上铲车,随着最后一批群众撤离后,又突然得知,西瓦店村有村民被困树上,天色渐暗,如果不展开营救,他们将有生命危险。

  “俺孩儿还在树上,快救救他吧,如果他被冲走,俺也不活了!
”村民哭喊着,突然跪下了。

  “放心,肯定救!
”新密市公安局局长姬勇斌连忙将群众扶起。
看到群众下跪那一刻,杨旭恒的心里甭提多难受了。

  敲定救援路线后,杨旭恒站在铲车上又出发了。
铲车驶过西瓦店桥,刚要转弯时,积水已经淹到铲车的车胎顶部,“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车就要熄火了,不但救不了群众,咱们也得被困在这儿。
”司机面色凝重。
于是一行人不得不往后撤。

  下午6时许,协调过来的水陆两栖车到了。
车内空间有限,还要救人,谁上?“我上!
我熟悉情况,干过社区民警,河坝两边的情况我熟悉!
”杨旭恒毫不犹豫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也去!
”村民杨全自告奋勇。

  雨夜中,救援车沿着河边道路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上车后,杨旭恒把救援绳的一端顺势系在身上的救生衣上,谁知绳子刚系好,车子就飘了起来,剧烈晃动,司机双手死死抓住方向盘,想稳住车身。

  “咋回事?”杨旭恒问道。
“这是个豁口,得倒回去!
”司机拼命想倒车,可凶猛的水流直接把车身冲了个180度大转弯,之后车子开始一点点侧翻,“轰隆!
”随着又一波激浪袭来,车子被直接冲了个底儿朝天。

  “快跑!
”慌乱中,司机喊了一声,跳车逃生。
杨旭恒和杨全则随车辆被卷进了主河道。

  在如猛兽般肆虐的洪水中,车辆快速翻滚下沉,几乎一瞬间,就不见了。

  “尽全力营救!
”听到杨旭恒和杨全失踪的消息,新密市公安局党委快速下达指令。

  夜,越来越深,雨,依然在下。
杨旭恒和杨全一夜杳无音讯。

  【遇险】

  冲走3公里,跨越4座桥,生死10小时

  水陆两栖车快被淹没时,杨旭恒与杨全合力打开天窗,瞬间被卷入急流之中。

  “咕嘟——咕嘟——”杨旭恒感觉耳朵里一下子灌满了水,“完了,可能要牺牲在这了!
”当时,他冒出一个绝望的想法。

  但求生本能让他在水中拼命蹬水、扒水,头露出水面时,雨水顺着脸直淌,双眼根本看不清周围情况。

  “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在主河道。
后来听到杨全喊救命,意识到他也在附近。
”杨旭恒回忆说。

  他将救生绳的一头抛向杨全,呛着水大声喊道:“伯,抓紧救生绳!
”杨全把救生绳拴在身上,紧紧拉住绳子。
在咆哮翻滚的洪水中,他俩像两片叶子,随波浮沉。

  主河道危机重重,受洪水影响,双洎河上有多座大桥被淹没。

  激流中,杨旭恒和杨全一前一后,相互呼喊着,先后低头躲过了四座横在河上的桥梁,闯过了一道道“生死关隘”。

  “真是万幸,当时从上游冲下来的一些铁桶,撞到桥面上,哐当一声就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扁了,如果人撞到桥面上,后果不堪设想。
”姬勇斌感慨道。

  “闯关”途中,杨旭恒脑子逐渐清醒:“必须想办法自救!
”他不停地在水中抓来抓去,希望能抓住些可以依靠的东西。

  突然,他感觉脚触碰到了一根电线,就下意识地弯腰去抓。

  杨旭恒双手死死抓住这根小手指粗的“救命线”,巨大的冲击力让他的双手在和电线的摩擦中被割破,可他却没有任何察觉,只想着“要活下去”。
借助这一拽之力,加上急流回浪,他俩被甩到40多米远的河道对岸浅水处。

  在淤泥中探着滑行,忽然,杨旭恒又触到了什么东西。
他在水底来回摸索,终于抱住了一个两手合握粗细的塑料管子,连忙朝杨全喊:“抱管子!

  两人死死抱住管子在水中站了好大一会儿,待体力恢复了点儿,杨旭恒努力观察周边环境。

  暴雨将夜晚浇得漆黑,远处隐约可见六个高大的罐子,他认出那正是辖区内湾子河村停产的铝厂。
“我知道这是哪了,咱俩顶多被冲走3公里,别担心。
”他安慰着杨全。

  又站了一会儿,杨旭恒对杨全说:“伯,一直抱着管子也不是个事儿,前面有露出水面的树枝,应该是棵树,咱游过去吧。

  两人朝着“希望”游过去,等靠近树枝时,杨旭恒隐隐看到一个顶部微露的礅状物,走近一看,发现是一根石柱。
凭着经验,他判断那是铝厂厂区围墙的石柱子。
他用力先把杨全顶上石柱,之后,杨全又慢慢把他拉上柱子。

  柱子上的空间很小,两人就在这狭小的柱子上面对面坐着。
为了打消困意,两人聊起天来。

  “小伙子,你今年多大?”

  “我32了。
伯,你叫啥?”

  “我叫杨全。

  “咱还是一家子哩!

  …… ……

  夜渐深,阵阵凉意袭来,“伯,今晚咱俩说啥也不能睡,你要是困了就打个盹儿,我来顶着。
”杨旭恒叮嘱道。
他仰脸淋会儿雨,让自己清醒。

  忽然,杨旭恒发现杨全低着头,身子一直发颤,就用双手给杨全揉搓、拍打,为他取暖。

  在那个小小的喘息之地,他们扛过了难挨的一夜。

  借着熹微的晨光,杨旭恒看到不远处有栋砖红色四层小楼,“伯,看到那个铝厂了吗?爬到那边的楼上,咱就有救了。
”杨旭恒给杨全鼓劲儿。

  水位一点点下降,大约凌晨5点左右,两人决定下水,向大楼转移。
从柱子上下来后,两人各折了一根1米多长的树枝,蹚着齐腰深的水,一前一后拉着救生绳,拄着树枝,一点点挪动。

  想要活下来,就得走过去。
一步,两步,三步……一米,两米,三米……短短200米的距离,两人走了近1个小时。

  他们艰难地来到二楼楼梯拐角,看到楼梯上有脚印,“楼上有人!
”两人振奋起来。

  他们挨个敲门,从二楼一直敲到三楼,发现5名群众也被困在这里。
由于楼房较高,大家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天大亮了,从他和杨全被洪水冲走那一刻算起,已过去了10个多小时。

  【归来】

  “后怕,不后悔,人民有需要就要站出来”

  杨旭恒生死未卜的那一夜,显得尤为漫长,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

  黑黢黢的雨夜里,城关派出所所长王晓龙带一支队伍,新密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长带一支队伍,反恐队抽出水性好的队员组成一支队伍,三支队伍沿途不停呼喊搜寻,回答他们的却只有哗哗的水声和雨声。

  雨一直下,水还在涨,险象环生,搜救难度极大。
“时间一点点流走,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王晓龙说,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更加心急如焚。
在深夜又重新制定搜救方案,等天蒙蒙亮再往下游找。

  那是一个揪心的不眠之夜。
杨旭恒的安危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大家都盼着奇迹能发生。

  天亮了,好消息终于等来了。

  “我是杨旭恒,我现在的位置是……”21日凌晨6时14分,失联10多个小时后,杨旭恒借用看厂群众的手机,靠着十分微弱的信号,向110指挥中心报告位置。

  电话那头,接警的王晓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询问确认是杨旭恒后,喜极而泣,整个指挥中心也一下子沸腾起来。

  而此时,王晓龙穿着雨衣站在城关派出所大门外,焦急地来回走动,望着眼前的雨丝,脑海中浮现着和杨旭恒一起并肩工作的点滴。
突然,一个陌生手机号打了进来,他心里猛地一惊,感觉是个好兆头,立马接通手机。

  “所长,我是旭恒啊,我现在在湾子河村铝厂楼上。
”听到那个熟悉的憨厚声音,王晓龙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他冲着所里同事们喊:“旭恒找着啦!
旭恒找着啦!

  得知了具体位置,群情振奋。
王晓龙带着队伍立即赶往铝厂,去的时候还不忘带上警用棉袄和矿泉水。
与此同时,新密市公安局组织精干力量,带着救生绳、救生杆、伸缩梯等救援设备前往支援。

  天亮之后,雨势小了,路面积水也退了不少。
但通往河道南岸铝厂的桥已被洪水冲断,断裂成两截,滔滔洪水急速东流。

  拽救生绳、架“云梯”、拉救生杆、蹚淤泥,救援队员一步步挺进废弃铝厂。
杨旭恒站在窗前,隔河远望战友们跋涉营救的一举一动,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上午9点多,在救援队员努力下,杨旭恒、杨全和另外5名群众被成功解救。
脱险后,同事们紧紧拉着杨旭恒的手不松开,大家都哭了。

  有同事将一件警用棉袄披到杨旭恒身上,他顺手就给已过花甲之年的杨全披上。

  “哥,赶紧喝点水吧。
”一起过来救援的21岁辅警张闯见杨旭恒没穿鞋子,赶紧把自己的长筒胶鞋脱下来,给他穿上。
能够救下杨旭恒,每个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那一刻,浓浓的“党群情”“警民情”“同事情”在无声传递。

  由于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被泥水呛,身体多处被划伤、擦伤,杨旭恒极度虚弱,面色发白,随后他被紧急送往新密市中医院救治。

  “大生大死,就像经历了一个轮回。
”到医院后,杨旭恒托老乡给在郑州上班的妻子张丹平打电话报平安。

  “我没事,淋了雨,感冒发烧,需要住院输几天液。
”7月21日上午11点多,杨旭恒在电话里尽量平静地对妻子说,“手机进水不能用了,怕你一直联系不上担心。

  “身体素质那么好,感冒发烧还住院?”张丹平还跟丈夫半开玩笑。
在她眼里,丈夫是一个耐扛又坚强的男子汉,一心扑在工作上,生病时都是她催得不能再急的情况下才去开点药。

  因为警察的工作属性,有时长时间联系不上杨旭恒也是常事。
但,这次,张丹平心里有点“发毛”。

  “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雨,单位门口积水都过了肩。
”7月20日晚,张丹平带着5岁的女儿留宿单位。
丈夫当天下午5点多给她微信发的救援群众视频,到第二天凌晨1点40分她才接收到。
雨大、水急,担心与牵挂在心头滋长,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深爱的丈夫会经历那番惊险的生死考验。

  直至7月22日晚11点,朋友相继微信转来,张丹平才知道丈夫就是故事的主角。
她惊呆了,不停地看了几十遍,也哭了几十遍。
第二天一大早,她迫不及待给丈夫打电话。

  怕家人受惊,杨旭恒尽量轻描淡写地说:“冲到湾子河村一小段儿,小危险,没啥事。

  湾子河村是张丹平的老家,杨旭恒对那里也熟。
她信以为真。

  实在放心不下,7月23日中午,张丹平拖着发烧的女儿,辗转来到医院看望丈夫。

  “这是我见到过的他最疲惫的样子,大腿、膝盖都是碗口大的淤青,每个脚趾头上都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划伤。
”张丹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滴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
杨旭恒抱着女儿,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儿。

  “只是些小伤,过几天就没事了。
”父母得知后赶到医院,杨旭恒依旧平静地说。

  在家人面前,杨旭恒只字不提被洪水冲走的事。
“他有自己的‘小心眼’,媒体来采访,他就把我支开。
”中间护士换药,张丹平偷偷跟进病房,躲在角落里听到了丈夫遇险的全过程,当时整个人都蒙了。

  “这么危险你咋就不跟我说呢?”张丹平哭着、埋怨着、质问着。
“这是咱的职责和本分,老百姓也在水里受着难呢。
”杨旭恒回应道。

  住院期间,被救群众也相继赶去看望,杨旭恒一次次被感动。

  遇险以后,杨旭恒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常会恶心。

  “当时连怕的时间都没有,开始只想着救人,后来就想着和老杨一起自救,有瞬间也绝望过,但一想到自己是人民警察,身边还有一名群众,马上就会打起精神。
”他说,“现在想想会后怕,但不后悔,人民有需要就要站出来。

  观察治疗了10天,杨旭恒就要出院。
7月底,郑州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手臂和腿上贴着止疼膏药,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与战友们并肩作战,顶着高温在高速公路卡口、核酸检测点值守。

  杨旭恒,回来了!
网友纷纷点赞评论:“真中!
英雄归来,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淬炼】

  挺身而出是必然,奇迹脱险亦非偶然

  9月,开学季。
位于郑州市龙子湖东路1号的河南警察学院原本将会迎来新一批风华正茂的学子,疫情延迟了开学时间,却无法阻挡使命的接力。

  9月1日,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线上如期开讲。
在学院党委书记王伟平、院长田凯的讲述中,杨旭恒的英勇事迹犹如“精神的火种”在学弟学妹们的心中播撒。

  13年前,杨旭恒考入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警察学院前身)警察管理系。
在那个丹桂飘香的9月,他是在听着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等一大批英模校友和先进集体的英雄故事中开启警校生涯的。

  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这是初心的赓续,也是精神的厚植。

  熟识杨旭恒的人都说:“他做这事,一点儿都不意外。

  在父母心中,他是一个引以为傲的儿子。

  1989年2月,杨旭恒出生在新密市超化镇一个叫莪沟的小山村,是家中长子。
父母靠几亩薄田和在煤矿做工养育杨旭恒兄弟二人。
从小,父亲管教甚严,时常读一些励志名言给他听,一心盼着孩子有出息、走出“山沟沟”。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杨旭恒打小懂事,总是帮着父母干农活、做家务。
那种正直、善良、淳朴而又坚强的品格伴着岁月深深烙印在他生命之中。

  “从小羡慕‘大檐帽儿’,爱打抱不平,立志要当警察。
”杨旭恒父母说,“这是孩子的梦想,他实现了,在关键时候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有担当的“暖男”。

  考入警校那一年,学校新校区启用,百端待举,条件艰苦,2008级的师生也因此被全校师生戏称为“拓荒者”。
课余时间除草搬砖、义务劳动时,杨旭恒总是说:“我是男生,我来吧,我有劲儿!

  “靠得住”是杨旭恒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入校时的军训教官李光洁清晰记得,这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勤于实践的学生,总是比照着教官的动作反复练习,第一批被选中代表系部参加全校新生军训汇演。

  上学时,同学们都亲切地叫杨旭恒“大包”。
这是因为,队里有什么脏活累活,同学们有什么难事愁事,他都大包大揽。

  据杨旭恒在校时的带班队长刘桂玲老师和滕敬老师回忆,一次,有位女生突然晕倒,学校新校区当时位置偏远不好打车,杨旭恒立刻背着那位女同学,从学校一直送到医院,输完液后又护送同学安全返校。
有男同学训练拉伤了韧带,他搀扶着送到宿舍,打饭的事情也包在了自己身上。

  “大学三年,杨旭恒当了三年寝室长,主动帮助大家打扫了三年宿舍卫生,提了三年开水。
他还是七中队纪律委员,虽然话不多,但是很有担当,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刘桂玲说。

  毕业多年,同学们散落各地,虽少有联系,当看到杨旭恒的义勇之时,彼此都明白:这是一种必然。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他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韧劲。

  2011年,是杨旭恒的人生转折点。
当年1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1月份大学毕业后被招录到全国先进公安局——新密市公安局工作,实现了从群众到党员、学员到警员的转变。

  从警10年,杨旭恒先后在刑侦大队、大隗派出所、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城关派出所工作。
不同的岗位,不变的追求,一直争当标兵。

  “旭恒吃苦耐劳,勤学实干,任劳任怨,跟着老民警历练,向先进看齐,不到两年就成长为刑侦尖兵。
”新密市公安局刑侦中队原中队长徐志强这样评价。

  奇迹脱险绝非偶然。
“旭恒身上,一直都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拼劲、打不垮的韧劲。
”新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陈玉杰举例,前几年,局里建设武装泅渡训练池,要求每名一线民警都进行过关考试,刚开始,旭恒的成绩并不理想,经常呛水,但他严格训练,高标准达标。

  “环境塑造人,更淬炼人。
”杨旭恒坦言,新密是“一村一警”机制的发源地,城关派出所是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誉之光一直激励自己奋勇争先、不负韶华。

  肥沃的土地必将长出葱郁的田苗,先进的集体必将孕育出先进的个人。

  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姬勇斌认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让杨旭恒对辖区非常熟悉,再加上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时严格训练形成的应急实战能力,才造了就这一段生命的“奇迹”。

  在相濡以沫的妻子看来,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丈夫。

  张丹平与杨旭恒经人介绍,相识在2014年的冬天。

  一次,两人刚开始约会,杨旭恒开着车突然拐进了西大街农村信用社附近的停车场。
他发现了一辆车,那是找了好长时间没找到的嫌疑人的车。
他一边坐在车里盯人,一边联系同事准备布控。
嫌疑人一出来,当场被抓了个正着。

  “他工作起来特别认真、执着。
”结婚后,张丹平发现杨旭恒做梦都在说“人抓到了”之类的话,她觉得有点可笑,还总是拿这揶揄他。

  “抓人就立功了啊?”张丹平朝丈夫笑。
“抓人就是为了立功吗?那是警察的职责。
”杨旭恒认真地强调。

  张丹平一直支持丈夫的工作,但总担心地嘱咐说,“你抓人眼看打不过就跑啊!
”“跑?你不知道找个人多不容易,要都是这样的心理,那要警察干啥,坏人不就都抓不到了!
”又是一通反驳。

  在杨旭恒家里,书柜中整整齐齐码放着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记录着他从警10年的点点滴滴,有接触过的人,办理过的案件,处理过的纠纷,事无巨细。
“这可是他的宝贝疙瘩,说早晚有用。
”张丹平笑言。

  “关键时候,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经此一遭,张丹平再也不觉得自己的丈夫“可笑”了。

  那是一份发着光的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义勇的背后,是至为平凡却并不简单的“一向”。

  【信念】

  “心中装着群众,脚下才有力量”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就像桶里有限的豆子,抓给事业上的多了,剩给家人的就少了。

  对群众来说,杨旭恒是最靠得住的;对家人而言,他却总是靠不住。

  张丹平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1年3月14日凌晨,她发文记下这样一件事:

  一天晚上,10点多了,女儿乐乐想念好多天没有回家的爸爸,电话沟通后,杨旭恒还在忙,无法回家,女儿不依不饶,她就偷偷带着孩子去单位找。
大门口外,孩子抱着爸爸的脖子又搂又亲。
十几分钟简短见面后,出警的警车闪着灯开到跟前,丈夫匆匆上车出发了。

  “我要爸爸回家,我也想当群众。
爸爸老说要服务群众,我也想让爸爸服务我。
”这话从孩子的口中蹦出,张丹平既惊讶又心酸。

  入党10年、从警10年,杨旭恒一直在服务群众的路上奔跑。
身入警营,他就抱定一个信念:一定要当人民的好警察。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杨旭恒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警察。
信仰、信念,是从他心里长出来的。

  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天职。

  2012年3月,那是杨旭恒入警后的第一个春天。
新密市南部3个乡镇接连发生多起飞车抢夺案件,专抢中老年女性的钱包和耳环、项链等首饰,在新密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

  杨旭恒积极请战参加专案组,夜以继日地跟随老民警逐一走访被害人、案发现场,查找调取视频监控及分析研判嫌疑人案发前后活动轨迹,进行串并案侦查,最终和同事们一起将作案30余起的飞车抢夺团伙一网打尽。
领导和同事们都不由地称赞这个“后生”用心善学上路快,像个“老刑警”。

  在刑侦大队,杨旭恒敢打敢拼。
在侦破“2014•11•3”超化镇某村杀人案件中,他细致缜密,从被害人社会关系入手,经反复排查,锁定嫌疑人并查出藏匿之所,费尽周折和同事们一起将犯罪嫌疑人贾某超从三门峡抓获押回新密审理。
鉴于杨旭恒在案件侦破中发挥的突出作用,郑州市公安局为其记个人三等功1次。

  办起案来,杨旭恒特别较真儿和执着。
2017年9月,新密市城区先后发生10余起砸车玻璃盗窃物品案件。
已是合成作战指挥中心副主任的杨旭恒带领值班民警,连续奋战两天两夜,一帧帧查监控,一点点追行踪,从海量视频中“锁定”两名戴口罩、骑着无号牌摩托车的人员有重大作案嫌疑,帮助该系列案件成功告破的同时,还使平顶山、漯河、南阳等地的30余起系列盗窃车内物品案一举连带侦破。

  “旭恒屁股上有‘钉’。
”同事周石磊说,为了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他时常会不吃不喝在工作台连续趴上十几个小时进行视频监控分析,盯得眼睛通红,有着一股执拗的钻劲儿。

  勤学苦练锻造硬本领。
张丹平一直都很奇怪,从一张车挡风玻璃遮住鼻子以上部分的照片中,丈夫咋就能认出嫌疑人?

  十年间,杨旭恒先后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30余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70余人,调处纠纷100余起。

  聚少离多,张丹平不由心生埋怨。
经常说好晚上几点回来吃饭,可左等右等他就是回不来,剩饭热热,第二天还是她自己的;有时回来刚坐下吃饭,接了电话,没吃多少,他说走就走。

  群众利益无小事。
扎根在群众中让人充实而有力量。

  2020年6月,杨旭恒调至城关派出所任副所长,从一名“刑警”转型为“片警”。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城关派出所是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依托“一村一警”机制,将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末梢。

  那面党旗插在群众的院里,也飘扬在杨旭恒和同事们的心里。

  东街村的阴大爷,两个儿子相继病故,儿媳远嫁,留下一个刑满释放的孙子,生活艰难。
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得知这个情况后,经常跟阴大爷谈心,并在城里帮他的孙子联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帮助其走上了正道。
阴大爷感激万分,专门定做了一面党旗插在自己院子里。

  党旗飘扬,党心民心,紧紧相连。

  作为包村民警,杨旭恒总爱往村里跑。
东瓦店村两户村民因为下水管道有好几次摩擦,杨旭恒联合村委会,倾心调解,用了近两个星期,协商村里出点钱、两家各出点钱,修建排污管道,彻底消除了纠纷隐患。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
苦口婆心的防诈宣传、日复一日的巡逻防控、事无巨细的矛盾排查、家长里短的纠纷化解……这个时候,最考验人的就是意志和恒心,能不能吃得了苦、耐得了烦。
身到基层、心入基层,群众有啥事都爱找杨旭恒问个明白。
大伙儿都说:“杨警官有耐心、有方法,他说得在理,大家服气。

  “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关键时候就能挺身而出,就一定会出英雄。
”王海量深有感触地说。

  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把谁记在心间。
遇险归来,群众频频发短信、打电话问候,杨旭恒心中涌动的是暖流,澎湃的是力量。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杨旭恒,回来了!
他有了新的岗位和职务,但不变的依旧是那颗为民的心。

  “‘人民利益重于山,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我入警的初心,也是我的信仰。
”杨旭恒坚定地说:“越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越是要站得出来、豁得出去,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寒露过后,秋意正浓。
阳光漫过嵩山东麓,照在杨旭恒的身上,胸前的党员徽章更加熠熠生辉,鲜红的党旗之下,一行金色的字定格时光的永恒。

  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