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应对5轮强降雨!清远这样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气象排涝工程自然灾害预警)

本场发布会发布主题为自然灾害防治。

应备

构建三级应急救援格局 借力科技升级监测站点

成功应对5轮强降雨!清远这样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气象排涝工程自然灾害预警)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境内江河纵横,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4条,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北江、翁江、烟岭河、连江、青莲水、潖江、滨江等7条。
这些河流分布于北江干流的两侧,呈羽状汇入北江,年平均降雨量1895毫米,是广东暴雨中心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导致清远因局部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2月初市纪委同时派出8个巡察组对各县(市、区)和部分市直单位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工作专项巡察,指导督促相关工作落实。

清远成立了减灾委员会、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构建了统一领导、权威高效、权责一致的应急能力体系;构建了“以市县队伍为主力,镇村队伍为协同,志愿者等社会组织为辅”的应急救援格局。
目前,仅市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就有623人,各级水利抢险排涝队伍有1110人,灾害信息员有1122人。
其中,连州市建设了全省首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营房。
清远市综合应急救援中心作为市应急管理局一类事业单位,逐步从单一矿山救援向三防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等“全灾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转变。

清远自动气象站的平均间距从15公里加密到10公里,新建了1部S波段双偏振气象雷达,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自动化,建成阳山综合探测基地,完成L波段探空雷达升级改造,建设了10个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站,新增了5个生物舒适度站、5个“回南天”监测站、782宗山洪灾害雨量监测站点,进一步精准了短临预警和靶向预警,为应急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围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清远推动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
仅“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市就开展宣传活动60余场,涉及约35万人。

应变

防范化解各类自然灾害风险

今年以来,清远按照“一盘棋”“一体三预”和“一线三排”工作要求,着力防范化解各类自然灾害风险。

通过加强综合治理,正加快消除地灾隐患威胁。
目前省下达清远的5处避险搬迁项目正在实施中;14处工程治理项目中,已完成3处,正在施工2处,5处准备进场施工,余下4处正在完善开工前相关准备工作;1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建设任务已完成;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项目255 处,已完成27处,余下228处正在实施中。

通过强化工程措施,正加快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近年来,清远先后完成了英德市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235宗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135.128公里;完成连南县寨岗中心镇防洪工程、清城区银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实施清新区茅舍岭泵站工程、清西排洪排涝体系综合整治工程、清北围电排站扩建工程等一批城乡治涝工程建设。
对市区20个易涝点已完成治理,对未治理的4个易涝点也落实了应急排涝措施。

目前,清远还将继续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2021年,清远新增27宗已列入全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列入全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1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此外,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燕湖新城排涝工程、省职教城排涝工程等一批重点防洪治涝工程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主要江河防洪、城市排涝能力,为清远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正加快提高气象服务民生能力。
目前8个市县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85个乡镇(街道)气象服务站、9个农田小气候站、3个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4个负氧离子监测站、精细化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10个标准化人工增雨作业点和1413人的气象信息员,正为广大市民,为5000多家种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气象服务。
同时开展了6次人工增雨,发射了171枚火箭弹,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大气污染、降低了森林火险隐患、增加了水库蓄水。

应战

全市共发布各类预警信号904次、发送1301.1万人次

应急响应启动后,市应急指挥中心进入紧急状态,全面研判雨情、水情、险情、灾情等各方信息,借助会商研判、视频调度、远程督导等方式,统一发出指挥调度人力、物力的指令,及时把上级领导的指示批示传达贯彻到基层,及时给地方以支援、给基层以力量、给人民以温暖。

半年来,按照“平时分、及时统”的原则,在4次Ⅳ级应急响应期间,清远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联合值守和会商研判,强化精准调度。
按照“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的“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清远成功应对了连州市“5·20”内涝和清城区、清新区“8·9”突发强降雨,并且积极响应省应急管理厅号召,支援河南省郑州市“7·20”防汛抢险任务,抽排水总量超过12万立方米。

按照“早预报、早预警、早应对”的要求,清远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和推送预警信息。
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53次(三级预警52次、二级预警1次),提醒预警2次,共发送短信69926条,出动地质灾害巡查人员7763人次,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6336处;共发布各类决策气象服务材料895份,联合气象、应急、卫健等相关部门向公众发布提醒信息84条,各类预警信号904次、发送1301.1万人次,决策短信1684条、发送468.3万人次,微博文章1.5万条、微信推文1652条,电视节目1832次,有效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今年的5轮强降雨中,清远严格落实“三个联系”和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紧盯已更新的3万多名三防责任人,果断转移人员2225名,实现群众零伤亡。

结合自然灾害特点、常年灾情、地理位置等因素,按照防灾减灾“十个有”建设要求,清远提前将折叠床、棉被、毛毯、夏服、防雨篷布和雨具等物资和装备前置至各镇村;在连州市“5·20”内涝,及时调拨10台(套)排涝装备20名应急救援人员参与车库排水工作。
同时,已开展冬春救助1651人,使用资金46.005万元。

关注热点

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弥补了清远北部山区雷达探测的盲区

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有21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平均间距从“十二五”期末的15公里加密到10公里;在连州建设1部S波段双偏振气象雷达,弥补了清远北部山区雷达探测的盲区;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自动化,建成阳山综合探测基地,完成L波段探空雷达升级改造,建设10个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站、5个生物舒适度站和5个“回南天”监测站。

为提升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今年来市气象局大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气象雷达网建设,目前佛冈相控阵雷达已建成投入试运行,英德相控阵雷达预计今年底也将建设完成,清新、清城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气象雷达网建成后,将与连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形成互补加强,能大大提高英德以南地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精细化探测能力。

另外,为了增强对北江航线灾害性天气实况监测能力,保障北江航运安全,今年也将在英德白石窑、连江口和清城区江南水厂、石角水利枢纽建设四个北江航道气象站。

此外,为了落实《清远市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方案》中“防范化解恶劣天气交通安全风险”的工作任务,气象与交警、交通部门已联合完成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隐患路段排查工作,根据排查结果编制了《清远市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规划》,规划“十四五”期间在全市6条高速公路建设57个交通气象站点,2021年将在许广高速建设4个交通气象站。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防汛抗旱两手抓,持续做好水安全保障

目前,清远235宗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全面完工;潖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已完成投资12.14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4.60%;实施了清东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茅舍岭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并计划实施清远市燕湖新城排涝工程(一期)、清远市省职教城排涝工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德建水库建设工程已顺利通过工程下闸蓄水阶段验收;德建水库供水工程、塘冲水库工程、大燕河(云定村西瓜岭段)堤防改造工程正按时有序推进;列入全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1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通过一系列水利、水务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清远防汛抗旱能力,确保安全度汛。
同时,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病险水库的防洪度汛隐患,充分发挥水库蓄水兴利功能,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用水。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清查录入承灾体数据2350条,减灾能力数据1764条

目前清远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按照国家普查办和省普查办工作要求持续推进中。
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完成8个县(市、区)区划确认工作,完成清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清查工作,共清查录入承灾体数据2350条,减灾能力数据1764条。

这次普查既涉及多个自然灾害类型的致灾要素调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重要承灾体要素的调查,还涉及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能力)的调查,这些工作与以往开展的单要素、单部门的调查有明显不同。
完成普查工作,将为各地区、各部门的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黄剑琴

【通讯员】房秋红

【作者】 黄剑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