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下的麦田(母亲崇文的是麦子麦田)

母亲老了。
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腿脚也不怎么灵便,无情的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道道皱纹。
看着她干瘪的身影,他眼睛有点湿。

这回,他打算再不接受母亲的安排。
以前,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如今,他决定自己拿主意。

他十八岁了,有着健壮的身子。
用家乡人的话说,可以吃沉了。
可是长这么大,除了农忙时回来帮家里干点活,他大抵没有干过什么活。
母亲从没有要求他。
在母亲眼里,他最要紧的就是读书!
就如现在,母亲坚持着她的想法——马上去复读。

崇文塔下的麦田(母亲崇文的是麦子麦田)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娃娃啊,别多想!
一次不行,咱再考一回!
那二次不行呢?他没好气地打断。
对于母亲而言,这好像她在地里撒下一把种子,一行豇豆一样自然。

母亲的步伐似乎更快了,明显看不出他的落寞。

从前,母亲送他,路面可以看到高低不平的影子,高的是母亲,低的是儿子。
而现在,长高的是儿子,变矮的是母亲。
他心里难受。
脚步越走越慢,远远的,落在母亲的身后。

爬上一个土坡,母亲停下来,坐在土墩上,端起水杯,咕咚咚喝了半杯水。

而他欲言又止。
他要去外面打工——自己高中毕业难不成还没一碗饭吃。

妈,我不想念书。
他的声音低得自己都听不清楚。
你嘟囔啥?可能太出乎意料,母亲被水呛得咳嗽起来。

他不敢再说什么。
见母亲咳嗽不止脸面通红,他有点内疚。
他情愿母亲给自己一巴掌,或是大骂一顿,可是母亲没有。

那天晌午,母亲破天荒要他一起去麦田收麦子。
麦田里,金黄的麦子一浪一浪涌来,没有一丝风,只有蝉们在聒噪。
八棱形状的崇文塔,遥遥与他对视。
他暗想佛祖可会佑他前路平坦?

割麦子没他想得那么简单。
同样是一把镰,母亲很快把他甩在身后。
她挥舞的双手似乎灵巧无比,镰刀所向披靡麦子乖巧躺下。
而他,每割一小块,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那尖利的麦穗,在他身上留下许多划痕,被汗水一渗,火辣辣疼!
他的胳膊和腿还瘙痒异常,起了不少小红疙瘩。

你吃不下苦!
母亲的声音不大,却深深烙在他心里。
是的,如果他打退堂鼓,母亲肯定不同意他出去打工!
他不想要这样的结果,他咬牙坚持。
即使他的心思不在这里——眼前的麦田,只能管饱他和母亲的肚皮,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如果能自食其力,母亲就不会为家里的些微收成而忧虑,她可以和别的有钱母亲一样在家里做做针线,甚至开心坐在女人堆里聊天。

父亲不在了,母亲像男人一样扛起这个家。
既当爹又当娘,地里的庄稼要务弄,浇灌、除草、施肥一样都不能少;他上学更要挣钱苦撑,每日没命地干活,让她过早衰老,他劝过她,说自己不读书,让她不种麦子,她不答应。

他的邻居、他的堂妹堂姐,还有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先他一步走出村庄,走到全新的陌生的城市。
如果大字不识一个的邻居在城里可以驻足,那么他也可以,可以在城市拥有一份工作。

翌日,他离开村庄。
村庄里随处可见的野草,翻滚的麦海,还有清新的空气都远远抛在脑后。
连母亲苍白的头发、无奈的眼神也渐渐疏离在视线之外。

当鳞次栉比的高楼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就像久离树林的鸟儿回到枝头一样雀跃不已。

他开始在异乡的街头穿梭,在忙碌的清晨、喧嚣的黄昏,在汽车的引擎声和灰尘的肆虐中,怀揣一张薄薄的毕业证独自行走。

你学历太低!

我们这儿不缺人,请试试别的公司!

若干天若干月,他得到几乎千篇一律的回复。
那些高大时尚的玻璃大门将他拒之门外。
待在狭窄逼仄的出租屋,痛苦的他无奈地盯着摇晃的15瓦灯泡发呆。
窗外的蝉鸣突然入耳!

就是这耳熟能详的蝉鸣,把他的乡愁唤醒!
小小村落、袅袅炊烟。
他想起无边无垠的麦田,想起麦子的清香以及故乡院落里倚着门扉的瘦弱身影。

他回到家乡,生他养他的崇文乡。

母亲喜极而泣。
复读之前,带他登了一次崇文塔。
崇文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八十多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
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七十多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
第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尊。
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
母亲说,崇文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是时任明朝刑部尚书的泾阳县人李世达所修。
母亲把“努力向学”四个字咬得很重,她居然能记下如此拗口的书面语言,一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自此,他像变了一个人,勤奋学习废寝忘食,考上了一所一本高校,现在深圳工作。

他是我表弟,姓樊名向学,注定与崇文塔有难以割舍的宿缘。

作者:申宝珠

来源: 西安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