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著《历代文人诗谱3600》六十辑修订版:第十五辑0841-0900(注释神宗变法进士仁宗)

【按】董元奔《中国历代文化名人诗谱3600》吟咏周初至近代三千年间3600位文化名人,共4000余首七绝。
规划60万字,2024年底完成。
作者于2017年开始按人物出生时序创作,以“董元奔吟咏历代文人”专栏诸篇推发。
为便于收藏,现推出阶段汇总式60辑版,每辑咏60人。
推发前,作者对正文及注释重新作了修订。

(洞窟景观)

【0841】孙抗最爱是洞窟

董元奔著《历代文人诗谱3600》六十辑修订版:第十五辑0841-0900(注释神宗变法进士仁宗)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江山自古胜于天,

李白偏私大水川。

僻处原来方绝美,

频游洞窟是孙仙。

注释:

洞窟达人孙抗(1000-1053),存诗8首,其中7首吟咏洞窟,谓《百雀洞》、《北牖洞》、《朝阳洞》、《嘉莲洞》、《南华洞》、《夕阳洞》及《栖霞洞》。

【0842】尹洙观世不容沙

绢绫奏折不沾尘,

论武谈兵快意申。

百岁人生逢尹子,

流边做寇亦真人!

注释:

性情中人尹洙(1001-1047),字师鲁,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有《河南先生文集》。
/洙敢言时弊,为人豪迈有真性情。
范仲淹遭贬,洙以与仲淹友善,上书求同罪流边。

【0843】王质忠毅不成党

朗然忠奸双庙立,

等闲贵贱不争官。

臣僚但使成朋党,

北国岂能过古洹?

注释:

未朋党王质(1001-1045),子子野,宰相王旦侄,从杨亿学文。
/双庙:质知蔡州,改吴元济庙为狄仁杰、李朔庙,时人谓之“双庙”。
/等闲贵贱:质知庐州,韩琦知审刑院,同案同等量刑,质以量刑过重贬官,琦则受赏,质无怨。
/朋党:范仲淹被贬出朝,人皆虑同党之罪莫敢送行,质则陪仲淹宴饮三日,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也!
”/古洹:洹水,即今河南北部之安阳河,辽兵侵宋,曾越过此河。

【0844】梅尧臣诗风定宋

虚幽古淡孟王宗,

刻意求真袭国风。

二百年间能咏客,

行间隐现是梅功。

注释:

定宋声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存诗31卷。
/虚幽古淡孟王踪:指梅诗于古朴之中兼有孟浩然诗语言之清淡,及王维诗意境之空幽。

【0845】鱼周询醉醒相间

明于吏事治声多,

奏折详疏缮未讹。

或许人生多状态,

尝传醉后挂长蛇。

注释:

醉挂蛇鱼周询(1002?-1048),字裕之,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早孤,好学,举进士第。
/周询处理公事以精敏稳妥称于朝,然其公事之余喜饮酒,醉则倒挂树杈而眠,人谓若蟒蛇垂焉。

【0846】李淑藏书未百年

多闻善断为君储,

本赖家藏万卷书。

可叹金人丁不识,

斋中竟然养苗猪。

注释:

藏书家李淑(1002-1059),字献臣,号邯郸,宋徐州丰(今江苏丰县)人,资政殿大学士李若谷之子,著名藏书家,亦著有文集一百余卷。
/淑熟知历代掌故,天子常赖其制作诰命。
储:古音读平声。
/淑藏书三万余卷,既卒,其子德刍编成书目130卷。
靖康之变(1126年),金人南侵,藏书及书目俱失。

【0847】计用章忠不见用

延州太守轻通判,

不计前嫌舍命身。

可惜君王无重用,

金銮尽是弄权人。

注释:

官难升计用章(1002-?),字寿卿,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曾任史官。
/范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用章为通判,劝雍整军以待西夏兵,雍斥之。
后西夏兵果围城,雍惊惧,用章则冒死抗敌,适大雪降,敌退。
/用章进士及第后数年即为秘书丞,后任州通判,直至以都官员外郎卒,皆为从五品。

【0848】王尧臣文武双全

文章出彩状元郎,

武略超人李夏慌。

谥号初颁旋复改,

犹无嗅出大臣香。

注释:

文武全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宋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
尧臣善目录学,有著作《崇文总目》;亦善书,存代表作《兰亭跋》;并存诗1首。
/尧臣系天圣五年(1027)状元,曾任文官翰林学士及武官陕西安抚使、泾源路安抚使,官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尧臣于武官任上屡败西夏李元昊叛军,颇多建树,其攻防策略亦为宋仁宗激赏。
/尧臣卒,仁宗赠谥号“文安”,神宗即位,尧臣子同老以尧臣谥号偏低,乃上书为父请功,神宗遂改谥尧臣为“文忠”。

(大运河夕照)

【0849】葛闳疏浚大运河

桃花烂漫运河忙,

帛粟京城价不扬。

更是千年徭役罢,

横林谁记使君良!

注释:

治河王葛闳(1003-1072),字子容,宋睦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人,存《治安策》,并诗11首。
/闳曾知江阴军(治所在今江苏江阴,辖区含今江阴、常州等处),主持疏浚大运河江阴军段,横林(今常州东南)、晋陵(今常州)、奔牛(今常州西北)均为江阴军运河重镇。
/使君:太守,指葛闳。

【0850】释倚遇测字未准

分宁寺里吉凶猜,

次日宜行点将台。

不料今番周易瞽,

寅时有报老僧灾!

注释:

小诸葛释倚遇(1003-1079),俗姓林,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存诗3首。
/倚遇善易学,每出行必先测吉凶,曾有诗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发布明朝吉。
”/分宁:倚遇晚年主持分宁法昌寺,分宁即今江西修水。
/点将台:分宁西南九岭山之著名景点,三国周瑜尝在此点将。

【0851】夏景宗也算枭雄

莫论长江聚战云,

西移首次有三分。

从来历史英雄写,

竹管绢丝是夏文。

【0851】夏景宗功亏一篑

不做藩王做帝君,

双狮脚下睡熏熏。

悲乎烛影家人学,

兴庆城郊撮草坟。

注释:

河曲王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党项族拓跋氏,银州(今陕西米脂)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创立西夏帝国,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主持创立西夏文。
/夏景宗文治武功,以西夏弹丸之地,与宋、辽对峙,三分天下而治。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夏景宗为子宁令哥所杀。
/烛影:即烛影斧声,昔宋太宗弑宋太祖之事。

【0852】野利仁荣柱国臣

西纹汉里治兴州,

党项千年不可求。

向使天恩毛白寿,

王安国盛宋辽愁。

注释:

党项魂野利仁荣(1003?-1042),党项族野利氏,西夏学者,协助李元昊创制西夏文字,译《孝经》、《尔雅》等汉典籍为夏人所用。
/仁荣系李元昊称帝之推动者,西夏国策主要制定者,官没宁令即主持政务,兼蕃学主事即主持文教。
仁荣卒,景宗“三临其丧”。
/兴州:即兴庆,夏都,代指西夏。
/王安:谓仁荣卒后六年景宗为子所弑事。

【0853】吴育忠君有人欺

妒恶如仇好友稀,

多谋善断有司讥。

从来鼎柱先行折,

五十吴公正紫衣。

【0853】吴育何故入三等

制策登天三等士,

花开并蒂有吴光。

欧阳赏识非私授?

礼部何人是侍郎!

注释:

三等国柱吴育(1004-1058),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官至参知政事。
存诗6首。
/育为人刚正机智,屡受毁谤,欣宋仁宗明是非,育得善终。
/讥:盘查。
/紫衣: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官袍。
/制策登天三等士:景佑元年(1034),育科举制策入三等。
制策,礼部推荐、皇帝亲试之制,一二等虚设,三等最优,大宋三百年间,制策共录取41人,其中四等39人,三等2人即吴育及苏轼皆出自仁宗时期。
据查,育父待问(974-1046)明道(1032-1034)及景佑(1034-1038)年间任礼部侍郎。
/欧阳赏识:苏轼应制策试,时欧阳修主持贡举。

【0854】富弼巩固澶渊盟

巧计周旋隙夏辽,

三邦鼎立罢征袍。

原知岁币扬汤耳,

其实烽烟正在烧。

【0854】富弼熙宁非新法

二十年中未起兵,

全凭富弼北邦行。

熙宁抵制青苗法,

试问如何岁币征?

注释:

烂外交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司空。
存诗19首。
/庆历(1041-1049)中,弼两番使辽,拆解辽夏之盟,致宋辽夏稳定三国鼎立之势态,然宋增纳辽夏岁币。
/熙宁(1068-1078)中,弼反对新法,被贬知亳州,任内仍拒绝执行青苗法,宋神宗命其致仕。
青苗法损害贵族及高利贷者利益,增加国库收入。

【0855】韩贽畏武劾狄青

大宋官家畏武人,

韩公有奏狄青频。

权宜富贵今生事,

北国狼牙视如尘!

注释:

疑武谏官韩贽(1004-1088),字献臣,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长山镇)人,原有诗文集,已失。
/皇祐四年(1052),宋仁宗拜狄青为枢密使,贽时任侍御史,以青为武将,忧武将篡国,上书仁宗请收回成命,仁宗以青精忠而未允。
/北国:契丹。

【0856】卢革神童运气好

自古神童命运乖,

卢公转运势如槐。

悬车岁月吴中久,

竹路排青遣钓怀。

注释:

少年进士卢革(1004-1085),字仲辛,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
存诗3首。
/革十五岁进士及第,为官五十年,官至福建湖南转运使。
/势如槐:权势炙手可热。
槐,指夏季。
/革致仕,退居吴中,诗酒为乐,十余年卒。
/竹路排青遣钓怀:卢革诗《校书朱君示及园居胜概新篇一轴皆有标目轧成》:“钓渚曰游泳,竹路排青苍。

(瑞安风光)

【0857】林石绝仕得长寿

笃治春秋远帝都,

惟因贡举不容诛。

人疑老寿缘何法,

或是心灰绝仕途。

注释:

老学究林石(1004-1101),字介夫,温州瑞安塘岙(今浙江瑞安塘下镇)人,善治《春秋》,并存诗3首。
/贡举:王安石变法,科举考试教材废经学古释义,改用王安石所撰之《三经新义》,石不以为然,遂退居瑞安专心研治旧经义,不复出仕。

【0858】何郯进谏君王愁

晨昏一谏众臣忧,

碎嘴招烦圣主休。

谤语从来如毒药,

忠言未必是金钩!

注释:

碎嘴婆何郯(1004-1072),字圣从,陵州(今四川眉山仁寿)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
/郯久为谏官御史大夫,进谏甚多无巨细,宋仁宗谓之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乃迁其为龙图阁直学士,郯竟屡屡绕职进谏。
神宗继位,外放其提举成都玉局观。

【0859】江休复学而有成

多闻博识绝时人,

韵法梅翁不做臣。

学而能成非偶然,

骑驴有谓忘三秦。

注释:

三秦迷驴江休复(1005-1060),字邻几,开封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
存诗8首。
/休复诗文淳雅,不减梅尧臣佳处。
/天圣(1023-1032)末,休复进士及第,赴任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尉,因于驴诵诗书而迷路,时人传为美谈。

【0860】范师道言错无罪

职在言官屡奏投,

三番事典两无由。

同僚圣上欣欣然,

表里如珍古诤俦。

注释:

表里珍石范师道(1005-1063),字贯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存诗5首。
/师道尝为侍御史(纠察官),弹劾大臣多无根据,然师道为人坦荡,并无私敌,宋仁宗激赏之,拜为参知政事。
/表里如珍:范师道诗《天平山》:“旦暮常白云,表里皆珍石。
”/古诤俦:与古代诤臣比肩。

【0861】石介变法身先死

仕宦途中险恶多,

倾心变法命由他。

悲怜石介经纶腹,

化作徂徕土一坨。

【0861】石介之死废仁宗

单人是虎石公丧,

臭骨徂徕隐陋冈。

健忘先君三训事,

仁宗谁谓做慈皇!

注释:

误入仕途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岱岳区徂徕镇)人,经学大师,代表作《根本》、《中国论》、《怪说》,另存诗4卷。
/介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新政尚未败即为宋仁宗以一番谗言贬为濮州(今属山东)通判,介忧郁而卒。
/三训:宋太祖临终有三训,即不杀柴氏、不杀大臣、不夺农时。

【0862】杜杞贱生寿限短

五保株连百姓惊,

营前率性杀降兵。

缘何欲折苍生寿?

血手拈阄四六庚。

注释:

男夜叉杜杞(1005-1050),字伟长,金陵(今江苏南京)人,通阴阳术数之学,并存诗1首。
/五保:杞知建阳县,刑苛,以五保行连坐之法。
/杞任广南西路转运安抚按察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降卒皆杀。
/杞善阴阳学,尝自测寿为四十六,应验。

【0863】田况全才惜早生

文能著述武将兵,

理币纠财自在精。

变法如从田况始,

熙宁不必党灾行。

注释:

大宋全才田况(1005-1063),字元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传世有《儒林公议》一书及诗25首。
/况系全才,文曾任翰林学士,武曾任枢密使,财曾任三司使,宋仁宗巨细赖之。

【0864】唐询心窄不友善

千层好意立时迁,

滴水从来未涌泉。

奏折生仇说制试,

唐询腹小不撑船。

注释:

小肚鸡肠唐询(1005-1064),字彦猷,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著有《砚录》一书,另存诗17首。
/询为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吴育爱之,荐为御史。
数年,育为参知政事,以询结党罢知庐州,询怨,上书仁宗请废制科以恶育(育之功名为制科,参见【0853】吴育篇注)。

【0865】萧贯榜眼因新喻

地域偏见寇相公,

因循祖法是真宗。

明君正吏将如此,

谁恤江南苦学翁。

【0865】萧贯不是南宋人

周人蔑楚已无聊,

宋祖轻南是教条。

谁料临安金殿上,

吴声赣语国音曹。

注释:

籍贯难堪萧贯(?-1034),字贯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代表作《禁中晓寒歌》。
/贯与莱州胶水(今山东胶州)举子蔡齐应进士试,考官以二人并列第一,答卷报宋真宗定夺,帝询宰相寇准,寇准答以南人瘦小不宜做状元,帝然,乃定齐为状元,贯为榜眼。
/祖法、宋祖轻南:宋太祖尝诫曰:“南人不得为相。
”/曹:相匹敌。

(介休古建筑)

【0866】文彦博阻挠新法

荐举荆公入帝朝,

熙宁悔恨发牢骚。

中忧外患卿无睹,

刻石羞碑类铁镣!

【0866】文彦博莫名成贤

严刑立决是青天?

巴结妃嫔算大贤?

最是无聊非市易,

康熙自昧入祠编。

注释:

也算名臣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
有文集四十卷。
/荐举荆公:皇佑三年(1051),彦博为相,荐举王安石入朝任谏官,为王安石熙宁变法提供政治起点。
/刻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蔡京为相,以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等309人为“元佑奸党”,立碑羞辱。
/严刑立决:彦博断案,尝严刑逼供,犯人昏死数次仍不招,彦博命斩之。
/巴结妃嫔:庆历中(1041-1048),彦博为枢密直学士、益州知州,以蜀锦巴结张贵妃,被升为昭文馆大学士。
/祠编: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以历代名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彦博在编。

【0867】苏舜元恩泽福州

千年澄澈苏公井,

十二轳轴饮百门。

试看君谟存世墨,

依稀可见舜元恩。

注释:

凿井之恩苏舜元(1006-1054),字才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通山乡)人,苏舜钦(1008-1048)兄。
善草书,另存诗12首。
/苏公井:庆历六年至八年(1046-1048),舜元任福建路提刑,于福州主持凿井十二口,至清代仍清冽甘甜,史称“苏公井”,部分井至今犹在。
/君谟:蔡襄字君谟,时任福州知州,苏舜元以诗书相交,舜元卒,君谟为之撰墓志铭。

【0868】章友直恃才难仕

章篇傲世篆难求,

友庶朋官吃四周。

直爽诚淳难仕宦,

何人识取百般愁?

注释:

恃才难仕章友直(1006-1062),字伯益,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善篆书,并存诗1首。
/友直工五经,善诗书画,交游广泛,因自知耿直而不愿科举。
皇佑三年(1051)吏部授其将作监主簿,未几即辞职。

【0869】连庠留史十六言

清官谁似冰连底,

勉力民生十六文。

寄语当今稽古客,

寰州应祭县官坟!

注释:

连底冰连庠(1006-1067),字元礼,安州应山(今湖北广水)人。
存诗1首。
/庠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历任应山(今湖北随州南)尉、宜城(今湖北宜城)令、屯田都官郎中、饶阳(今河北饶阳)令、邛州(今四川邛崃)令、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令、监西染院等职,官终京北排岸司。
所任职虽皆未破六品,然庠为官清正敏肃,政绩斐然,时人谓其曰“连底冰”,其任职地方至今尚有衣冠冢多处,然《宋史》仅以十六字述其生平。

【0870】程珦保守非新法

荆公变法谁人非?

世代官家语皆微。

不怪程公生二子,

人心禁锢只回归。

注释:

官四代程珦(1006-1090),字伯温,一字君玉,河南伊川(今河南伊川)人,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之父。
存诗2首。
/荆公:王安石。
/珦为官宦世家,其曾祖羽官至兵部侍郎,祖希振官至虞部员外郎,父遹卒赠吏部尚书。

【0871】王畴忠勇护朝纲

从来帝后有阴争,

吏子权量类履冰。

舍命王畴三奏折,

唐周故事未重行。

注释:

“护政使者”王畴(1007-1065),字景彝,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参编《唐书》,并存诗2首。
/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染病,太后垂帘听政。
数月,英宗病愈,太后迟迟不还政,文武大臣莫敢言,独时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畴数次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于帝。
英宗亲政,念畴忠勇,拜其为枢密副使。
/唐周故事:武则天以周代唐之事。

【0872】荣諲开矿只伤心

周寻矿物鞋穿帮,

国库增财喜圣皇。

可叹分输辽国去,

何人释解使君伤!

注释:

地质学家荣諲(1007-1071),字济思,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
存诗1首。
/諲父宗范尝知信州铅山县(今江西铅山),探得铜矿并组织开采,宋真宗嘉之。
諲承父业,探采晋州(今河北晋州)矾矿、莱阳(今山东莱阳)银矿,諲堪称宋初地质学家。
/使君伤:諲尝以京东转运使知澶州,奉诏组织输送岁币、粮帛、矿物自澶州于北国。

【0873】释契嵩学贯儒释

扬文废释是潮流,

寂子兼融庙未休。

庆历缘何无业绩?

修时补世忘杭州。

注释:

“批儒扬佛”释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寂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出家于杭州灵隐寺。
存文十数篇,存诗2卷。
/自中唐韩愈崇儒抑佛,至北宋渐成朝野共识,庆历中(1041-1049),契嵩潜心钻研,融儒释道为一体,开佛学之新天地,致灵隐寺香火之旺远超历史,冠绝当世。
契嵩以十数篇论文远批中唐大儒韩愈不知佛之利世,近驳当世大儒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文彦博等未悟文之偏颇,朝野震动。
/庆历:指范仲淹之“庆历新政”。

(莘县文庙)

【0874】王素纨绔亦忠臣

朝中有父易升牵,

未必忠臣不出焉。

有谓河东离任日,

黎民阻路数亭绵。

【0874】王素善谏幸朝纲

谏吏当行刺探招,

深宫巨细不容逃。

还兼善诱如开箨,

圣主无羞国运辽。

注释:

名门之后王素(1007-1073),字仲仪,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宰相王旦(957-1017)幼子。
存诗3首。
/天圣中(1023-1032),素应科举,以前宰相公子故,赐进士出身,授官颍州通判,后连连升迁,庆历二年(1042)升兵部员外郎兼判国子监,皇佑中(1049-1054)升至兵部郎中兼龙图阁直学士,熙宁元年(1068)拜相。
/素尝知鄂、渭、开封、成都、太原等州府,皆有政声,百姓为其所立庙祠至今尚有存焉。
河东:指太原。
/庆历中(1041-1049),素尝以兵部员外郎知谏院,以直谏、善谏为宋仁宗赏。

【0875】吕公弼未承家风

传言吕帅继家风,

温正忧民世大公。

谁解成都鞭斩事,

无羞草菅比阎凶。

注释:

“温和阎君”吕公弼(1007-1073),字宝臣,寿州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名相吕夷简(978-1044)次子。
存诗3首。
/公弼以父荫入仕,官至枢密使,时人谓其行政有其先父之风。
/公弼尝任成都府路安抚使,适一兵卒犯法当施鞭刑,兵卒喊冤,称宁死不受鞭刑,公弼曰:“鞭刑乃军法,求死尔之愿也。
”乃命先鞭刑后处死,左右愕然。

【0876】沈立宏功在水利

河防二卷开今古,

治水无盲四海通。

大宋粮丰官野富,

何人不记历阳公?

注释:

水利学家沈立(1007-1078),字立之,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所著《河防通议》系我国论述河工技术最早著作,为宋以后历代治河所依。
另存诗4首。
/《河防通议》完稿于庆历八年(1048),宋仁宗嘉许,诏令全国采纳,立时任益州判官,仁宗迁其为两浙转运使。

【0877】王尚恭千年露面

仕至郎中始下归,

耆英洛邑身焉微?

洋洋宋史无字传,

笔恨温公墓志肥!

注释:

“史海遗珠”王尚恭(1007-1084),字安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传其有诗千余首,今仅存1首。
/郎中:尚恭熙宁八年(1076)以朝散大夫(即右司郎中)悬车东归故里。
/耆英:即洛阳耆英会。
元丰中(1078-1085),文彦博留守洛阳,聚洛阳老臣于官衙,吟诗饮酒为乐,时称“洛阳耆英会”。
耆英会凡十三人,尚恭在列。
/1936年,《王尚恭墓志》于洛阳北郊陈庄出土,墓志系范纯仁撰文,司马光(温公)书写,李稹镌刻,皆名家也。
《宋史》无尚恭只字传记,尚恭生平全赖此墓志为今人知也。

【0878】欧阳修挫中戒骄

三元喜制状元袍,

殿试孙山几欲高。

所幸乌云名士出,

惟因自此戒贪骄。

【0878】欧阳修宗前引后

学奉中唐抑拗芜,

辞宗朗易引三苏。

千年八大文人显,

至要欧阳是转枢。

【0878】欧阳修以武轻武

将军习武国之灾?

界阙修城引祸来?

老叟新除兵部事,

和平粉墨九州开!

【0878】欧阳修政随文去

文章法古领时风,

共路欧阳与拗公。

笔墨无思当世弊,

兵魁不解以衰翁?

注释:

“重文轻政”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存文500余篇,存诗22卷。
/天圣七年(1029)和八年(1030),修连中监元、解元、省元,自以为将在殿试中获状元,乃制新衣,自谓“状元服”,孰料殿试仅获第十四名,侥幸及第。
/转枢:“唐宋八大家”,宋含修占六人,除王安石外,三苏、曾巩皆出诸修门。
/嘉佑元年(1056),修任翰林学士,上书宋仁宗,反对武将参政,请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仁宗然,贬狄青知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青旋抑郁而死。
嘉佑六年(1061),修任兵部尚书,不修武备。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拗公)变法,修以年老思衰抵制新法,安石罢其兵部尚书,贬知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修自此始号“六一居士”。

【0879】张方平请罢枢密

边忧郎朗是时情,

枢密焉能入相棚。

笔翰安邦当后备,

刀枪不利祸端行。

【0879】张方平守旧执拗

凭资卖老非新法,

怠职疏朝亦拗公。

自古忠臣无劫主,

缘何以谥苦神宗!

注释:

“犟文人”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应天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有《乐全集》40卷,并存诗4卷。
/庆历七年(1047),李元昊叛宋迹象已明,大敌当前,方平时知谏院,却上书宋仁宗,以李元昊事极言武将之可畏,请罢枢密院,以宰相兼枢密使,仁宗允。
枢密使为最高军职官员,宰相为最高文职官员。
/熙宁中(1068-1077),王安石实行变法,方平以参知政事兼西京留守要职抵制新法,神宗贬其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方平拒赴贬所,并扬言卒后不受皇帝赐谥,神宗大怒。
后方平赴应天府任职,任内亦拒不执行新法。

【0880】许遵年老有进取

从来变法喜新人,

最贵情投是老臣。

可惜荆公疏重用,

金陵晚钓白伤神!

注释:

老而不朽许遵(1008-1088),字仲途,泗州(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进士。
/王安石(荆公)熙宁变法,守旧派含司马光、苏轼等部分中青年官僚及文彦博、欧阳修、张方平等几乎全部老年官僚,然老吏许遵支持变法,荆公与之多有政论书信通焉。
遵熙宁中(1068-1077)先后任寿州知州、大理寺通判。
/金陵: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金陵半山园。

(沧浪亭)

【0881】苏舜钦恨归沧浪

三车废纸罢官身,

仕场原非共路人。

既隐姑苏沧浪水,

缘何饮恨减年春!

【0881】苏舜钦不似杜甫

双双子美书诗史,

韵里行间格调分。

顿挫沉沉工部泣,

回肠悲壮苏生熅。

注释:

冤情郁结苏舜钦(1008-1048),字同杜甫曰子美,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有《苏舜钦集》16卷。
/庆历五年(1045),舜钦时任集贤殿校理兼监进奏院,以卖进奏院废纸所得钱与人聚饮,遭政敌弹劾而罢官,遂至苏州修沧浪亭隐居。
三年抑郁而卒。
/年春:寿命。
/工部:指杜甫。
/熅:烟出而火未起,犹诗情、冤情之郁结于心也。

【0882】刘几从戎难长久

本是前朝文进士,

将兵御寇震边疆。

无聊国策忧刀剑,

礼乐声中殿帅伤。

注释:

“武进士”刘几(1008-1088),字伯寿,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时进士。
/几于仁宗嘉佑中(1056-1063)任文职汾州通判、宁州知州,英宗治平中(1064-1067)改任武职秦凤总管、太原路总管、泾源路总管等,武绩与狄青并驾。
神宗元丰元年(1068)后以谗言先后复为文职秘书监、太常寺卿,以通议大夫致仕。

【0883】范镇未必知古今

察世犹惊国子庠,

标兵治史状元郎。

聪明不解荆公意,

颂古歌今恨圣皇!

【0883】范镇司马共进退

作传修铭定死生,

情投只为法难行。

民贫旅弱卿无见?

介甫缘何扯奏评!

注释:

“崇古守今”范镇(1008-1089),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人。
参编《新唐书》,并存诗2卷。
/国子庠:犹国子监,代指国子监官员,庠,学校。
镇未中科举时,即以文名震国子监大员宋庠、宋祁、欧阳修等。
景仁既中状元,欧阳修荐其参编《新唐书》。
/镇与司马光均反对王安石新法,二人相约传铭之谊。
后光果为镇立传,光卒,镇则为之作墓志铭。
/熙宁二年(1069),镇时任户部侍郎,上书宋神宗非议时政,骂王安石为权奸。
奏章先到安石处,安石怒撕奏章,并代神宗拟诏书痛斥镇,神宗既知,乃命镇致仕。

【0884】赵抃爱憎忒分明

铁面方居御史坛,

温情且做地方官。

抚琴伴鹤胸心朗,

爱憎分明古稀欢。

注释:

“铁面御史”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
存诗6卷。
/抃于至和元年(1054)任殿中侍御史,以弹劾大臣不留情面号为“铁面御史”;后长期任益州知州,以平易近人,施政宽和为蜀中百姓爱戴。
/抚琴伴鹤:抃入蜀任职,仅一人一马一琴一鹤,朝野赞誉。

【0885】韩琦喜忧西北事

西疆叛逆过黄河,

少帅将兵斩敌罗。

好水川前说往事,

无人怪罪赵阿哥。

【0885】韩琦恨仕归故乡

故里三番父母官,

韩琦可谓府流丹。

何人识得将军恨,

变法朝廷不备餐。

注释:

“解甲之憾”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有《安阳集》50卷。
/琦弱冠中榜眼,初为文职,宝应二年(1039)改授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泾源路对夏作战。
后因琦用人不当致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之战宋军大败。
/无人怪罪赵阿哥:好水川之败,韩琦被贬。
赵阿哥:指宋朝皇帝。
/治平四年(1067),琦已累官至司徒、侍中、枢密使、右仆射兼兵部尚书,权倾朝野。
熙宁(1068-1078)初,王安石变法,琦反对变法,遂出为相州通判,后卒于相州。
琦一生三度以相位(司徒)通判相州,分别为:治平四年(1067)夏秋、熙宁元年(1068)七月至九月、熙宁六年至八年(1073-1075),是可谓“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乎?

【0886】蒲师道不愿守旧

吏事明晰不法图,

常忧国羸政纲枯。

熙宁未死荆公赖?

可惜姻亲是老苏。

注释:

“老苏亲家”蒲师道(1008-1053),字叔范,阆州新井(今四川南充市南部县)人。
天圣五年(1027)进士。
/师道为官理政不拘泥于成规,亦不满朝中大臣之固步自封。
/师道之女嫁与苏轼堂弟,如师道不死,熙宁间当入守旧集团,即便未入,某料王安石(荆公)亦无意重用师道以变法也。

【0887】侯可善政亦好施

官微政显抵名臣,

散尽千金誉路人。

向使金銮充宰辅,

朝安野乐四夷亲。

注释:

谦谦君子侯可(1008-1079),字无可,太原盂县(今山西盂县)人,程珦(1006-1090)内弟,程颢程颐舅父。
系仁宗时进士。
/可曾任化城(今四川巴中化城镇)知县、泾阳(今陕西泾阳)知县,官至殿中丞,皆有政声。
/可以乐善好施名重一时。

【0888】狄青名将起微尘

未必尊隆看祖坟,

汾州面涅是将军。

能拼敢搏迎时势,

不尽天才不见闻。

【0888】狄青功高天子疑

百战赢来虎将名,

无聊圣主总心惊。

汾河水畔坟茔矮,

国破何人记狄青!

注释:

“所谓功成”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
青有兵书传世。
/青出身寒微,且曾以罪刺面,后入伍,历十余年,以军功历官延州指挥使、泾源路副都总管、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皇佑五年(1053)以昆仑关之战官拜枢密使,位极人臣。
/见:被。
/青任枢密使,名臣欧阳修(1007-1072)、张方平(1007-1092)等均上书宋仁宗,忧狄青兵权过高妨主,青乃于嘉佑元年(1056)贬为陈州通判,次年,青抑郁而卒。

(武夷山风光)

【0889】阮逸女遭文字案

才高自古不关唇,

冷箭难防易害身。

寡曲何如藏锦袖,

欢欢喜喜武夷人。

注释:

“武夷人”阮逸女(一称阮逸),字天隐,生卒年不详,生年略早于赵抃(1008-1084),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
著有《易筌》6卷,《乐论》12篇,与人合著《皇佑新乐图记》,并存词一首。
/逸女皇佑五年(1053)任典乐事,再迁为户部员外郎,后以诗诽谤朝政获罪被贬为庶人,既归里,不知所终。
/武夷人:建阳位于武夷山南麓,故言。

【0890】柳植承继柳家魂

柳植无羞柳氏门,

廷堂榜眼柳开孙。

官墙柳树清风里,

直比宗元柳郡魂。

注释:

“廉洁十二州”柳植,字子春,生卒年不详,生年略早于赵抃(1008-1084),真州(今江苏仪征或六合)人,系中唐廉臣柳宗元(773-819)后裔,宋初廉臣柳开(948-1001)族孙。
/植进士甲科出身,曾先后为滁州通判,秀州、宣州、苏州、杭州、邓州、颍州、黄州、寿州、亳州、蔡州、扬州知州,皆有廉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
/柳郡:柳州,柳宗元曾为柳州知州,以廉洁为柳州人所称。

【0891】程师孟标本治灾

犯戒开仓救羸民,

开河扩地治灾因。

遥祈圣上疏提拔,

太守能茏一地春。

【0891】程师孟标本做人

门当户对娶名门,

奉母居家弃帝恩。

大定群臣咸侧目,

南人决意向西尊。

注释:

“亦标亦本”程师孟(1009-1086),字公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著有《水利图经》,并存诗40首。
/开仓:庆历八年(1048),师孟任夔州路提点刑狱,辖区水灾,师孟违规开仓济民。
/开河:师孟善治水,曾主持开章沟以解洪州水患,浚河湟以分黄河之流,筑西城以避广州雨灾。
/娶名门:师孟景佑元年(1034)进士及第,遂娶贺知章后裔越州贺氏(1015-1084)。
/奉母:师孟既中进士,难舍母亲,遂谢绝朝廷授官,母卒方出仕。
/向西尊:熙宁八年(1075),师孟出使辽国南京(今北京),辽国以辽臣向西坐,宋臣向东坐,师孟拒不入席。
大定:辽国中京,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此处代指南京。

【0892】李觏宠辱只在学

天潢世胄出寒门,

圣殿无容进士尊。

且看江南河北地,

千年礼拜四贤魂。

注释:

“无冕教授”李觏(1009-1059),字太伯,号盱江先生,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人。
今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37卷。
/天潢世胄:觏系南唐烈祖李昪后裔,昪本姓潘,后因称帝需要改姓李,觏之好友欧阳修尝戏称觏为“天潢世胄”。
/觏治五经,不拘旧说,自成一家,然举进士却屡不中,遂绝意仕途,而建盱江学院授徒,渐成朝野共识之大儒。
/南宋绍兴中(1131-1162),南城建有十贤楼、四贤楼,皆有觏。
明成化八年(1472)皇帝下诏重修觏墓。

【0893】苏洵援道铸美文

眉山雾霭出苏洵,

浪迹川观自由人。

而立凭窗难为晚,

文章直逐老庄神。

【0893】苏洵平开苏轼文

政论汪洋引子川,

情宗道教亦承连。

千年喟叹东坡笔,

墨水原来是老泉。

注释:

“大器先成”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有《嘉佑集》20卷。
/洵善政论,欧阳修评其“博辩宏伟”,东坡深受其影响,为文善铺排;洵信奉道教,散文有《庄子》善变及蕴藉之迹,此亦影响东坡,致东坡文以空灵旷放取胜。
/吾以“大器先成”评洵并以之概括此二诗,于第一首谓洵先有大器之行为,后有大器之文章,于次首则谓洵先于轼、辙二子成大器也。

【0894】王举元荫中能吏

文强武备疏纨绔,

治显全凭智慧成。

世禄遗风当责斥,

仍欣圣主得琼英。

注释:

“荫得其所”王举元(1009-1070),字懿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存诗1首。
/举元系前礼部尚书王化基(944-1010)幼子,前礼部尚书王举正弟。
景佑二年(1035)凭荫赐进士出身,然举元能文能武,历任潮州知州、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成都知州、陈州知州、河北转运使等皆有政声。
后以给事中致仕。

【0895】元绛熙宁未拜相

执法徇情忌墨陈,

威加贼恶礼施民。

荆公假以参知政,

敢虑熙宁志不伸?

注释:

“熙宁憾”元绛(1009-1084),字厚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存诗32首,词2首。
/绛为官能依实情灵活执法,嫉恶如仇,爱民如子。
熙宁中(1068-1078),绛支持王安石变法,然未受重用,仅自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翰林学士,反于变法失败后由保守派升其为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
“徇情”:依实情。
“参知政”:参知政事。

【0896】楚建中改变初衷

入职朝班变法臣,

荆公未退即沉沦。

耆英十二难风雅,

内少忠诚咏不醇。

注释:

“骑墙大夫”楚建中(1010-1090),字叔正,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存诗2首。
/建中本在地方为官,因支持王安石(荆公)变法于熙宁中(1068-1078)先后升为度支副使、天章阁待制兼陕西都转运使。
后又非新法,遂贬知广州。
元丰五年(1082)参与保守派首领司马光之洛阳耆英会(诗会)。
元丰八年(1085)以正议大夫致仕。

(常州风光)

【0897】丁宝臣端州失节

来贤巷里二功名,

自此坊间去杂荆。

却恨端州城邑破,

星湖水渚不生荣。

注释:

“弃城太守”丁宝臣(1010-1067),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与欧阳修友善,修有诗《戏答元珍》。
宝臣存诗8首。
/来贤巷:即来贤坊,晋陵城内一街道,宝臣及其兄宗臣家所在处。
后因二兄弟同年中进士而改名双桂坊。
/皇佑四年(1052),宝臣时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广西侬志高农民起义军攻打端州,宝臣弃城逃遁,被贬为诸暨知县。
/星湖:端州城内湖泊,湖中有多小岛,今为肇庆及我国南方著名旅游胜地。

【0898】龚鼎臣仗义执言

直讲真情直讲安,

忠臣自古不忧冠。

人间正道多生草,

踩踏方能步履宽。

注释:

“直讲者”龚鼎臣(1010-1086),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有《东原集》,《全宋诗》存诗1首。
/直讲真情直讲安:前“直讲”为本义,后“直讲”乃官名也。
庆历五年(1045),国子监直讲石介卒,政敌谎称其北投辽国,宋仁宗欲缉拿介之家人,满朝大臣无人敢言,惟鼎臣直言实状,并以全家性命担保,仁宗方罢。

【0899】唐介直谏不畏奸

未死奸臣骨已寒,

高名御史以真丹。

从来士诤因君正,

杜渐防微社稷宽。

注释:

“真御史”唐介(1010-1069),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道中(1032-1034)进士。
/明道中,介入朝任殿中侍御史,以忠勇直谏称,时人称为“真御史”。
/君正:景佑中(1034-1038),后宫造龙凤车,介谏仁宗求止,不允,介不退,以愿贬官要挟仁宗。
仁宗既罢龙凤车,乃贬介别驾春州(今广东春阳),过数月,诏介回朝复职。

【0900】吴奎无财亦惜财

家贫仰赖众邻生,

俸禄分人四壁藑。

权贵贪财安石怒,

吴公却是哪般情?

注释:

“附和派”吴奎(1010-1068),字长文,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存诗5首。
/奎于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为官四十年,家财皆散于村邻,卒,诸儿无以居。
初,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诏王安石入京变法。
变法势必触动富人利益,权贵多非难安石,奎时任参知政事,亦附和守旧派,遂贬知青州,寻卒。

(董元奔2012年在沧浪亭)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号时雨斋人,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
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今日头条官方平台特聘专栏作家。
世纪初曾短期服务于教育主管机关,期间参与《江苏教育年鉴》部分文稿撰写。
后创办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又在某高校创办特色系部,皆长期兼教学骨干,两度被省教育厅作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进行发布。
2016年开始结庐闹市,做自由写作人。
学业主攻唐宋文学,涉文史哲诸领域。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插图。

【编辑】依姓氏笔画:王江、李家钊、姜洁、曾张胤、董尧、臧其东

【责编】董尧、霜婵、丰渔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