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图纸也仿制不了?我们选择弯道超车!(发动机弯道仿制超车给我们)

此前有日本人在媒体上说,以中国的工业技术,就算给中国50年时间,也仿制不了日本发动机。
虽然听到这话总觉得刺耳,让我们很想把先辈没有做的事给做了,但冷静一想,人家说的好像很对。

可这件事放几十年前我们能接受,如今我们都已经强大了,难道还是像他们说的那样吗?日本发动机到底难在哪里?

“造车仙人”是怎样造车的?

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中国修车师傅修日本汽车的故事,说是2002年,一个小伙开着一辆日本汽车去一家维修店维修。
这辆车也算是高端品牌,发动机出了点问题,车主对车又不了解,以为在当地维修店就能解决。

给我们图纸也仿制不了?我们选择弯道超车!(发动机弯道仿制超车给我们)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维修师傅也没想这么多,直接就把发动机给拆了。
在拆发动机的过程中,维修师傅就发现日本造的发动机果然很精细,零部件之间的衔接可以用严丝合缝来形容,所以拆的很顺畅。

当维修师傅把毛病解决后,就开始把拆出来的零件组装回去,可是这才发现有个齿轮怎么也装不回去,和拆的时候完全两回事。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日本人在安装发动机的时候,有一些零件是在15摄氏度的恒温间组装的,平常的环境温度根本就装不进去。

所以这个故事就从侧面表明,日本工业真的不是吹出来的。
他们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组装零件,做到严丝合缝只是表象,但是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让油漏出来。
仅从这样一个环节,就足以看出他们确实有本事。
那么为什么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会有如此精湛的工业技术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的“工匠精神”,虽然我们也经常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但人家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看了也得竖大拇指,因为他们不仅可以专心把一件事情做好,还能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比如能做一辈子寿司的,我们就叫他寿司仙人,能做一辈子米饭的,我们就叫他米饭仙人,那能做一辈子车的,我们自然就叫他“造车仙人”。

造车仙人的工匠精神是刻在DNA里面的,他们不仅自己认真造车,而且还会传承给下一代。
所以父亲在丰田上班,儿子也在丰田上班。
父亲在某个岗位打螺丝,儿子接班之后也在那个岗位打螺丝。

正是因为日本的汽车工人对待工作十分认真,所以汽车上的每一颗螺丝都是用他们的信誉来做担保的,要是出了点问题,按照日本人的思维,即便公司不追究,可能自己也会自责很长时间。

当然了,在这种工匠精神的影响下,日本工程师在设计汽车零部件时也是非常谨慎。
据说他们设计图纸上的数据标注,一般不会在小数点后面有很多有效数字,因为再微小的差异,一旦加工出来后,也会有很多问题叠加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问题,所以必须要精益求精。

这样一来直接阻断了被复制的可能,按照我们的“逆向工程”思维,拿到对标产品之后总是要先测量数据,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那么最后我们就算能够复刻出单个零部件的形状,想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恐怕也是很难。

别说是尺寸难以拿捏,可能有时候连材料也拿不准。
据说日本人造车造材料的选择上很有讲究,比如他们的发动机里面的活塞环,会采用热稳定性非常好的陶瓷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可以大大减少活塞和气缸的摩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也很注重专利的申请和保护,按照他们的想法,恨不得连汽车上的螺丝钉都申请专利。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23年,日本关于发动机申请的专利共有73248项。
汽车的结构总是大同小异,他们申请这么多专利,在专利保护壁垒之下,基本上很难跨过他们的技术。

近乎疯狂的工匠精神、鬼才般的设计天赋、还有像山一样的技术壁垒,关键是人家这样的模式已经坚持了好几十年,我们能怎样模仿?又怎样能超过?

中国车企该如何超过日本?

从历史上看,中国工业起步要比日本晚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二战时期,我们的一些工业资源被他们抢了去,在我们本该跟着时代发展工业的时候,他们却用战争阻止了我们的发展。

所以我们想要在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上,模仿并超过日本,就像是外国人想要学好中文并且超过我们一样难,因为人家起步本来就比我们早,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自然比我们多,人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业体系,并且将工业制造和他们的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

但是我们干嘛一定要走他们走过的路,干嘛想着用他们的方法来超过他们?难道我们就不能走自己的一条路吗?当然可以。
虽然人们总是会把汽车发动机的精密复杂程度,和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但其实汽车也只是一件商品而已,它的出现和升级应该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所以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而不是燃油汽车,巧合的是,我们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并且在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最大的区别就是动力来源不同,燃油汽车是利用了汽油的燃烧爆炸产生动能,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考验发动机材料的坚固程度,还要考验设计上的精密程度,更需要一整套复杂的机械结构来传导动力。
但是新能源汽车不同,它的本质就是电车,一个大号的电动玩具车,因为动力来源是电池,所以它主要考验的是电池技术。

也许科研人员在研究设计汽车电池的时候,不会像日本的工匠那样精雕细琢,但是设计电池的过程,更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并非几个人每天坐在工作台前,细致地焊几块电路板就能解决的。

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以前,人们对电车的认知还停留在电瓶三轮车的概念,认为所谓的电车,就是用一块硫酸电瓶,来驱动电动机转动,再加四个轮子,就是新能源汽车。

但是当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才知道,这中间不仅要考虑电池的续航时间,还要考虑电池的充电速度、放电安全、以及电池的寿命长短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解决了汽车的问题之后,还要考虑充电桩的设计和推广,想着怎样才能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几个工匠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支撑。

也许新能源汽车不像日本汽车那样经久耐用,但是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确实可以随时跟上市场需求,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功能上,或者是性能上,都能让市场得到满足。
这就是中国的弯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日本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存在价值?

虽然对于日本人造车时的心态,我们总是抱有戏谑的态度,但其实人家也不是一成不变,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早在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就已经使用上了机械臂自动化流水线。

而且日本不只是在汽车制造领域出众,在机器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方面都在我们之上,如今我们很多的自动化流水线,虽然生产的是中国的产品,但是不管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臂,还是控制流水线的工业集成控制器,用的都是日本的技术。

如今日本的工业也在向无人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据说,在流水线上的装配和加工工作,主要是有机械臂完成,但是有些需要经验判断的工序,则是由“造车仙人”来校对。

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中,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总会和“工匠精神”产生矛盾,但想要把产品做好,就离不开工匠精神。
个人认为,虽然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总给人一种呆板、僵化的感觉,但在现如今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哪个国家,工匠精神永远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尊重的一种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展览会上,一位日本的老师傅弯着腰凑近观察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并且人家私下里,也在研究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的新宠儿,这点事情不仅是我们知道,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知道,只是迫于他们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政治压力才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当看到中国做出成绩,他们也会想着过来讨教学习。

曾经我们国家失去了和时代一起发展工业化的机会,如今我们成为了世界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结果固然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但是我们也应该随时保持谦虚的态度,也学习别人优秀的一面,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否则在历史的循环中,我们有可能还会像某些曾经的强国一样,跌入历史的谷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